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断想四篇


房地产业”断想四篇   2004秋,西子湖畔,由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在和煦的秋阳里热烈召开,13个省、市的200名代表汇聚一堂,共商生态省建设的现状和将来。   在论坛首日,发表了《浙江宣言》。习省长说: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又说: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一个城市有英明的决策者,是城市的幸运,是市民的幸运。论坛中重点谈到的是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而近三年,我省重点整治的是环境污染。由此,我想到了家,想到了房子,想到了房地产业,想到了房地产业在城市生态中的地位,房地产业对城市生态产生的影响。   于是,有了四个断想。   两个断想是关于房产的,两个断想是关于地产的。 断想之一:拥有家与拥有房产   需求带来消费,消费带来拥有。要谈拥有就离不开谈消费、谈需求。   先说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对大部分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似乎是不落的太阳。中国有太多的人需要房子了,更不要说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需求了。所以对泡沫说呲之以鼻,对高房价反对声不屑一顾,对品牌塑造无动于衷。忽视市场变化带来的危机。以杭州为例,阶段性的卖方市场已过去,阶段性的买方市场已到来。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但有效需求才真正反映市场的真实状况。在市场的初级阶段,只能反映和代表市场创造者的利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只有在市场饱和时被真正关注和重视。当然,也有从一开始或逐步关注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企业,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创造优秀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所以,如果只关心需求,却不关心有效需求的变化,是肯定要吃需求的苦头的。   渴望拥有房产,其实是渴望拥有家。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房产是物质的,是家的基础,而家是精神的。房子是家的面包。我们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对家的研究是不够的,对城市里的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关心的是不够的,包括我们这些广告、策划和设计公司。   再说消费。差不多四五年来,把国内消费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消费自实施长假以来井喷过几回后,至今年10月,明显滑落。因为消费不同于投资和出口,消费是一个包括收入分配、信用、消费文化在内的综合体系。 原先拼命鼓励消费,动用包括地方舆论在内的可能手段为消费造势,甚至扭曲成强制消费和制造虚假消费现象。而现实使地方政府启动消费面临严峻挑战。汽车和住房是消费升级的标志性商品,是国家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宏观调控所针对的恰恰是支撑汽车和住房迅猛发展的原辅材料行业。汽车业从五月来的表现令人无可奈何;房地产业虽然看起来繁荣依然,但其实已危机较重。   另外,新经济下消费特征是精神消费的比重上升很快,同时,中国消费群体的两极消费比较严重,这一些促使消费地位的变化和提升,并带来与投资、与财政、与产业等关系的变化。以杭州和苏州为例。一直来,苏州的房价不高,杭州的房价不但高而且连年坚挺。   苏州的综合竞争力并不比杭州差多少,为什么在消费升级的标志性商品—汽车和住房,与杭州又相差那么远呢?主要的原因是苏州强调国富,杭州关心的是民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民本经济,人民富裕了,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长动力。   消费讲的就是有效需求。尽管杭州的消费能力强于苏州,有效需求高于苏州。但是相对的,是有层面侧重的。如果从房地产业来说,某种意义上,杭州房地产业的危机解决更难,更需要水平。 因为造房子容易,造家难。 断想之二:造家与造房产   欲望来自于需求。讲过需求,自然就想到供给。   谁为我们提供居所,谁为我们造房子?原先是政府,再是房地产开发商,接着出现发展商、投资商,还有城市运营商。市场朝着成熟、理性的方向走。  房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品质也越来越优良。   这是竞争的结果。但供给的商人和企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对现有的市场,暴风雨应该来的更猛烈些。   让供给房产的企业和造房子的企业失败!   让只知造房子和卖房子的企业消失!   拥护能造家的企业,能供给家的企业,给能创造精神价值的企业和提供人文关怀的企业热烈的掌声! 断想之三:土地的价值   土地原来很单纯。当人复杂起来的时候,土地也复杂起来了。   但无论是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工业文明时代,土地在人类的心中其实价值都一样的。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就有了变化。许多的名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教育自己和家里的闺女也说,知识改变命运。我每天都不断的在学习。当人类在30层的高楼里,利用电脑就能创造财富和过上好生活。人类就开始狂妄起来。土地在人类的眼里扭曲了。不是藐视土地,就是压榨土地。   房地产教科书里告诉我们,土地的性质分为农用耕地、工业用地、公建、教育文化建设用地、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及住宅用地等。在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风潮中,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热中,在城市的竞争比赛中,土地成了唯一的、最重要的道具和逐利工具。许多的城市决策者认为,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而经营土地就是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让土地;也有一些当政者为了个人政绩,廉价批量出卖土地。虽然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作为城市最后承载的土地,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许多的土地被狠很的糟蹋了。而带来的后果是城市被糟蹋了,城市所追求的价值没有了。   于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和政府意识到失去土地的痛苦,开始重新寻找土地的价值和城市的价值。   土地的价值究竟在哪儿?城市的价值如何体现?   《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上的“浙江宣言”是一道火光,照亮了我们的心头。   土地是资源也是资产,要让这资产增值不难,要保护这资源也不难,但要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让资产持续增值就是不容易的事。土地的单个开发和使用,无论是公建还是商业项目,都有了生态的考虑,有了对环境的共生考虑,就是实现了土地的真正价值;在一个城市里,在一个区域内,各个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之间是和谐的、生态的,对人性有关怀的,就是实现了土地的真正价值和城市的真正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解决了需求、供给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实现了三者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断想之四:地主和地商   近日,杭报记者采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汪先生说,房地产公司要进入物业经营状态。他说的也就是我要说的,我很高兴。一是省得做分析了,二是他说的更权威。   做地商仅还是在做买卖,要做长久不但累,而且风险大竞争力弱。房地产企业要做地主,那才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品牌效应。 住宅也好,商业项目也好,卖了一次,就没有了。尤其是商业或旅游等地产项目,要创造最大的价值就必须有长久的考虑,长久的考虑才能用心去做,用心去做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和实现持续的收获。 土地的价值也就有了真实的反映,并尽可能的为城市创造持续的价值。 有这些断想,无非是希望多接一些业务,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和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发展,多尽一份诚心,多出一分力量。也让我们人更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