创业是大学生的雷区


 

创业是大学生的雷区

 

/崔长林

 

最近,在媒体上看了不少关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文章,也看了不少一些政府组织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文章。读罢,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大多是在误导,或者说他们是在把大学生们往“雷区”里引领。虽然不能说他们“没安好心”,至少不能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和为大学生们提供所谓“帮助”的组织者,压根就不了解大学生究竟是一群什么人,“创业”是否应该是大学生的事儿。试问,就连手里拥有着雄厚资本的企业家都难以“再创业”,何况大学生乎?

一、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不是创业者

严格地说,目前世界性的教育体制都不是在培养创业者,基本上说都是养活教书先生的场所。也就是说,中国的、世界的教育体制是教书先生们的就业场所。这些教书先生们除了把自己同样是学来的知识教给大学生外,基本上说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本事了。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的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复制知识的机器。即便在复制的过程中偶然也可能有所发现,但可以肯定,传授的非创业知识。

人们应该搞清楚的是,创业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而非复制知识的过程,也就更不要说复制来的知识不等于创业知识了。笔者以为,创业的知识是不能从“哈佛大学”学到的,也就更不要说从中国式的大学里能够学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可是,如果把在上述四所大学里当教授的教书先生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业,其成功率可能还不如民工!

如此,通过他们的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创业的问题上又怎么能赶上农民工?当然,如果是就业而不是创业的话,不要说民工,就是工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不如他们有优势。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如果要问问题存在哪里?我的回答是——缺乏创造力!诚然,创业是创造力的体现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能是创业的桎梏!

比如,每年艺术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当舞蹈家、音乐家和画家的?可是,如果他们成不了“家”,那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也就更不要说创业了!即便在他们当中有部分人能够就业和创业,那与毕业四五年也未能就业和已经改行的大学生相比,恐怕成的是反比。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什么呢?笔者想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培养的仅仅是“就业者”而不是“创业者”也!

二、有学历不等于有学力更不等于有创业力

笔者承认,大学生在其学习的若干年里是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学到的知识等同于创业的能力。诚然,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否则大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他们学到的并不是创业的知识,即便他们学到的就是创业的知识,而理论与社会实践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他们学习的是非创业知识而是某专业知识,那么后果就更加危险了。

现如今,有许多政府和组织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就业便编造出了让大学生们“创业”的故事,动辄拿出几个“样板”向大学生们兜售。笔者以为,这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有“陷害”广大大学生们的嫌疑。试问,那些提供成功“创业”的人们,你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创业而要让大学生们做“实验品”?你们以为创业就那么容易吗?笔者可以肯定,在大学生们当中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可能不足1%

而且还可以肯定,即便是那1%也不是在大学里学来的。诚然,我们也不能100%地对“创业”的活动进行否定,因为毕竟还有不足1%的存在。但是,如果把那不足1%成功率的创业进行推广,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为此,为了避免贻害这帮孩子们,我们就需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有学历不等于有学力而更不等于有创业能力。因此,笔者主张,千万不要鼓励大学生们走上“创业”的“雷区”。

能够记住几个数学公式、物理公式不等于就拥有驾驭客观事物和现实社会的能力,虽然能够记住几个数学公式、物理公式的人要比“记不住”的好,因为创业不是在搞自然科学事业。即便是拥有了从事自然科学事业的能力,也不等于具有了创业的能力。换言之,如果让牛顿和爱因斯坦出来创业的话,他们也可能是失败者。相反,一些生活在成功人士身边的低学历者,其创业的成功率往往很高。

三、不信命却不能不信人的机遇存在差异

如果听信一些政府官员和人士的创业“教唆”而又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学历”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个联合大学的“创业者”们不是失败了吗?结果怎样?结果成为“贫困化”的物质承担者和成为造就别人成功的牺牲品。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创业吗?笔者以为,创业如同文学创作,是“众人心中所有而笔下皆无”的东西,结果是大多数的“文学青年”成不了“作家”。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作家?当然是有生活阅历和有“灵气”的那些人物。如果是个大学生就能创业,是个爱写作的人都成成为作家,那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就都是企业家和文学家?另外,笔者还想说明的是,即便你具有企业家和文学家的基本素质,那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企业家和文学家,因为机会对于素质相同的人们来说并不“均等”,而偏见常常会让一个有本事的人走向灭亡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时候一个有本事的人只是由于生活在一些更本事的人当中,所以其命运可能会特别凄惨!试问,谁能说刘少奇的能耐不如毛泽东、邓小平?谁不知道搞市场经济是由刘少奇首先提出的?而为什么成功的人是毛泽东、邓小平而非刘少奇?为什么一些国外的跳水运动员抱怨与中国的某些运动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当然,笔者也不否认一些特别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番事业来。比如那个牛根生,便属于这类的一种人。但是,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如果牛根生事先不是在给“伊利公司”打工而是生活南方的一个水镇,很有可能其一生也搞不了冷饮这一个行业。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牛根生应当感谢“伊利公司”对他的培养。换言之,若没有汉朝时期的特殊环境,也就没有所谓诸葛亮的辉煌!

四、就业的目的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发现机遇

第一,先就业,看看人家是在干什么。凡是能够给大学生发工资的人都是老师,哪怕他们的学历还不如领工资的人——向发工资的人学习比向大学教授学习更重要;第二,不要轻易地成为给你们发工资人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都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群人,也就更不要说,他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比他们更厉害;第三,要善于从竞争的“夹缝”中发现机会,要善于从“小买卖”中发现“大生意”。

在我们家的楼下有一位富豪,他成功的原因是由于曾经给一位药厂的老板开车,而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平价药店”的老板。大家知道,在我国有许多“专业村”、“专业市场”——如温州、瑞安和石狮等,起初就是有那么几个人在做一些产品,最后终于成了“气候”。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无不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张朝阳、李彦宏等“网络精英”为何能够成功?与其曾经的IT经历没有关系吗?

统统让他们生活在非洲、印尼的原始部落,他们能成功吗?反之,即便是让他们生活在美国,他们恐怕也成功不了,因为在美国他们可能未必能够成为精英。为此,笔者前不久曾经撰文——《不要把中国的成功错当百度的成功》。那么,笔者又想说明什么?当然是想说明,大学生的创业并非是政府可以“指导”的事情,而是市场和某一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笔者把它称为“物为”的过程。

什么叫“物为”?当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业”不仅仅是“创”出来的而是社会、经济、市场、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所谓“创造”或者说“创业”的过程。为此,为了最终实现“创业”的目的,人们就需要首先向已经有了事业的人们学习,并从学习过程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即便如此,最后能够成功创业者,也只有个别的人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