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流动摊贩 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流动摊贩,我们要调查其为什么要这样流动,是否真正出于生计困难,而不只是一禁了之。如果确实是生计困难,我们考虑可用廉价摊位或劳动岗位来帮助他们,既满足他们维持生计的需要,又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管理的秩序和清洁。”8月22日,成都市城市管理局首次亮相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局长王建中向社会通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新情况时透露了这一新消息。(8月23日成都商报)http://www.cdsb.com/2006/20060823/news/detail_20060823_47383.htm

   流动摊贩是中国各大城市管理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成都市的办法将给其他许多城市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流动摊贩大都属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他们谋生的经济是最卑微的“逃生经济”,他们以“逃生”的姿态到城里、到城乡结合部来“谋生”。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应当具有包容他们的人文关怀,当然应该给流动摊贩留下生存空间。

    而且,在我国常年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农村长期“哺育”城市,现在提倡“反哺”——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举措。农业税的取消,就是对农民的一种“补偿”,那么,农民到城里来“讨生活”,他们躲在街头巷尾卖点自己生产的瓜果,是否能够被我们包容呢?

   这样的包容,应当是城市的一种人文情怀。当然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管理规范化也包含着人文色彩,但是为什么联合国要评选“人居环境奖”?就是为了体现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就是以人为出发点,肯定和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正当需求、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城市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和管理都要把到人的因素放到重要位置。

    城市管理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文关怀,不是鼓励流动摊贩偷税逃税,支持流动摊贩无限发展,而是希望城市的管理者多为农民想想,在管理思路、方法、手段甚至具体到执法者的行为都应当变换角色。毕竟,你执法的对象是社会的弱者。成都市城管对于流动摊贩不是一禁了之,根据情况给予“安顿”,就是在管理层面彰显了城市人文关怀。这,在其他各地城管屡遭诟病,形象不佳的今天更加可贵。

   进一步考察,成都城管“安顿”流动摊贩也不是一时作秀,而是管理思路变化的结果。成都市把原来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合并组建成新的“城市管理局”,名称上细微的变化带来了管理思路的变化,提出了“和谐城管”的新目标。管理者的主题词不再是“清理”,而是“安顿”,注重疏堵结合,给确因生计而为者想些办法“安顿”,尽可能提供一些服务。就像当年将“收容遣送站”变更为“流浪人员救助站”一样,我们已经看到了城市管理变“对抗”“清理”为“安顿”“服务”可喜变化。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所有面对普通百姓的执法,向“对抗”和“执罚”迈出一步就是地狱,向“宽容”和“服务”靠近一步就是天堂。我们相信,偌大的城市,并不是容纳不下这些流动摊贩,只要你诚心为他们服务,哪里会打成一团、乱成一锅粥的?这样,城市管理水平才是真正得到提升,城管和谐了城市才会和谐。

   一个作家写道:“眼看城市的楼房一天比一天高,高架道路一天比一天多,心中的失望却日复一日地加重。”为什么?因为城市越来越变为“冷面美人”,而非温馨亲切、能给人以心灵温暖的家园。要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城市的人文关怀、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人文化道路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