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
王玉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扎实推进。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表,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本文试从黔西南州实际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黔西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背景相同,基础不同:
从全国背景来看,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23万亿元,列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为4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是23%和33%;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上升为43%,1998年以来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从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1994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近三年已连续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相对于过去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能力。正是由此,近年来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连续3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政策。这一切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黔西南州属于西部落后地区, 2005年生产总值为119.91亿元,排贵州省第8位。第一产业总值351601 万元,第二产业总值434671万元,第三产业总值412837万元,人均GDP仅为3863元。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29.3:36.3:34.4。2005年财政收入为16.12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22元。工业化程度,城市化,城镇化程度较低,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带动带动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
2、目标相同,起点不同
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是要实现20字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黔西南州人口在2005年末有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 281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90%,现在还有20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拥有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起伏大,类型多,有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坝子,在总面积中,山地占53.8%,丘陵占14.9%,盆地占4.4%,河谷占26.9%。宜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1%;宜林面积占37.5%;宜牧面积占11.8%;山河面积占40.9%。耕地面积242.3万 亩,其中水田面积80.23万亩,旱地面积162.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9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8.47人。黔西南州座落在云贵高原上,由于特定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状况,城乡分割明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小城镇建设滞后;农业增值难、农村拓展难、农民增收难,集体经济发展难。要保障我州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坚持工业支持农业,走城乡统筹之路,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二、黔西南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黔西南州现辖8个县级行政区,一个开发区,125个乡镇,4个办事处,2081个行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按照中央"5句话、20个字"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要提升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发展产业。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要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大科技入户力度,把重点放在良种、良苗、良法的推广应用上。加快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打通农村信息瓶颈,培育新型农民,让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1、工业园区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在我州原有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地区分工,科学制定规划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建设标准厂房、打工楼和住宅小区,以地生财,富民强村,尽快融入城镇(如马岭镇龙井村)。
2、资源开发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真正惠及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很少。在资源开发上,应当允许村级组织以土地(矿山)作价入股,土地占用费全额返回农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村企业。并加强老村改造、环境整治,兴村富民。
3、生态资源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近年来人们把普遍实施的沼气池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还药再加上大棚蔬菜以及其它一些特色农业统称为"生态型农村经济",认为这种模式是一条奔小康的"绿色"通道。为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就是要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如巴结镇的南龙古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提升了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4、农庄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有效带动了"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如贞丰的纳孔村)。关于"农家乐"是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包括: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进一步发展到在农家渡假,在农家疗养,从事创作等。在我州,紧靠城市、交通便捷、田园风光非常好的农村,农民的生活设施变成了经营场所,全家老小都能参与。我们要对"农家乐"加强引导、规范服务,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都市人群的到来,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
5、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如顶效的绿化村)。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要注意:要定位准确,大而全就是没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以特色促品牌。
6、畜牧养殖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拆建、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其典型是"公司带动农户+循环经济改造+拆旧村建新村"的兴仁的沟边村。畜牧养殖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农民宅基地的空间置换,改造旧村建设新村,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改善了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配置状态,大大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可能性边界,但要防止动用耕地,形成失地农民;新村要防止盲目建设,居所要适合中国国情和环境,养殖小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粪便污染;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养殖,规避市场风险。
7、土地股份制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从过去以实物形态分地改为以价值形态分地的一种制度,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推行土地股份制的目的是要解决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承包的土地分散,自然田块分割,人地变化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推行土地股份制一方面可以将人为分割的田块集中起来,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发展规模农业,进行土地开发;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费全额返回农民,可以使进城农民长期取得土地股份收益,可以使留在农村的农民发展成为种养大户、农场主,或者既当股东,又当农业产业工人。
8、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以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进而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农民专业协会的蓬勃兴起,有力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协会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贷款、统一饲料、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服务,协会通过统一技术规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标志、统一协调价格、统一组织营销,扩大生产规模,打响了品牌, 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壮大了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协会围绕扩大特色产业生产规模,组织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使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
9、劳务经济带动型新农村
是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黔西南州境内的有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发展劳务经济要讲究规模经济,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培训,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初始规模的形成;政府要加强引导,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示范引路,先易后难;坚持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始终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幸福富裕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选择符合各地客观实际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