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修林
一切诗歌都是文化的产物。或者说,诗歌的表现、结构、语言等等,几乎无一不是依赖文化上的意义而存在,就是说,它们不仅源于一定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意识,而且,它们都以试图解释文化现象和解决文化问题为基本目的。诗歌是一种文化审美,即以美的方式突出文化、体现文化,要么依附文化,作出文化于情感方式的表达,要么,企图以美作为手段超越文化,以这种手段提供一种新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模式。
文化不仅是一种理论,即不仅是一种艺术世界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描述,而且,它是一种实践,或者说,它同时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参与、检验和修正。任何文化都不是固有的、现成的。作为文化的诗歌,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操作形态。
所谓操作形态,大概说来,是指诗歌意识的操作态势。具体下来,就近似于我们谈论的诗歌方法。诗歌操作形态与诗歌方法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理论意义,后者则更多的是理论意义下的操作方式。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决定一种诗歌,反之,一种诗歌突出一种文化。近来,对传统诗歌与先锋诗歌的争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我看来,传统诗歌主要的趋势是依附文化,作出文化于情感方式的表达,而先锋诗歌,则企图以美作为手段超越文化,以这种手段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模式。纵观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形,其一是一种文化的兴起,并成为时代的特征文化时,相应于这种特征文化的诗歌随之出笼;另一种则是,超越文化的诗歌出现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而得到认可后,新的文化意识从诗歌中脱颖而出。应该说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这样的,至于第二种情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中得以形成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然,如果持一种宽容的态度,那么,最先出现的依附于一种先锋文化的诗歌也可称之为先锋诗歌,不过,这种先锋诗歌不具有先锋的文化意义,即不具有诗歌作为意识形态的先锋意义,只具有诗歌的操作形态的先锋意义。所以,我注重谈论的先锋诗歌,是指那种使先锋文化得以形成的诗歌,即不论在诗歌的意识形态还是操作形态上都具有先锋意义的诗歌。我把具有双重意义的先锋诗歌称之为真正的先锋诗歌。
显而易见,不论是在具体写作上还是理论上真正的先锋诗歌都还几乎没有出现。通常谈论的先锋诗歌,还只是具有操作形态的先锋意义:西方现代文化的发端而随之形成的现代派、后现代派诗歌,以及中国目前的对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诗歌的改头换面的模仿或者借鉴,都属此类。
在文化的奴役下,诗歌已经失却了它在思想史上的光辉和荣耀。一般情况下,诗歌是被动的,而文化是主动的。这就使诗歌沦为了文化的情感解说员。我们强调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作用,但在高度上讲,我们也应该强调诗歌的文化意识的先锋意义。强调情感与强调文化意识的先锋意义是并不矛盾的,而实际上,对于一首完善的诗歌,有多少思想深度,就有相应的多少深远的情感。思想是独立的,绝不是经常说的思考和想象。所谓独立,是指它并非依附和诠释而存在。
找回诗歌---找回独立思想和深远情感,找回诗歌在思想史上的高贵地位,这正是真正的先锋诗人的任务。陈东东把诗人跟自己作品的关系分为三种,并相应地把诗人分为三种诗人。从诗歌的文化意义上讲,也可以把诗人分为三种:第一,真正的先锋诗人,他的诗歌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操作形态上的意义,这种极个别的诗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还同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第二,通常的先锋诗人,这是一类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仅仅具有操作形态意义;第三,跟在通常的先锋诗人后面,重复和模仿他们的诗人,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