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靠谱?
谁不靠谱?
统计局还是央行?
注意,我的问题是针对中央银行决定加息时所参考的CPI数据。
2006年8月,在国家统计局宣布CPI明显下降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却宣布加息。按照中央银行的一般行规,在CPI下降的时候,是断然不可以加息的,更何况是CPI明显下降。
这很有意思。
真的弄不明白。两个都声称自己是权威部门,怎么就弄出这样的一场显得很不和谐的闹剧。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是有一些出乎意料。与其说是出乎意料,其实,还不如说是非常滑稽。
事情的滑稽之处在于:在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加息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特别想跟进加息,可是,一向非常“科学的”国家统计局却在发布CPI数字下降的消息。根本就不给中央银行加息的口实。而且画蛇添足振振有辞地向全世界宣告:统计局的数字是“科学的”。即便人们对统计局的数据有点信不过,可是,谁敢跟“科学”作对?
在数字披上“科学”的外衣之后,人们很难马上推翻它。
一时半会,中国人民银行居然找不到加息的理由和依据。要知道,连CPI都不支持你中央银行加息,你要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跟着美国人的屁股加息,把经济的虚火浇灭了,那是要承担责任的!谁对经济增长负责?谁对就业率负责?谁对GDP翻两番负责?这些帽子谁顶得起?
更有一帮无聊的学者放言:中国经济对利率不敏感,所以,不需要加息。这等于说,在中国,利率成了太监的小弟弟,被他们阉割了。其实,现行中国的CPI数字很狭隘(许多人都发表过高见,不再重复),所以,完全是错的,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在CPI这个虚假的数字的掩盖之下,各地继续大干快上搞“固定资产”投资,最后,经济继续“热得发烫”,连各个部门都憋不住了。滑稽的是,虚假的CPI数字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高烧不退的重要原因,假数字居然成为一种“保护伞”。
最后,中央银行不得不动用利率手段。
长期以来,CPI本来就不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决定是否加息的主要依据,什么名义利率、真实利率、CPI,通货膨胀预期等等,这些鸟词,颠来倒去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们未必真正懂得它们的含义,这里主要还是部门利益的博弈。
不过,印象中,最“坚持真理”的,可能是统计局的那些个发言人。他们坚信自己部门发布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科学的,这个很好,很让人长志气。
可是,中央银行加息的步伐越来越明显,根本不理会国家统计局的那些数据,这也许会让这个权威的部门越来越郁闷。甚至,在面子上有点搁不住,只能用“出其不意”来解释了。
要是总这样“出其不意”,人们怎么理解透明度和连续性?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不是也要跟通货膨胀挂钩,搞一个“通货膨胀”目标?还有,统计局的那些数据是不是也要来点与时俱进——不要跟中央银行这样的权威部门拧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