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夫勒:下个世纪的权力主题


新的加速财富创造体系越来越依赖资料、信息和知识的交换。不交换知识,就不能创造财富。

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不再靠大量生产,而要靠弹性、特殊规格或分众化的生产。新的信息科技发明,让短时间内生产多样式,或定制产品的成本,降到跟大量生产时几乎相当。

传统生产因素,土地、劳工、原料和资本,都越来越不重要,因为知识是可以替代一切的终极替代品。

除了金属和纸制的货币外,电子信息变成今日交易的主要媒体。资本流动性极大,所以一大笔钱可在极短时间内分散或组合。

货物和服务都越来越系统化,而且必须配合其他货品一起使用,这就特别需要时常增加并改写所有商品的标准,因此导致世界的标准大战。

今天最有力的生财工具是人工头脑里的象征符号;新的英雄已不再是蓝领工人、资本家或经理,而是可以把现实和理想知识融合起来的创新者。

……

……



阿尔文•托夫勒毫不掩饰他对知识的崇尚。在《权力的转移》中,除了把知识视作未来革命性的高科技财富创造体系的基础,他还迫不及待地说出一个“危险而又令人鼓舞”的秘密——最高品质的权力来自知识的运用,而且,未来的权力斗争会越来越集中于对获得与传播知识权力的控制。这个观点跟福柯“知识就是权力”的论断(《规训与惩罚》)有相似之处,但区别在于,福柯把“知识/权力”用于重新审视主权、国家、政府和法律之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托夫勒显然更侧重于企业界、产业群以及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正如他所说:“权力本质的改变改造了企业界的社会关系。从资本的转换到‘知识密集业’与‘低知识产业’的冲突,从电子化超级市场到家族企业兴起以及全新组织形态产生,我们会从中理出权力新的结构。产业与经济的深层改变也带动政治。媒体和全球间谍战的巨大改变。”同时,托夫勒其中关于信息战、脑力工作的论述像是对彼得•德鲁克“知识工作者”的有力补充和进一步肯定。德鲁克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的所谓‘信息革命’实际上是‘知识革命’。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将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托夫勒说“从今以后,提高附加值的要素,不是廉价劳工而是知识,不是原料而是象征性的符号。”“脑力工作会越来越重要,不论有多少人继续写文章制造‘产业空洞化’的恐怖故事,新的财富创造体系将茁壮成长。”



美国《纽约时报》曾评价托夫勒“全盘式的颠覆——在恢弘的历史观下全景展现我们所处信息时代的加速变化,托夫勒先生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多了几分笃定,少了几分惶恐”。阅读托夫勒的著作,尤其是“未来三部曲”(除了《权力的转移》,另外两部是《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我们总是能被他令人惊奇、汗牛充栋、眼花缭乱的资料收集所折服。虽然他的谦虚谨慎使他不会以“世纪预言家”自居,但是他的洞见确实对未来做出了清晰的指引和判断。每一句、每一页、每一个观点都能激发起我们的思考,托夫勒重塑了我们对这个巨变年代的意识。



就像《权力的转移》它讲的是一个有关权力史无前例、空前变革的故事。这个故事,庞杂、宏大,从远古神话到现代社会,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生活,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层面,都势必存在权力的维系及其更替。母亲管教子女使之听话,这是权力;某公司为提高赢利率而出台的措施,这是权力;在美国天主教会动员政治家反对堕胎,这是权力……权力通过影响、控制来实现,因此,在《权力的转移》中首要明确的权力概念是指,对别人有特殊企图的控制。根据这个定义,那些对大自然或物品的控制则不在考虑范围内,权力被准确地限定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当然,托夫勒并不再对权力会做怎样一个历史流变考(他觉得不必要或者不重要)。托夫勒以近乎决断的口吻抛出观点:“虽然权力来源有很多种,但暴力、金钱和知识的确是权力最重要的凭借,每种因素在权力游戏中都有不同的形式。”接着,托夫勒举重若轻般地陈述经济、社会、科技、生活以及文化上的种种变化,从而得出一个法则,“从政治稳定度到人口增长率,尽管许多其他因素都有作用,但是,暴力、财富与知识,却是权力的三大主流,大多数其他权力资源都是由此而出。而这三大主流,目前各自置身于革命的过程”。为了证明这个论断,托夫勒援引了许多事例,就涉及到资料、领域而言,繁复程度不亚于《荷马史诗》。(我们也可以从目录编排得到类似的体验,如“X射线对詹姆斯•邦德”、“金字塔与登陆月球”、“朝代和民主”、“大循环网络”等)然而经过观察,托夫勒权力三大流中的暴力与财富正不断向知识(或信息技术)转移,换言之,暴力的实施越来越仰赖诸如微电子、尖端材料、光线、人工智能、人造卫星、电子通讯,以及电脑模拟和软件的知识密集型尖端科技,而财富的获取亦是如此。这意味着,暴力和财富的本质已经发生转变。“权力三角架的三个组成要素正在进行同步革命。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权力的另两个来源会越来越依赖知识。”这正是《权力的转移》全部要表达的观点。



【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定价:39.80元。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