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未必见山,一针务求见血
事件:去年“超女”大红大紫,人们惊呼“选秀年”来了。到了今年人们才发现,比起今年,去年选秀的热闹程度还差得远。在人们批判“加油!好男儿”这样的节目对人们起到的完全是一种误导作用时,不如先看看,是什么催化了这些多如牛毛的选秀?又是什么在为这些选秀买单?
评点:以文化现象来命名这一年,现在虽然还是早了点,但八九不离十,说今年是“娱乐选秀年”应该没多少人反对。去年,“超女”着实火了一把,丰富百姓生活不说,对中国通信产业、传媒产业的经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超女”的出现,为中华词库新增了至少两个词组:全民选秀和诸众狂欢。经过一年,人们似乎都看到了这种选秀节目的商机无限,利润无边,所以,今年一开始,各大电视台的选秀层出不穷、此起彼伏。除“超级女声”之外,还有“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SHOW”“天使行动”“加油!好男儿”“雅虎搜星”……粗略估算,国内类似的节目至少有二十几个。差不多的万人海选,差不多的短信投票,差不多的评委风格,差不多的是非不断,到后来,这些节目也都差不多千人一面、大同小异了。观众有审美疲劳,有抵触情绪,那是很自然的事。所以,选秀在中国当下的遭遇又一次向我们证明:再好的商业模式,如果缺乏必要的完善和创新,而是一味地克隆、抄袭,最终也是会泛滥成灾的,而且滥得很快(因为中国人多,有想法的少)。就拿最近争议四起的“加油!好男儿”来说(具体可见上期每周评点),且不论男儿们被“出价消费”是否违背道德伦理,光这个选秀存在的基础就很值得批判,而且,它还代表了当下整个选秀节目的生态圈。首先,选来选去都是那些人。翻看“加油!好男儿!”选手的履历表,无论是“纯净”的马天宇、“天使般”的宋晓波,谁的过去不是背着多场选秀的战绩?实际上,选秀比赛来来去去的就那么些人,今年可能叫好男儿,明天可能叫魅力男生,后天“有型就要秀”,好久不见,他忽然出现在“家庭妇男”的选秀中。其次,太过功利化的商业运作。“喜欢他就留下他”,当主持人反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背后意思是,“喜欢他就用钱发短信留下他”,在这里,好男儿及其超女、梦想男女们其实就是一个个标价待售的娱乐消费品,喜欢他(她),就买他(她)。最后,选秀节目让人怀疑审美标准是否发生变异。从去年李宇春开始,男不男,女不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好男儿,各个俊秀柔美;超女们,不乏英俊刚烈。在选秀为我们带来欢娱的同时,我们开始有必要想起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忧患的——“娱乐带来了什么?这个世界怎么了?”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10
事件:今年以来,伴随web2.0、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的风生水起,电子杂志已逼近范式转移、技术变革以及模式整合的临界点。不论是外围的风险资本和产业资本,还是电子杂志出版商和平台发行商,似乎都被某种躁动情绪所笼罩,在电子杂志领域接连下注,而所投注的筹码也愈来愈大。据信,一年间电子杂志领域获得的风险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
评点:电子杂志无疑成为近来的投资热点。去年,Acer、联想和招商局三家风险投资联合向电子杂志平台Xplus(新数通)投资600万美元,而凯雷则对另一家电子杂志平台ZCOM(智通)投资了近1000万美元。在此期间,酷乐互动、Vika等电子杂志平台也获得了为数不等的投资。最近,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平台POCO也即将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在新一轮融资到位后, POCO将在合适的时机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2003年和2005年,POCO已先后两次从IDG获得数额分别为600万元和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一系列投资使得电子杂志发展迅速进入Web2.0多位技术应用时代。早先,电子杂志更多是依托某个网络平台,可供在线阅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音乐、图片、视频。当时,关于电子杂志的盈利模式(商业运作)处于未开化阶段。而后,电子杂志在完善在线阅读的基础上,探索客户端下载的发行模式。按效果付费的定位广告也随同阅读下载以及精确数据统计系统的研发成为现实。届时,电子杂志门户运营商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及时、动态、全面的数据统计,包括电子杂志在线阅读者(或下载者)的浏览器版本、浏览器主页设置、杂志下载量、阅读率、平均阅读时间、广告停留时间等。广告收入将为电子杂志运营商实现盈利创造可能。不过,对电子杂志后续发展来说,能否将blog、SNS、网摘、P2P流媒体、IM工具、虚拟社区、用户自制、C2C在线资源交换等web2.0的应用引入将直接影响产业规模与格局的大小。而且,电子杂志会像博客,一旦成为概念,继而会受到各大投资商、门户网站的追捧跟进,同质化的竞争最终在所难免。我们认为,电子杂志发行商能否通过技术变革以及模式整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在3G到来之前向手机、PDA、数字电视等终端延伸,会是决定其未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21
事件:楼宇视频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异军突起,创造了新媒体成长的神话,也成就了创办人天价的身价。楼宇视频媒体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广告商和广告主在多了一个选择的情况下更加显得困惑。其目标受众如何看待这种媒体?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这种媒体上投放的广告效果究竟如何?这都需要从消费者身上去寻找答案,上海海略管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最近进行了一次相关的市场调研。
评点:本次调研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对商业写字楼内工作的白领人士进行随机拦截访问,共接触受访者1000余人,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6份。受访者中学历为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5%。37.7%的人月收入分布于2001元~3000元之间。调查显示, 80.9%的人认为“它可以打发等电梯的时间”或者认为“这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新方式”,而持反感态度的目前仅为7.3%。由此可见,楼宇视频媒体已为广大白领认可,并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但令广告主不容乐观的是,受访者中经常看楼宇视频广告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仅占10.1%。也就是说,更多人是偶然或不怎么看楼宇视频广告,至于对广告留有深刻印象,能够准确说出广告品牌的更是少之又少。当年,分众江南春坚信固定空闲、无聊时间内的轮番播放广告会大大提高效果的判断错了,至少,在客观公正的数据面前它缺少说服力。所谓“眼球先行,经济未动”,楼宇视频广告开始遭遇发展瓶颈。对受众而言,它只是写字楼里的一道风景线,看了不一定记住,记住不一定购买;而对广告主而言,在楼宇媒体里投放广告难有突破性的宣传效果,它只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之外的一种补充性媒介而已。事实上据调查,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力要大于楼宇视频,尽管两者都是视频。毫无疑问,楼宇广告的现实状况已一再提醒江南春要开始反思其商业模式了,同样地,对于广大广告从业者来说,他们都应明白,消费者天性排斥广告,一味地信息轰炸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33
事件:因为没钱支撑,号称拥有百万博友的“敏思”传媒博客网站,将在5天后关张。这将是国内首家倒闭的博客网站。本周,敏思那些即将无家可归的博主,引发了新浪、搜狐、和讯网的疯狂追抢。在中国,开个人博客依旧是件好玩的事情,但对于那些中小博客运营商(BSP)而言,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评点:“敏思”博客的倒下,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它很有可能是博客运营商即将迎来产业寒冬、发展瓶颈的信号。在现实面前,博客运营商需要先收起理想,所谓“中国最大博客门户网站”、“民间思想集散地”、“草根阶层乐园”等都只是目标,只是口号。商业的规则,先是务实,后才是务虚。所以,我们看到有个别博客门户网站一开始靠敏锐的观察、犀利的文字、洞见的思想博得一大批网友和博友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凭借轰动性的效果和高流量的访问吸引风投的注意,再以在当时算是前沿、尖端的博克、Web2.0等概念获得资金的注入。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博客运营商(门户网站)一旦借“势”而起后,全然改变了原先的定位和追求——放弃了高端品位、严肃文化的经营路线,转而投身通俗娱乐,并且时不时地拿情色暧昧做文章。很多人不理解该博客怎么了,更多人甚至骂运营商是“伪君子,真小人”,欺骗了他们的信任和感情。我觉得,这话说得有些重,而且批评很不到位。原因很简单,他们当年积极推广博客概念,进行博客模式的实践,从一大半来说,其定位是产业从业者,说白了,就是一个商人。至于一开始高举思想大旗,坚持严肃文化,从事后来看,指不定是一种进入市场并且做大市场的策略。何况,风投不是疯投,他们不至于无聊到做投钱却不赚钱的买卖。不管是该博客运营商早有所谋,还是受制于风投的压力,我认为该博客网站后来 “很商业化”的表现是合情合理的。至于“敏思”面临关闭,其案例意义在于,反思博客目前发展现寻求创新商业模式的时候已经到了,而且很急迫。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41
事件:近期备受关注的卡拉OK经营行业版权使用收费的标准(草案)即将公布,预计将按照低于卡拉OK营业额(包括酒水在内)总量0.5%、每首歌平均0.17元的标准收取。
评点:从著作权保护来看,卡拉OK收费实在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如今,公众对它关注有加,各持己说,而且还颇受争议,是非不断,很大程度是因为十多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法律空白中享用“免费午餐”,一下子从无偿变为有偿,而且有偿的标准值得商榷,难怪卡拉OK收费会变得沸沸扬扬。到目前为止,有关收费的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包房每天收十几元钱的标准是否合理”、“谁来负责监管又该如何分配费用”、“如此收费是否会导致盗版泛滥”等。首先,我们认为按照一个包房每天收十几元钱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种“一刀切”不仅无法解决不同歌曲不同点播率下的利益分配,而且也事实上造成了一个包厢一天没有人消费但却仍要交费的霸道逻辑。其次,设立监督执行机关的意义在后来要远大于“卡拉OK要收费”的意义。前者是实践层面,制度运行方面的,如果最终没有落到实处,到头来,又会是政策对策两张皮的尴尬局面。至于让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统一收费,并授权其可对不按规定交费的卡拉OK场所吊销营业执照,所有一切既事关利益分配是否能息事宁人,又事关权限是否合法合理,总之,事情远不止想像的那么简单。最后,对卡拉OK收费会导致盗版泛滥的说法,我们认为,倘若政府方面没有真正对卡拉OK场所是否使用正版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就很有可能导致卡拉OK经营者为牟取利益肆无忌惮的采用盗版作品。长此下去,不仅不能保护正版,反而可能造成盗版泛滥。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51
事件: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向来都是“水火不容”,为了争夺地方卫视的龙头老大地位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昨天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获悉,这对“冤家对头”居然悄悄在日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首先是将两家电视台的独播剧进行互换共享,而安徽卫视将于8月中旬播出的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就是湖南卫视让出的卫视首播权。
评点: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哪怕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真是如传言中的“冤家对头”,但面对共同的利益两家都没有理由不握手言和,携手进退。以前,两家为抢夺观众,纷纷推出各家王牌电视剧,竞争一度呈白热化。例如,安徽卫视先推出独家买断的香港TVB剧集《我的野蛮婆婆》,一开播收视增幅达300%。湖南卫视本想拿台湾怀旧剧集《昨夜星辰》应战,结果收视不理想,只好重播《金枝欲孽》来PK。随后为了同时段竞争,湖南卫视还特地把以往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往后移半小时,晚上10:30开始与安徽卫视同步播出。近期,安徽卫视与湖南卫视的竞争则直接锁定了《王子变青蛙》PK《御用闲人》上。在如此激烈竞争下,很难想像两家卫视会展开战略合作,且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湖南卫视将《天国的嫁衣》的首轮卫视播出权让给安徽电视台,而湖南卫视则获得安徽卫视的《我的野蛮婆婆》的卫视第三轮播出权。未来除了引进剧共享以外,只要双方有适合的国产剧也会进行交换。两家意图很明显,与其大投入、大消耗地斗争下去,弄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倒不如先合纵联盟,一致抗外。况且,两家卫视虽然可覆盖全国,但省卫星台其收视必然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也就是说,两家卫视可以通过各自相对固定的受众地域,把对方的节目拿来播放。尽管从全国范围讲,不是首播,但就特定几个地区来说,却是首播。如此一来,电视剧可以二销售、三销售乃至四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是通过资源交换整合所得的财富创造手法。最后,两家卫视的举动还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好电视剧资源匮乏”不得已而为之的市场应对策略,以丰富电视剧资源。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57
事件:又一家追捧美国创意的网站诞生。年初拿到4800万美元投资的千橡集团昨天推出视频分享网站UUME,还号称要追赶时下最流行的美国网站YouTube 后者在美国被奉为WEB2.0创业的绝妙点子,在几乎人人都上网、人手一台摄像机的城市里,这家网站鼓励网友自创、交流视频,充满娱乐效果的视频也让它迅速成为超越博客的新流行。更让中国创业者眼红的是,随着人气骤增,YouTube的身价和广告收入都一路高涨,刚刚完成一轮融资后,它的估价已经超过5亿美元。在中国的追赶者看来,仿佛又一个互联网奇迹已近在眼前。
评点: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意创业,大都还是在习惯地走一条老路,借鉴美国。正如有业内人士总结道“中国公司很善于模仿。中国创业者和投资家的心态往往是先按兵不动,然后观察模仿目标的盈利前景,等待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接着出现少数模仿者,接下来产生几十家的规模,竟然还都能拿到投资”。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类似UUME视频分享网站会相继出现。但必须要有两个前提,UUM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获得风投的青睐,以及“视频分享”会成为继博客、播客之后的又一个Web2.0概念。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就目前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是概念先行,热闹随后,而商业盈利模式迟迟没有。博客如此,播客如此,视频分享亦可能如此。也就是说,在一番竞相模仿、跟风之后,有一大批的视频分享网站会闭门歇业,与此同时,风投也会为他们纯概念的炒作、追捧而埋单。创意转化为生意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当然,视频分享的另外一面就是社区的概念。如今,网络社区是另外一个投资热点。德鲁克基金会曾编辑出版过一本书叫《未来的社区》,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人类社区形态的变化,以及社区承担的社会功能。换言之,社区不仅是互联网商业发展所关注的趋势,同样也是社会学、人类学要批判和建设的话题。目前据统计,我国有10万个新建小区,2亿多人居住。预计2010年之后,全国大城市老社区都将逐步消失。曾经有人认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愿意保持自我的自由而漠视传统的邻里关系,但实际发现,这种观点大错特错。遍布各处的社区网正在兴起,而且竟有不少现实中的社区住户通过网络创建了独特的邻里关系圈。由此可见,社区不会因为文明的进步而消失,相反,它会以不同以往、难以想像的形态出现,如网络社区。但是要注意,截至目前,它只有社会学、文化学的意义,暂时缺乏完整且可行的商业模式。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62
二〇〇六年七月三十日
事件:去年“超女”大红大紫,人们惊呼“选秀年”来了。到了今年人们才发现,比起今年,去年选秀的热闹程度还差得远。在人们批判“加油!好男儿”这样的节目对人们起到的完全是一种误导作用时,不如先看看,是什么催化了这些多如牛毛的选秀?又是什么在为这些选秀买单?
评点:以文化现象来命名这一年,现在虽然还是早了点,但八九不离十,说今年是“娱乐选秀年”应该没多少人反对。去年,“超女”着实火了一把,丰富百姓生活不说,对中国通信产业、传媒产业的经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超女”的出现,为中华词库新增了至少两个词组:全民选秀和诸众狂欢。经过一年,人们似乎都看到了这种选秀节目的商机无限,利润无边,所以,今年一开始,各大电视台的选秀层出不穷、此起彼伏。除“超级女声”之外,还有“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SHOW”“天使行动”“加油!好男儿”“雅虎搜星”……粗略估算,国内类似的节目至少有二十几个。差不多的万人海选,差不多的短信投票,差不多的评委风格,差不多的是非不断,到后来,这些节目也都差不多千人一面、大同小异了。观众有审美疲劳,有抵触情绪,那是很自然的事。所以,选秀在中国当下的遭遇又一次向我们证明:再好的商业模式,如果缺乏必要的完善和创新,而是一味地克隆、抄袭,最终也是会泛滥成灾的,而且滥得很快(因为中国人多,有想法的少)。就拿最近争议四起的“加油!好男儿”来说(具体可见上期每周评点),且不论男儿们被“出价消费”是否违背道德伦理,光这个选秀存在的基础就很值得批判,而且,它还代表了当下整个选秀节目的生态圈。首先,选来选去都是那些人。翻看“加油!好男儿!”选手的履历表,无论是“纯净”的马天宇、“天使般”的宋晓波,谁的过去不是背着多场选秀的战绩?实际上,选秀比赛来来去去的就那么些人,今年可能叫好男儿,明天可能叫魅力男生,后天“有型就要秀”,好久不见,他忽然出现在“家庭妇男”的选秀中。其次,太过功利化的商业运作。“喜欢他就留下他”,当主持人反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背后意思是,“喜欢他就用钱发短信留下他”,在这里,好男儿及其超女、梦想男女们其实就是一个个标价待售的娱乐消费品,喜欢他(她),就买他(她)。最后,选秀节目让人怀疑审美标准是否发生变异。从去年李宇春开始,男不男,女不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好男儿,各个俊秀柔美;超女们,不乏英俊刚烈。在选秀为我们带来欢娱的同时,我们开始有必要想起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忧患的——“娱乐带来了什么?这个世界怎么了?”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10
事件:今年以来,伴随web2.0、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的风生水起,电子杂志已逼近范式转移、技术变革以及模式整合的临界点。不论是外围的风险资本和产业资本,还是电子杂志出版商和平台发行商,似乎都被某种躁动情绪所笼罩,在电子杂志领域接连下注,而所投注的筹码也愈来愈大。据信,一年间电子杂志领域获得的风险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
评点:电子杂志无疑成为近来的投资热点。去年,Acer、联想和招商局三家风险投资联合向电子杂志平台Xplus(新数通)投资600万美元,而凯雷则对另一家电子杂志平台ZCOM(智通)投资了近1000万美元。在此期间,酷乐互动、Vika等电子杂志平台也获得了为数不等的投资。最近,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平台POCO也即将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在新一轮融资到位后, POCO将在合适的时机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2003年和2005年,POCO已先后两次从IDG获得数额分别为600万元和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一系列投资使得电子杂志发展迅速进入Web2.0多位技术应用时代。早先,电子杂志更多是依托某个网络平台,可供在线阅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音乐、图片、视频。当时,关于电子杂志的盈利模式(商业运作)处于未开化阶段。而后,电子杂志在完善在线阅读的基础上,探索客户端下载的发行模式。按效果付费的定位广告也随同阅读下载以及精确数据统计系统的研发成为现实。届时,电子杂志门户运营商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及时、动态、全面的数据统计,包括电子杂志在线阅读者(或下载者)的浏览器版本、浏览器主页设置、杂志下载量、阅读率、平均阅读时间、广告停留时间等。广告收入将为电子杂志运营商实现盈利创造可能。不过,对电子杂志后续发展来说,能否将blog、SNS、网摘、P2P流媒体、IM工具、虚拟社区、用户自制、C2C在线资源交换等web2.0的应用引入将直接影响产业规模与格局的大小。而且,电子杂志会像博客,一旦成为概念,继而会受到各大投资商、门户网站的追捧跟进,同质化的竞争最终在所难免。我们认为,电子杂志发行商能否通过技术变革以及模式整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在3G到来之前向手机、PDA、数字电视等终端延伸,会是决定其未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21
事件:楼宇视频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异军突起,创造了新媒体成长的神话,也成就了创办人天价的身价。楼宇视频媒体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广告商和广告主在多了一个选择的情况下更加显得困惑。其目标受众如何看待这种媒体?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这种媒体上投放的广告效果究竟如何?这都需要从消费者身上去寻找答案,上海海略管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最近进行了一次相关的市场调研。
评点:本次调研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对商业写字楼内工作的白领人士进行随机拦截访问,共接触受访者1000余人,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6份。受访者中学历为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75%。37.7%的人月收入分布于2001元~3000元之间。调查显示, 80.9%的人认为“它可以打发等电梯的时间”或者认为“这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新方式”,而持反感态度的目前仅为7.3%。由此可见,楼宇视频媒体已为广大白领认可,并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但令广告主不容乐观的是,受访者中经常看楼宇视频广告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仅占10.1%。也就是说,更多人是偶然或不怎么看楼宇视频广告,至于对广告留有深刻印象,能够准确说出广告品牌的更是少之又少。当年,分众江南春坚信固定空闲、无聊时间内的轮番播放广告会大大提高效果的判断错了,至少,在客观公正的数据面前它缺少说服力。所谓“眼球先行,经济未动”,楼宇视频广告开始遭遇发展瓶颈。对受众而言,它只是写字楼里的一道风景线,看了不一定记住,记住不一定购买;而对广告主而言,在楼宇媒体里投放广告难有突破性的宣传效果,它只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之外的一种补充性媒介而已。事实上据调查,电视对人们的影响力要大于楼宇视频,尽管两者都是视频。毫无疑问,楼宇广告的现实状况已一再提醒江南春要开始反思其商业模式了,同样地,对于广大广告从业者来说,他们都应明白,消费者天性排斥广告,一味地信息轰炸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33
事件:因为没钱支撑,号称拥有百万博友的“敏思”传媒博客网站,将在5天后关张。这将是国内首家倒闭的博客网站。本周,敏思那些即将无家可归的博主,引发了新浪、搜狐、和讯网的疯狂追抢。在中国,开个人博客依旧是件好玩的事情,但对于那些中小博客运营商(BSP)而言,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评点:“敏思”博客的倒下,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它很有可能是博客运营商即将迎来产业寒冬、发展瓶颈的信号。在现实面前,博客运营商需要先收起理想,所谓“中国最大博客门户网站”、“民间思想集散地”、“草根阶层乐园”等都只是目标,只是口号。商业的规则,先是务实,后才是务虚。所以,我们看到有个别博客门户网站一开始靠敏锐的观察、犀利的文字、洞见的思想博得一大批网友和博友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凭借轰动性的效果和高流量的访问吸引风投的注意,再以在当时算是前沿、尖端的博克、Web2.0等概念获得资金的注入。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博客运营商(门户网站)一旦借“势”而起后,全然改变了原先的定位和追求——放弃了高端品位、严肃文化的经营路线,转而投身通俗娱乐,并且时不时地拿情色暧昧做文章。很多人不理解该博客怎么了,更多人甚至骂运营商是“伪君子,真小人”,欺骗了他们的信任和感情。我觉得,这话说得有些重,而且批评很不到位。原因很简单,他们当年积极推广博客概念,进行博客模式的实践,从一大半来说,其定位是产业从业者,说白了,就是一个商人。至于一开始高举思想大旗,坚持严肃文化,从事后来看,指不定是一种进入市场并且做大市场的策略。何况,风投不是疯投,他们不至于无聊到做投钱却不赚钱的买卖。不管是该博客运营商早有所谋,还是受制于风投的压力,我认为该博客网站后来 “很商业化”的表现是合情合理的。至于“敏思”面临关闭,其案例意义在于,反思博客目前发展现寻求创新商业模式的时候已经到了,而且很急迫。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41
事件:近期备受关注的卡拉OK经营行业版权使用收费的标准(草案)即将公布,预计将按照低于卡拉OK营业额(包括酒水在内)总量0.5%、每首歌平均0.17元的标准收取。
评点:从著作权保护来看,卡拉OK收费实在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如今,公众对它关注有加,各持己说,而且还颇受争议,是非不断,很大程度是因为十多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法律空白中享用“免费午餐”,一下子从无偿变为有偿,而且有偿的标准值得商榷,难怪卡拉OK收费会变得沸沸扬扬。到目前为止,有关收费的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包房每天收十几元钱的标准是否合理”、“谁来负责监管又该如何分配费用”、“如此收费是否会导致盗版泛滥”等。首先,我们认为按照一个包房每天收十几元钱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种“一刀切”不仅无法解决不同歌曲不同点播率下的利益分配,而且也事实上造成了一个包厢一天没有人消费但却仍要交费的霸道逻辑。其次,设立监督执行机关的意义在后来要远大于“卡拉OK要收费”的意义。前者是实践层面,制度运行方面的,如果最终没有落到实处,到头来,又会是政策对策两张皮的尴尬局面。至于让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统一收费,并授权其可对不按规定交费的卡拉OK场所吊销营业执照,所有一切既事关利益分配是否能息事宁人,又事关权限是否合法合理,总之,事情远不止想像的那么简单。最后,对卡拉OK收费会导致盗版泛滥的说法,我们认为,倘若政府方面没有真正对卡拉OK场所是否使用正版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就很有可能导致卡拉OK经营者为牟取利益肆无忌惮的采用盗版作品。长此下去,不仅不能保护正版,反而可能造成盗版泛滥。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51
事件: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向来都是“水火不容”,为了争夺地方卫视的龙头老大地位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昨天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获悉,这对“冤家对头”居然悄悄在日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首先是将两家电视台的独播剧进行互换共享,而安徽卫视将于8月中旬播出的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就是湖南卫视让出的卫视首播权。
评点: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哪怕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真是如传言中的“冤家对头”,但面对共同的利益两家都没有理由不握手言和,携手进退。以前,两家为抢夺观众,纷纷推出各家王牌电视剧,竞争一度呈白热化。例如,安徽卫视先推出独家买断的香港TVB剧集《我的野蛮婆婆》,一开播收视增幅达300%。湖南卫视本想拿台湾怀旧剧集《昨夜星辰》应战,结果收视不理想,只好重播《金枝欲孽》来PK。随后为了同时段竞争,湖南卫视还特地把以往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往后移半小时,晚上10:30开始与安徽卫视同步播出。近期,安徽卫视与湖南卫视的竞争则直接锁定了《王子变青蛙》PK《御用闲人》上。在如此激烈竞争下,很难想像两家卫视会展开战略合作,且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湖南卫视将《天国的嫁衣》的首轮卫视播出权让给安徽电视台,而湖南卫视则获得安徽卫视的《我的野蛮婆婆》的卫视第三轮播出权。未来除了引进剧共享以外,只要双方有适合的国产剧也会进行交换。两家意图很明显,与其大投入、大消耗地斗争下去,弄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倒不如先合纵联盟,一致抗外。况且,两家卫视虽然可覆盖全国,但省卫星台其收视必然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也就是说,两家卫视可以通过各自相对固定的受众地域,把对方的节目拿来播放。尽管从全国范围讲,不是首播,但就特定几个地区来说,却是首播。如此一来,电视剧可以二销售、三销售乃至四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是通过资源交换整合所得的财富创造手法。最后,两家卫视的举动还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好电视剧资源匮乏”不得已而为之的市场应对策略,以丰富电视剧资源。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57
事件:又一家追捧美国创意的网站诞生。年初拿到4800万美元投资的千橡集团昨天推出视频分享网站UUME,还号称要追赶时下最流行的美国网站YouTube 后者在美国被奉为WEB2.0创业的绝妙点子,在几乎人人都上网、人手一台摄像机的城市里,这家网站鼓励网友自创、交流视频,充满娱乐效果的视频也让它迅速成为超越博客的新流行。更让中国创业者眼红的是,随着人气骤增,YouTube的身价和广告收入都一路高涨,刚刚完成一轮融资后,它的估价已经超过5亿美元。在中国的追赶者看来,仿佛又一个互联网奇迹已近在眼前。
评点: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意创业,大都还是在习惯地走一条老路,借鉴美国。正如有业内人士总结道“中国公司很善于模仿。中国创业者和投资家的心态往往是先按兵不动,然后观察模仿目标的盈利前景,等待时间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接着出现少数模仿者,接下来产生几十家的规模,竟然还都能拿到投资”。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类似UUME视频分享网站会相继出现。但必须要有两个前提,UUM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获得风投的青睐,以及“视频分享”会成为继博客、播客之后的又一个Web2.0概念。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就目前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是概念先行,热闹随后,而商业盈利模式迟迟没有。博客如此,播客如此,视频分享亦可能如此。也就是说,在一番竞相模仿、跟风之后,有一大批的视频分享网站会闭门歇业,与此同时,风投也会为他们纯概念的炒作、追捧而埋单。创意转化为生意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当然,视频分享的另外一面就是社区的概念。如今,网络社区是另外一个投资热点。德鲁克基金会曾编辑出版过一本书叫《未来的社区》,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人类社区形态的变化,以及社区承担的社会功能。换言之,社区不仅是互联网商业发展所关注的趋势,同样也是社会学、人类学要批判和建设的话题。目前据统计,我国有10万个新建小区,2亿多人居住。预计2010年之后,全国大城市老社区都将逐步消失。曾经有人认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愿意保持自我的自由而漠视传统的邻里关系,但实际发现,这种观点大错特错。遍布各处的社区网正在兴起,而且竟有不少现实中的社区住户通过网络创建了独特的邻里关系圈。由此可见,社区不会因为文明的进步而消失,相反,它会以不同以往、难以想像的形态出现,如网络社区。但是要注意,截至目前,它只有社会学、文化学的意义,暂时缺乏完整且可行的商业模式。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062
二〇〇六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