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不了自己何以赢中国


赢不了自己何以赢中国

一个参加《赢在中国》的选手在一时冲动情况下写了封遗书,引起了《赢在中国》制片人、几位名人评委、几十位同样参选的创业者和众多媒体、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闻奇事。从最早的期盼寄语,到根本不存在的拯救行动,再到当事人兴冲冲地北上进京拜见《赢在中国》制片人和评委马云,原本一个创业失败而失去人生信念的失意者开了《赢在中国》、名人评委、各种媒体和电视观众一个大玩笑。只不过这个玩笑那么卑劣、那么可笑、那么低俗。

从悲壮到卑劣,从众人关注到拿人取乐,谭曼生,这位创业选手几天内走过了很长的一条路,留给众人的是被耍弄后的气愤,留下了善良和感情被亵渎后的无奈。

一个参加《赢在中国》地方赛区而落选的选手,居然采取以生命作为工具进行炒作,而最终又以见到名人、重新拾起创业勇气的方式收场,真是叫人苦笑不得。

我们不禁要问问:难道炒作就是谭曼生参加《赢在中国》的目的吗?难道炒作就是《赢在中国》能够带给中国的唯一作用吗?

我们不禁心中充满质疑:这样的方式何以赢自己?这样的方式何以对社会有价值?

我们不禁大声质问:赢不了自己何以赢中国?

我们不得不更细致的回忆一下事件的发展,仔细的思考事件背后的因素,仔细分析谭曼生的表演。

从悲壮到卑劣,谭曼生开始炒作,耍弄名人、媒体和大众

首先来我们把事件回放。

82下午,谭曼生通过网络向其女友借了500元钱,3日上午谭从银行取走了这500元钱。

3日,谭凌晨在网上抛出绝笔博客文章,流露出轻生之念。在其博客中留下了“我的口袋里在缴了10块钱的网费之后还只有9块钱了,我想在走向黎明前用它来做自己最后的早餐。我是央视《赢在中国》入围了3000名的选手,也是里面最可悲和最可怜的人吧。在这里与大家做最后的告别……”的文字。

3日早晨,从官方网站得知谭曼生的绝笔留言后,《赢在中国》项目组立即一片哗然。上午9时,主持人王利芬老师在官网上留言,呼吁谭曼生不要放弃生命。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929城市广播于得知消息后20分钟,开始了在广播里寻找谭曼生的紧急救援行动。

《赢在中国》官方网站查出谭曼生写博客时的IP地址属于西安,西安交通旅游广播电台立即播发了寻找谭曼生的消息,同时,立即派出记者前往谭上网的网吧了解情况。

4日,有媒体说谭在西安一彩票站出现了30秒。

5日凌晨,谭在西安露面,并在他经常上网的网吧附近和西安进入108将的选手李发潮一起长聊了3个多小时。

6日,谭在李发潮和《都市快报》一名记者陪同下迅动身去了北京,计划拜见马云。

7日,谭在北京受到一些网络媒体的采访,《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参加专访,马云打来越洋电话。谭在专访中提出希望能面见马云。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谭在83口袋里装着女友汇来的500元钱,而在其写遗书时说道口袋里只有9元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明知道自己没有其它经济保障的人如何一天之内花掉了400多元钱。

在接受网络媒体采访中,谭终于在记者的盘问下说出了实话。原来他天天在彩票站买彩票,请人吃饭,坐出租车跑长途去找工作。这很可能就是谭之所以短短一天就把500元钱花的一干二净的原因。

可见,谭所说的口袋里只有9元钱的原因,是由于大手大脚、不知节制、毫无计划的消费所造成的。

而这种浪费所造成的困境,却成为了谭开始炒作之路的缘由。

而这种原因,如果早一些就被媒体、《赢在中国》节目组、名人评委和广大关心者所了解,谭还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鼓励吗?

把自己一时冲动而产生的根本不存在的轻生之念写在《赢在中国》官方网站博客之中,显然谭希望被《赢在中国》节目组或者其他选手注意到。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谭相信没有人能够知道其真实的想法。而从事件的过程来看,显然谭是成功了。谭一下子不仅吸引了几个人、几十个人的目光,而是吸引了数百万、数千万人的目光。

很有意思的是,在5日,李发潮,这位和谭本来不相识的而主动向谭伸出援助之手的《赢在中国》的选手,再和谭联系时,谭居然还留恋在经常去的网吧。如果说3日谭还只有9元钱,那么此时其哪里来的钱还可以上网消费。

6日,谭在李发潮、记者陪同下去北京,显然谭已经几天内成为了名人,居然有记者专程陪同了。这一切都拜那篇博文所赐。

7日在接受网络媒体专访时,谭一再表示希望能和马云见面。这就使我产生了更大的疑惑,如果不是为了炒作,为什么一定要见马云?难道谭有什么好的创业计划面呈给马云吗?显然不可能。难道谭希望马云给他一份工作?这也不现实。

把生命当作炒作的噱头,以虚假的宣泄当作炒作的工具,拿人们对他的关心和鼓励当作炒作的资本,这不是对人们的戏弄是什么?

没有计划、大手大脚、毫无节制的消费,加上一些宣泄的语言和隐身于网吧、彩票站的几天时间,谭给了名人、媒体、大众一个显露关爱的机会,而名人、媒体、大众给了谭知名度和未来炫耀的资本。

这就是谭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可悲,可笑,可耻,可怜,可憎,可恶。

浮躁炒作,虚假宣泄,何以赢自己,何以赢中国?

如果说谭是成功的,那么这种成功必定会是短暂的,最终谭还要回到原点,走上老路,因为谭不可能通过炒作长期瞒骗名人、瞒骗媒体、瞒骗大众。昙花一现,必定会消失于无形。

说完谭,我们不得不说说创业者的话。

毫无疑问,所有创业者都希望通过《赢在中国》这类选秀、选项目、找资金的节目能有机会与名人建立关系、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众多精英人士的人脉,为自己以后创业或者职业生涯发展创造些条件。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及其发达,鼓励个人显露个性,鼓励追求成功的。

可是,谭的这种投机主义思想、浮躁炒作方式、虚假宣泄的噱头,怎么能让人相信其会成功呢?而且即使其未来成功了,能够给予社会创造出什么价值呢?这种创业者,没有也罢。

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不具有正确的创业理念、良好的创业心态、坚强的创业毅力,创业只会成为一个痴人说梦的笑话。

记得王石在中国移动的电视广告片中有句广告词:世界上最难征服的山就是自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是新高度。

创业就如同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开始时好象并不困难,越往上走就越艰难,每迈一小步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而是否继续向上攀登,就是自我理念、心态、毅力的较量。战胜自己,就能上升到新高度;不能战胜自己,就只能回到起点,甚至会跌落山谷。

而在谭创造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业者的投机思想、浮躁炒作心态,这种思想和心态想必也存在于其他一些创业者身上。不想踏踏实实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创业成功,而想通过投机获得资本的垂青以能够快速暴发;不想通过勤勤恳恳努力     这就是一些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有了这样的思想和心态,必定期盼着上天赐予的良机,最终会把自己投入投机和炒作的旋涡,即使能够得逞一时,也没有长期持续地成功。

如果一个创业者不能够战胜自己的投资思想和浮躁心态,这个人怎能获得客户、投资者、社会大众的信任,怎能获得创业的成功呢?

战胜自己,是创业者必须跨越的第一步。

《赢在中国》,赢得了什么?

说完了谭,不得不再说说《赢在中国》节目。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发布、团队展示、与投资者交流、与名人沟通的机会,为投资者提供找到优秀项目和团队的机会,同时给予众多不参加节目的创业者指引,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创业的兴趣。

应该说《赢在中国》的创意是绝妙的,其效果也被证明是良好的。

可是,谭的事件使我认为《赢在中国》节目组需要反省。

《赢在中国》到底应该鼓励创业者怎样创业?

《赢在中国》到底给予创业者怎样的指引?

《赢在中国》节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赢在中国》对于社会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得不产生上面的疑问。

谭的事件发展过程中,《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热情,在谭已经寻找到后,王利芬陪同其做了专访。

使人怀疑的是,王利芬等节目组成员到底是真正关心谭的生死,还是想借谭事件炒作《赢在中国》。从整个事件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否则王利芬没必要陪同谭接受专访。

相信王利芬在了解到谭事件的真实情况后也会有些后悔,因为事件根本就是一场无哩头的闹剧。但也许王利芬根本不关心谭和事件本身如何,更关心的是《赢在中国》节目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收视率。

如果是这样,何谈对创业者正确的指引?

何谈培养创业者正确的心态、正确的思想?

如果《赢在中国》只是鼓励创业者采取虚假宣泄、耍弄世界的手段进行炒作的话,请问《赢在中国》的社会价值何在?对于广大创业者的价值何在?

对于《赢在中国》节目组,同样要首先赢得自己,才能赢得创业者和广大电视观众的心。

但愿所有创业者能够赢得了自己,但愿《赢在中国》能够赢得中国。

 

 

作者:刘德良 

清华大学MBA,先后在香港企业、 中国著名上市公司、美国跨国企业集团、大中型民营企业担任销售经理、市场营销经理、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市场营销总监等职务,拥有13年从基层销售代表、中层部门经理到高层管理的丰富市场营销经验,善于分析把握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分析研究,精于产品需求研究、产品概念分析、产品定位、品牌定位、营销 策略、市场渠道开发,擅于商业谈判、商业关系开发、演讲培训、市场推广、高层公关,是多家网站专栏作家。

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创业型企业成长、投融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