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为中国股市注水,扭曲的定价和市场化


中行为中国股市注水,扭曲的定价和市场化

 

  75日,在上证指数很长时间来徘徊于1700点前的中国股市,突然出现了惊人的膨胀。上证指数以跳空高开73.67点报1755.22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168154点上涨了438%。是有重大的利好消息吗?没有,刺激中国股市暴涨的只不过是这天新的超级大盘股中行A股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了。中行A股这个新的超级大盘股总盘子达1778亿股,甚至是之前的超级大盘股中国石化的25倍,其权重约占上交所总市值的1/10,有机构计算中行A股每涨跌001元,上证指数就会随之变动082点,而中行A股开盘399元较发行价308元涨了091元,就使得上证指数上涨了7462点。

  当天,上证指数收盘171855点,比前一交易日上涨了3700点,而中行A股报收379元,比发行价308元上涨了071元,拉高了上证指数5822点,如果扣除中行A股的拉动,实际上上证指数是跌了2122点。75日,从表面上看中国股市是上涨的,而且是暴涨,但是这暴涨正是中行“注水”膨胀的结果。

  有人是希望中行A股的上市能开创中国股市大盘蓝筹股的时代,并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实际上中行A股上市的第一天表现出的不是定海神针,倒是明摆着的搅乱股市的“注水机”。造成中国股市这一“奇观”是必然的,因为尽管因股权分置而逼到穷途末路的中国股市,已装模作样地进行了名为解决股权分置的改革,而且一年多后的今天也就只差宣告股改大功告成了,股市实现了国有股、法人股不久就可随时减持兑现的全流通,但是因股权分置而扭曲的股权已被全流通所掩盖而不是解决,特别是股权分置扭曲的定价机制不是得到纠正而是走向更为畸形,在实现全流通的“市场化”的过程中注入的是更为明显的决策者的意志和手段。中国股市出现的由中行A股“注水”而“虚胖”,正是扭曲的定价、扭曲的市场化的显著的表现。

  308元中行A股的发行价似乎是全流通IPO后市场化的产物,然而这个市场化是扭曲的市场化,308元的定价也是扭曲市场需求的定价。首先,参加询价的机构并不能代替市场的需求,它们只不过是得到政策特别倾斜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所给出的询价只能是隐藏了可图利益的“批发价”;其次,即使是询价也是事先定了3~3.1元目标区间的,后来虽然将首发定价区间确定为3.05~3.15元,也明显是“符合了高层此前的意愿”的;再者,308元似乎与H股的发行价非常接近,体现了“同股同价”规则,但是市场的现实是,295港元是5月份H股上市前的价,而在A股发行的时候中行H股的价格已是36港元左右,此时再停留在308元还能是市场价吗?

  真正的市场化就应该放开询价对象、放开价格,让市场的所有对自己投资负责的真正投资者参与其中,如果说中行A股目前市场的定价应该是多少,那么5日开盘的399元更能体现市场的需求。如果中行A股的发行价是定在这个价格左右的,那么中国股市还能出现中行A股“注水”而“虚胖”的奇观吗?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