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理论也是个伪问题


    日常交往中,朋友们经常这样把我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有个性,性情中人。起初,我不以为然,后来,朋友的朋友都成了我的朋友,关于我的介绍也便多了起来,我便逐渐觉得不自在起来。到底我有什么个性?真个性假个性?何为性情中人?性情中人与大傻冒和阴谋者有什么关系和区别?为了弄清楚我的所谓个性,我对我的本我、自我、超我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身边的其他“个性分子”进行了观察,发现国人大多不懂个性,以为驴脾气、犟骨头、心气高、刀子嘴、不守规矩、出言不逊、满口黄话、奇装异服、生活糜烂就是个性。于是一些人基于这些理解,为了讨好领导、附和上级、迷糊同事、欺骗同学、俘虏爱情、吸引眼球便开始装个性。大人装、小孩装、男人装、女人装、好人装、坏人装,男人留了长发染了六种颜色、女人剃了光头学了七句粗话----


   思考再三,决定为国人之个性溯源。经查,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原来个性真是表演出来的,得此根据,如获至宝,怪不得国人的表演技巧在世界上都堪称一流,人前一套人后又一套的本领比任何国家的人都纯熟。因此作为思想传播者,我必须为国人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个性理论”。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有解:“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其中的个性定义一定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但笔者认为太理论化,太宏观,太没有应用价值了。


  笔者认为,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性,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性与人生的理论。人们对个性容易产生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前者由于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者也同样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后者的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因为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但实际上越是不容易留下印象的个性越真实,越纯粹。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但我在这里不是想谈真个性,真性情,因为在生活中有那么些人总是在刻意地表演个性、伪装个性、复制个性、玩弄个性,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往往是一种假象、虚像、伪相。例如:某某人很讲义气,某某人很讲原则,某某人不拘小节,某某人忠诚不二,某某人天天呼你老大处处在你背后捅刀子拆你的台,某某人处处拍你的马屁天天在你的呵护下使坏不断挖你的墙角,某某人会上一套会下一套酒话变鬼话假话活脱脱像真话----- 

   
    个性其实是一个结构或说是一个系统。之所以探讨个性的结构,目的在于找出个性的各种特征和表现,揭示个性的本质特点。最终揣摩到人的真个性抑或是假个性,即外我和内我,从而警醒有关有缘人一定要看人看本质、用人要用简单人、包容要包容真个性,千万不要原谅、纵容那些将尾巴不得已收才起来,将舌头故意伸长了跪在你的背后却用道具舔你屁股献上假殷勤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