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企业为品牌“烧钱”值不值?
尽管一个缺少中国队的2006年德国世界杯被认为缺少了些卖点,但中国企业已为他们的“世界杯”做足临门一脚的准备。
相比2002年韩国世界杯,今年企业的烧钱额度更为惊人。
当年,健力宝的“第五季”用3100万元的价格成为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企业”。
今年中国移动为央视“2006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和“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独家冠名权付出的就上亿元。
而仅仅为冠名央视足球世界杯的一个栏目“观球论英雄”,青岛啤酒就花掉约4000万元。据统计,在整个德国世界杯期间,光是到央视做形象宣传的企业就会有上百家,而央视至少已卖出3亿元广告时段。除此之外,想搭世界杯便车的中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企业世界杯大战一触即发。
而今年的世界杯相对上届似乎缺少卖点——没有中国队参加;由于时差的关系播出时间不理想。企业一掷千金是一场“集体烧钱运动”还是“注意力经济”的收获季节?
青岛啤酒营销管理总部部长杨华江就认为花4000万元冠名一个节目是“物有所值”。青啤没有计算4000万元的投入能换来世界杯期间多少瓶啤酒的销量,他们认为青啤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感。”
许多广告人同样对他的客户强烈的推荐了世界杯。理由是,市场越来越分散,媒体也越来越分散,要找一个没有竞争的集中传播资源,已经非常困难。
“在世界杯赛事的1个月中,世界杯就是最强势的,没有能与之抗衡的稀缺资源。当世界杯已经形成信仰性的收看时,这段时间你只能有这个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从传播的价值来看,世界杯已经超过了奥运会和央视的春晚。因为奥运会有好看的和不好看之分,央视的春晚也只有一个晚上,但世界杯不是。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世界杯连续的赛事一场比一场精彩,到最后的决赛达到高潮。而64 场比赛的持续刺激让企业的广告投放集中而且有效。
央视的操作手法似乎大大扩展了今年世界杯的“盘子”。拥有独家电视转播权的央视提早开始了“饥饿营销”,提前造势,最大范围地吸引观众,形成全民关注议论的焦点,从而吸引投资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世界杯更像一个“全民娱乐赛事”而非单纯的足球赛事。
联想、TCL、新浪、长虹、奇瑞、劲霸、纳爱斯等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拿到了高价“入场券”。然而,除了品牌宣传外,连续、深度的市场开发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叶征潮博客认为,世界杯是一起最为典型的全球性“注意力经济”,对一个很想打造成国际化领军品牌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世界杯已经大大超过了奥运会和央视的春晚的影响力。只要企业在“烧好钱”的同时,注意让电视观众(消费者)轻轻松松接受的传播方式,这是我特别强调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