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未必见山,一针务求见血
事件:9月18日外电消息,《PcWorld》杂志日前评出了迄今为止最差的25个网站。上榜的这25家网站大部分创建于互联网的黄金时期,当然也有一些后起之秀,如MySpace。但是,正是这家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站MySpace被排在了最差的25个网站的榜首。此外,微软的Windows Update和Hotmail网站也不幸上榜。之所以被评为最差网站,有的是因为网站本身具有欺骗性质,有的是因为页面设计太差;有的网站对用户私人信息漠不关心,而有的则要求用户提供过多的私人信息。
评点:有的是因为网站本身具有欺骗性质,有的是因为页面设计过于粗糙,有的是因为网站对用户信息保密措施不够,有的是因为要求用户提供过多的私人信息……MySpace都没有严重触犯以上戒条,按理说不会“榜上有名”。况且,对于一个已超过9000万注册用户,在全美一度比“猫王”、“美国偶像”(美国真人秀节目)还要流行的社区网站来说,即使无缘挤进最受欢迎网站TOP3,也不至于成为最差TOP25的。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MySpace不仅“有幸”入选了,而且一来就是“状元”。《PCWorld》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有一说一,黑白分明实在敬佩之极。按照《PCWorld》的说法,之所以认定MySpace为迄今为止最差的网站,是因为它就像刚经历过疯狂派对的小孩的卧房,凌乱不堪、一塌糊涂。一个窗口接着一个窗口,一副图片接着一副图片,另外还有背景音乐、声频、视频等等。看似丰富活泼,但实际上这位人们日常浏览网页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试着打开一个网页,看看CPU作何反应?你会发现,MySpace简直成了一个不断吞噬你内存、消耗你能源的黑洞。另外,作为一个虚拟社区网站,MySpace在推动社群建立上似乎也没有更大的作为,而且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MySpace已然存在不少隐患。尽管MySpace方面已对部分权限功能予以了改进,例如限制成人与儿童之间方便、快捷的联系,以最大程度保护后者的安全。但是只要对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稍加修改,MySpace因为不曾对用户真实信息给予认证,从而使得有侵犯儿童安全利益的不法分子依然能轻松地获取信息。由此可见,MySpace在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上是显然不够的。当然,《PCWorld》也说了一些比较中肯的话:“MySpace都不好吗?并不尽然。我们是否有点保守?可能、或许吧。但是MySpace既然是目前互联网最受欢迎的网站,就没有理由不在信息安全上做到最好。”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38
事件:就在上一届“超女”奔波全国发专辑,新一届“超女”继续在黑幕说和绯闻中成长之时,网络上的恶搞专家也开始行动了。日前,一首改编自周杰伦歌曲的恶搞“超女”视频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新旧“超女”都被结合在视频中,连周杰伦也被“超女”打败了。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个恶搞“超女”的视频作品,记者昨天搜索了一下,网络上以恶搞“超女”为内容的视频已达几十个,其中包括“超女下岗记”、“《一封家书》超女版”等。对于这样的恶搞,大多数网友都以轻松的心态来看待,甚至认为一些恶搞的成分“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而与此同时,天娱公司方面直斥无聊。
评点:恶搞超女,最好玩的地方在于搞了,而不在于搞了什么。“用周杰伦歌曲恶搞超女”、“超女下岗记”、“《一封家书》超女版”这都是内容,此刻,内容小于形式。恶搞“超女”,它的突破性是把向来娱乐他人的“超女”本身也给好好地娱乐了一把。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这是开放性社会,民间话语权复归的表现。原来禁忌的、权威的、高尚的事物(符号、象征)都已然被消解、解构、分化。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市民社会崛起的时代。当年,“超女”因为大众海选、平民偶像、全民皆娱而被视为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如今,当“超女”一再因为黑幕、丑闻、欺骗等反面消息而沦为一档是非不断、争议不休的综艺节目时,对于它的恶搞、反讽、批判恰恰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以娱乐的方式表达不满的言论自由。就像超女版《一封家书》,歌词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已进入下一轮了,家里的钱还够吗……”这讽刺的是“超女”晋级不靠歌艺靠短信的现象;又如“用周杰伦歌曲恶搞超女”中,有一段唱道:“找手机,写下编号,投给超女……胜败的顺序,是残酷的内定,人气,从来都是在钱这里……”讥讽的是“超女”失去了选秀所要求的公平、公开的游戏规则,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商业目的。类似的恶搞,因为搞笑的情节、有针对性的歌词,迅速在网络走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女”目前的品牌形象。如果从保持节目生命力出发,我建议它除了必要的娱乐炒作,商业手法之外,尽量净化“超女”,使之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恶搞“超女”的走红,也像收视晴雨表一般,再一次证明今年的“超女”虽然争议四起,但它还是成功的,毕竟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关注它,在讨论它,哪怕不少是在“损”它。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49
事件: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本周二表示,他的妻子邓文迪(WendyDeng)当前身在中国,正与公司高管策划将MySpace社交网站推向中国市场。
评点:MySpace要进入中国。这对目前国内一些向MySpace看齐,立志打造中国版MySpace的社区网站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到资本实力,或者是媒介运作,国内互联网商要对抗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多少有点螳臂挡车、以卵击石之嫌。要么加入,要么退出,要么差异化生存,面对中文版MySpace诞生的日益临近,国内类MySpace网站只有以更务实、更现实的思路,才能寻找到网络社区发展的一条出路、生路。当然,另外一方面,中文版MySpace要进入中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无惊无险。对默多克来说,首先要想好是独干,还是合作。前者意味着可能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而弄得个中文版MySpace水土不服,后者虽然能多少确保MySpace的内容更加“中国化”,但双方合作是否愉快,是否不存在交流的障碍,这些都还是未知。其次,中国互联网监管相对严格,如何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找出MySpace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这是需要默多克细细思量的。复次,默多克也认识到,由于中国广告市场的规模小于美国广告市场,像美国MySpace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未必还能适用,所以中文版MySpace将必须寻求其它方式产生收入。最后,中文版MySpace要正式登陆中国,尚有一段时间,在这中间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不确定,也是很大的变数。另外,也要考虑到,国内一些基于不同主题的类MySpace的社区网站已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博客网旗下的“电影中国”网站,自一推出,CEO方兴东就定位于“中国电影迷的MySpace”),这会吸引一大批用户,也会培养起用户忠诚度。也就是说,待中文版MySpace真到来的那天,哪里去寻找用户,如何去挖掘资源,这都是影响MySpace全球化战略能否得到成效的关键。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65
事件:手机电视,这一新兴产业蓄势待发。但在中国,关于它到底是手机业务还是电视业务仍在争论不休。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20日表示,新技术对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政府正在研究相关问题。
评点:手机电视,究竟是手机业务还是电视业务,对此存在很大分歧。由于手机电视“钱”景可观,因此一个概念之争,背后其实是一场监管权(收益权)之争,即到底该归信息产业部管还是归广电总局管。根据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7月颁布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即著名的“39号令”)规定来看,IPTV、手机电视等由国家广电总局负责监管。实际上,像上海电视台获得的IPTV牌照也是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可以说,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手机电视最终纳入广电总局自己的管理体系打开了缺口。而至于信息产业部方面,根据其2000年出台的《电信条例》规定,图像传输属于电信范畴,很明显它把手机电视也包括了在内。至此,双方都对手机电视做了明文规定,不过前者是行政法规,后者是国家法律,从效力上讲,后者优于前者,即信息产业部管比广电总局更有权利来管理手机电视产业。但是考虑到国家法律实施的具体现状,这一对看似冲突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必然排定了监管的座次。手机电视的身份依然模糊不清。借鉴国外经验,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负责统筹电信和广电的关系,同时制定双方的政策,在1996年新的通信法案中,就允许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台相互进入,这种融合的体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手机电视而言,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介入的运营商并不多,正是完善监管的好机会。相关部门应当抓紧出台相关新媒体的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行业间关系,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比如如何解决先前的政策冲突,如何进一步完善手机牌照制度,如何统一运营商的进入标准,如何统一技术开发平台,如何确保更合理的利润分成模式等等。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75
事件:网络电影产业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专注于网络电影内容制作及运营的视觉时代公司总裁陈满丽表示,网络电影在民间已经经过充分的蓄势,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正规化将成趋势,因此,需要产业链相关厂商携手共进,开拓一个新型产业所需要的良好发展环境。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博客网董事长兼CEO方兴东博士等人士也到会祝贺并致辞。在网络电影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还进行了由视觉时代投资、拍摄制作的国内首部六十集网络情景短剧《辣白菜系列》和首部百集流媒体手机短剧《立氏诊所》的首映,这两部短片均创新地引入演员网络海选模式,短片中的男、女主角每一系列10集更换一次人选,分别由网络选出的多名非专业男、女演员出演,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络电影的影响力。这些网络电影均可从网络、手机等平台方便地下载和播放。
评点:网络电影,不应该仅仅是把传统电影搬到网络,它应该是一个创新的电影形式。无论从剧本写作、投资方式,还是从拍摄制作、演员挑选,抑或是媒介平台、关联功能,网络电影必然有其之所以是“网络电影”的特征。简单说来,基于Web2.0时代的应用开发,网络电影首要一点就是要即时、方便、高速。当人们想看电影的时候,它可以从网络、手机等平台非常便捷地下载和播放。另外,它还需要突出个性、互动以及社区的概念。目前,国内首部六十集网络情景短剧《辣白菜系列》和首部百集流媒体手机短剧《立氏诊所》,均创新地引入演员网络海选模式,短片中的男、女主角每一系列10集更换一次人选,分别由网络选出的多名非专业男、女演员出演。这样一来,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网络电影的影响力,而且还加强了人们“看”与“被看”角色互换背后交互互动的娱乐性。同时,未来网络电影的发展还会加大力量去营造“电影个人空间”和“电影爱好者社区”,争取实现边看电影边聊天边交友的功能。就像互联网实验室于9月12日推出的“电影中国”网站,正在往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对网络电影来说,一切只是开始,要促成该产业的蓬勃发展,关键是技术瓶颈和平台限制等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内容供应和运营渠道是否能畅通无阻,而这必将是集合了移动通信、互联网、电影电视等众多产业盛宴。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82
事件:2005年中国引进版图书市场持续增长,引进版图书的品种规模和国别数量等也在不断扩大。无论从销售册数还是从销售码洋方面考察,这12家出版社都是版权引进大户。它们是:接力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评点:请注意,是引进大户,而不是销售大户。引进的能全部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在榜单中上那几家以引进财经图书为重点的出版社,表面上它们是引进大户,但出版社的有序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的。个把月推出十几甚至几十本经管新书,每年就是上百本,但这是以高昂的版权费为代价的。就像烟花很美丽,但务实的说法是,绚烂归绚烂,可都是血汗钱。同样道理,如果版权书大量引进,叫好而不叫座,稳妥的办法,还不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促进单位版权书的销售业绩。事实上,我也不止一次听到,许多主要做版权书的出版社朋友抱怨说,现在图书难做,且不说出书做书的门槛一降再降,使得图书泛滥,好书难找,无书可读;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放宽,版权书引进量也逐年增长,精品、次品、赝品也龙蛇混杂、真假难辨,况且,外版书价码都很高,怕投入市场以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其他领域不感说,就经管图书领域而言,差不多已经饱和,很多出版社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战略转移,即减少外版书的引进量,重点做一些精品、经典的图书,与此同时,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培养扶植一些优秀的国内财经作者,拓展本土财经图书市场。的确如此,就我所掌握的一些数据和说法,目前国内一些主要做财经图书的出版社尽管在引进量上名列前茅,但冷暖自知,业绩并不怎么见好,大多也都是拆东墙补西墙,即,通过做成功的一两本畅销书的销售业绩来弥补其他大量外版财经书的市场反映平平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几家外版书引进大户已经开始“转型”,慢慢地减少引进量。就此来看,日后外版书的引进会趋于理性,首先要明白,除非慧眼独具,你挖掘了一个即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在他没出名前引进版权,要不然,引进国外的畅销书、热门书,无疑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功成名就,利润赚翻;赌输了,算你倒霉,恭喜成为别人的教训、失败的案例。到最后这不仅仅是比拼哪家出版社资金雄厚,哪家出版社胆子大的问题了,它应该比拼的是孰更具有的出版眼光,孰更具有前瞻理念。还是那局话,外版书还是有得做的,看你怎么做,会不会做了。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701
事件:“两岸图书交易三年实现了三级跳。”正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交易会组委会主委王承惠对两岸图书交流快速发展趋势颇为自豪。他形容经过两岸业界的努力,两岸图书交流给人以“云开见日”般欣喜。
评点:两岸图书交流,台湾文史哲书籍在大陆最为热门,生活、时尚、财经、IT类书籍也广受欢迎。内地图书在台湾,主要以文学、艺术、历史和古籍为最多。在我和另外一位作者合著的《21世纪的书》中曾指出,从图书产业专业化比较,内地跟台湾相比在某些领域有点大而无当,与世界差距更是不小。以IT、财经类图书为例,台湾引进著作的优势很明显:时间快,品种全,翻译质量高。同样是“拿来主义”,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节奏和程度依然有着重大差别。几乎是一些经典、精品的国外著作,台湾都有繁体中文版,而且许多新书引进与原版书的时间差只有半年左右。而目前,很大一部分优秀国外图书在内地尚未有简体中文版。(不过,这些年来,在财经图书版权引进上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至于人文社科图书出版方面,台湾在引进、翻译上也是有不俗的表现。这就直接造成了内地部分学者的治学依赖,当他们英文水平不足以直接阅读外文文献时,他们就往往通过朋友拿到台湾的繁体译本,读二手资料。仅从这一点来看,台湾图书在选题策划、外版引进上确实已相当专业,且具有长远的眼光。一方面,这跟当地的出版政策和制度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脉络有很大的关联。相比较而言,内地确实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两岸图书交易要有更多合作,关键在于是否能优势互补。从目前来看,台湾在专业图书引进方面确实先行一步,内地可以多借鉴、学习;而内地,在人文、历史、古籍书的策划出版上毕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这也是台湾所欠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703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事件:9月18日外电消息,《PcWorld》杂志日前评出了迄今为止最差的25个网站。上榜的这25家网站大部分创建于互联网的黄金时期,当然也有一些后起之秀,如MySpace。但是,正是这家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站MySpace被排在了最差的25个网站的榜首。此外,微软的Windows Update和Hotmail网站也不幸上榜。之所以被评为最差网站,有的是因为网站本身具有欺骗性质,有的是因为页面设计太差;有的网站对用户私人信息漠不关心,而有的则要求用户提供过多的私人信息。
评点:有的是因为网站本身具有欺骗性质,有的是因为页面设计过于粗糙,有的是因为网站对用户信息保密措施不够,有的是因为要求用户提供过多的私人信息……MySpace都没有严重触犯以上戒条,按理说不会“榜上有名”。况且,对于一个已超过9000万注册用户,在全美一度比“猫王”、“美国偶像”(美国真人秀节目)还要流行的社区网站来说,即使无缘挤进最受欢迎网站TOP3,也不至于成为最差TOP25的。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MySpace不仅“有幸”入选了,而且一来就是“状元”。《PCWorld》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有一说一,黑白分明实在敬佩之极。按照《PCWorld》的说法,之所以认定MySpace为迄今为止最差的网站,是因为它就像刚经历过疯狂派对的小孩的卧房,凌乱不堪、一塌糊涂。一个窗口接着一个窗口,一副图片接着一副图片,另外还有背景音乐、声频、视频等等。看似丰富活泼,但实际上这位人们日常浏览网页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试着打开一个网页,看看CPU作何反应?你会发现,MySpace简直成了一个不断吞噬你内存、消耗你能源的黑洞。另外,作为一个虚拟社区网站,MySpace在推动社群建立上似乎也没有更大的作为,而且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MySpace已然存在不少隐患。尽管MySpace方面已对部分权限功能予以了改进,例如限制成人与儿童之间方便、快捷的联系,以最大程度保护后者的安全。但是只要对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稍加修改,MySpace因为不曾对用户真实信息给予认证,从而使得有侵犯儿童安全利益的不法分子依然能轻松地获取信息。由此可见,MySpace在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上是显然不够的。当然,《PCWorld》也说了一些比较中肯的话:“MySpace都不好吗?并不尽然。我们是否有点保守?可能、或许吧。但是MySpace既然是目前互联网最受欢迎的网站,就没有理由不在信息安全上做到最好。”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38
事件:就在上一届“超女”奔波全国发专辑,新一届“超女”继续在黑幕说和绯闻中成长之时,网络上的恶搞专家也开始行动了。日前,一首改编自周杰伦歌曲的恶搞“超女”视频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新旧“超女”都被结合在视频中,连周杰伦也被“超女”打败了。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个恶搞“超女”的视频作品,记者昨天搜索了一下,网络上以恶搞“超女”为内容的视频已达几十个,其中包括“超女下岗记”、“《一封家书》超女版”等。对于这样的恶搞,大多数网友都以轻松的心态来看待,甚至认为一些恶搞的成分“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而与此同时,天娱公司方面直斥无聊。
评点:恶搞超女,最好玩的地方在于搞了,而不在于搞了什么。“用周杰伦歌曲恶搞超女”、“超女下岗记”、“《一封家书》超女版”这都是内容,此刻,内容小于形式。恶搞“超女”,它的突破性是把向来娱乐他人的“超女”本身也给好好地娱乐了一把。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这是开放性社会,民间话语权复归的表现。原来禁忌的、权威的、高尚的事物(符号、象征)都已然被消解、解构、分化。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市民社会崛起的时代。当年,“超女”因为大众海选、平民偶像、全民皆娱而被视为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如今,当“超女”一再因为黑幕、丑闻、欺骗等反面消息而沦为一档是非不断、争议不休的综艺节目时,对于它的恶搞、反讽、批判恰恰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以娱乐的方式表达不满的言论自由。就像超女版《一封家书》,歌词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已进入下一轮了,家里的钱还够吗……”这讽刺的是“超女”晋级不靠歌艺靠短信的现象;又如“用周杰伦歌曲恶搞超女”中,有一段唱道:“找手机,写下编号,投给超女……胜败的顺序,是残酷的内定,人气,从来都是在钱这里……”讥讽的是“超女”失去了选秀所要求的公平、公开的游戏规则,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商业目的。类似的恶搞,因为搞笑的情节、有针对性的歌词,迅速在网络走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女”目前的品牌形象。如果从保持节目生命力出发,我建议它除了必要的娱乐炒作,商业手法之外,尽量净化“超女”,使之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恶搞“超女”的走红,也像收视晴雨表一般,再一次证明今年的“超女”虽然争议四起,但它还是成功的,毕竟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关注它,在讨论它,哪怕不少是在“损”它。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49
事件: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本周二表示,他的妻子邓文迪(WendyDeng)当前身在中国,正与公司高管策划将MySpace社交网站推向中国市场。
评点:MySpace要进入中国。这对目前国内一些向MySpace看齐,立志打造中国版MySpace的社区网站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到资本实力,或者是媒介运作,国内互联网商要对抗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多少有点螳臂挡车、以卵击石之嫌。要么加入,要么退出,要么差异化生存,面对中文版MySpace诞生的日益临近,国内类MySpace网站只有以更务实、更现实的思路,才能寻找到网络社区发展的一条出路、生路。当然,另外一方面,中文版MySpace要进入中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无惊无险。对默多克来说,首先要想好是独干,还是合作。前者意味着可能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而弄得个中文版MySpace水土不服,后者虽然能多少确保MySpace的内容更加“中国化”,但双方合作是否愉快,是否不存在交流的障碍,这些都还是未知。其次,中国互联网监管相对严格,如何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找出MySpace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这是需要默多克细细思量的。复次,默多克也认识到,由于中国广告市场的规模小于美国广告市场,像美国MySpace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未必还能适用,所以中文版MySpace将必须寻求其它方式产生收入。最后,中文版MySpace要正式登陆中国,尚有一段时间,在这中间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不确定,也是很大的变数。另外,也要考虑到,国内一些基于不同主题的类MySpace的社区网站已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博客网旗下的“电影中国”网站,自一推出,CEO方兴东就定位于“中国电影迷的MySpace”),这会吸引一大批用户,也会培养起用户忠诚度。也就是说,待中文版MySpace真到来的那天,哪里去寻找用户,如何去挖掘资源,这都是影响MySpace全球化战略能否得到成效的关键。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65
事件:手机电视,这一新兴产业蓄势待发。但在中国,关于它到底是手机业务还是电视业务仍在争论不休。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20日表示,新技术对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政府正在研究相关问题。
评点:手机电视,究竟是手机业务还是电视业务,对此存在很大分歧。由于手机电视“钱”景可观,因此一个概念之争,背后其实是一场监管权(收益权)之争,即到底该归信息产业部管还是归广电总局管。根据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7月颁布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即著名的“39号令”)规定来看,IPTV、手机电视等由国家广电总局负责监管。实际上,像上海电视台获得的IPTV牌照也是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可以说,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手机电视最终纳入广电总局自己的管理体系打开了缺口。而至于信息产业部方面,根据其2000年出台的《电信条例》规定,图像传输属于电信范畴,很明显它把手机电视也包括了在内。至此,双方都对手机电视做了明文规定,不过前者是行政法规,后者是国家法律,从效力上讲,后者优于前者,即信息产业部管比广电总局更有权利来管理手机电视产业。但是考虑到国家法律实施的具体现状,这一对看似冲突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必然排定了监管的座次。手机电视的身份依然模糊不清。借鉴国外经验,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负责统筹电信和广电的关系,同时制定双方的政策,在1996年新的通信法案中,就允许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台相互进入,这种融合的体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手机电视而言,当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介入的运营商并不多,正是完善监管的好机会。相关部门应当抓紧出台相关新媒体的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行业间关系,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比如如何解决先前的政策冲突,如何进一步完善手机牌照制度,如何统一运营商的进入标准,如何统一技术开发平台,如何确保更合理的利润分成模式等等。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75
事件:网络电影产业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专注于网络电影内容制作及运营的视觉时代公司总裁陈满丽表示,网络电影在民间已经经过充分的蓄势,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正规化将成趋势,因此,需要产业链相关厂商携手共进,开拓一个新型产业所需要的良好发展环境。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博客网董事长兼CEO方兴东博士等人士也到会祝贺并致辞。在网络电影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还进行了由视觉时代投资、拍摄制作的国内首部六十集网络情景短剧《辣白菜系列》和首部百集流媒体手机短剧《立氏诊所》的首映,这两部短片均创新地引入演员网络海选模式,短片中的男、女主角每一系列10集更换一次人选,分别由网络选出的多名非专业男、女演员出演,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络电影的影响力。这些网络电影均可从网络、手机等平台方便地下载和播放。
评点:网络电影,不应该仅仅是把传统电影搬到网络,它应该是一个创新的电影形式。无论从剧本写作、投资方式,还是从拍摄制作、演员挑选,抑或是媒介平台、关联功能,网络电影必然有其之所以是“网络电影”的特征。简单说来,基于Web2.0时代的应用开发,网络电影首要一点就是要即时、方便、高速。当人们想看电影的时候,它可以从网络、手机等平台非常便捷地下载和播放。另外,它还需要突出个性、互动以及社区的概念。目前,国内首部六十集网络情景短剧《辣白菜系列》和首部百集流媒体手机短剧《立氏诊所》,均创新地引入演员网络海选模式,短片中的男、女主角每一系列10集更换一次人选,分别由网络选出的多名非专业男、女演员出演。这样一来,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网络电影的影响力,而且还加强了人们“看”与“被看”角色互换背后交互互动的娱乐性。同时,未来网络电影的发展还会加大力量去营造“电影个人空间”和“电影爱好者社区”,争取实现边看电影边聊天边交友的功能。就像互联网实验室于9月12日推出的“电影中国”网站,正在往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对网络电影来说,一切只是开始,要促成该产业的蓬勃发展,关键是技术瓶颈和平台限制等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内容供应和运营渠道是否能畅通无阻,而这必将是集合了移动通信、互联网、电影电视等众多产业盛宴。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682
事件:2005年中国引进版图书市场持续增长,引进版图书的品种规模和国别数量等也在不断扩大。无论从销售册数还是从销售码洋方面考察,这12家出版社都是版权引进大户。它们是:接力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评点:请注意,是引进大户,而不是销售大户。引进的能全部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在榜单中上那几家以引进财经图书为重点的出版社,表面上它们是引进大户,但出版社的有序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的。个把月推出十几甚至几十本经管新书,每年就是上百本,但这是以高昂的版权费为代价的。就像烟花很美丽,但务实的说法是,绚烂归绚烂,可都是血汗钱。同样道理,如果版权书大量引进,叫好而不叫座,稳妥的办法,还不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促进单位版权书的销售业绩。事实上,我也不止一次听到,许多主要做版权书的出版社朋友抱怨说,现在图书难做,且不说出书做书的门槛一降再降,使得图书泛滥,好书难找,无书可读;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放宽,版权书引进量也逐年增长,精品、次品、赝品也龙蛇混杂、真假难辨,况且,外版书价码都很高,怕投入市场以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其他领域不感说,就经管图书领域而言,差不多已经饱和,很多出版社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战略转移,即减少外版书的引进量,重点做一些精品、经典的图书,与此同时,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培养扶植一些优秀的国内财经作者,拓展本土财经图书市场。的确如此,就我所掌握的一些数据和说法,目前国内一些主要做财经图书的出版社尽管在引进量上名列前茅,但冷暖自知,业绩并不怎么见好,大多也都是拆东墙补西墙,即,通过做成功的一两本畅销书的销售业绩来弥补其他大量外版财经书的市场反映平平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几家外版书引进大户已经开始“转型”,慢慢地减少引进量。就此来看,日后外版书的引进会趋于理性,首先要明白,除非慧眼独具,你挖掘了一个即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在他没出名前引进版权,要不然,引进国外的畅销书、热门书,无疑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功成名就,利润赚翻;赌输了,算你倒霉,恭喜成为别人的教训、失败的案例。到最后这不仅仅是比拼哪家出版社资金雄厚,哪家出版社胆子大的问题了,它应该比拼的是孰更具有的出版眼光,孰更具有前瞻理念。还是那局话,外版书还是有得做的,看你怎么做,会不会做了。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701
事件:“两岸图书交易三年实现了三级跳。”正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交易会组委会主委王承惠对两岸图书交流快速发展趋势颇为自豪。他形容经过两岸业界的努力,两岸图书交流给人以“云开见日”般欣喜。
评点:两岸图书交流,台湾文史哲书籍在大陆最为热门,生活、时尚、财经、IT类书籍也广受欢迎。内地图书在台湾,主要以文学、艺术、历史和古籍为最多。在我和另外一位作者合著的《21世纪的书》中曾指出,从图书产业专业化比较,内地跟台湾相比在某些领域有点大而无当,与世界差距更是不小。以IT、财经类图书为例,台湾引进著作的优势很明显:时间快,品种全,翻译质量高。同样是“拿来主义”,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节奏和程度依然有着重大差别。几乎是一些经典、精品的国外著作,台湾都有繁体中文版,而且许多新书引进与原版书的时间差只有半年左右。而目前,很大一部分优秀国外图书在内地尚未有简体中文版。(不过,这些年来,在财经图书版权引进上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至于人文社科图书出版方面,台湾在引进、翻译上也是有不俗的表现。这就直接造成了内地部分学者的治学依赖,当他们英文水平不足以直接阅读外文文献时,他们就往往通过朋友拿到台湾的繁体译本,读二手资料。仅从这一点来看,台湾图书在选题策划、外版引进上确实已相当专业,且具有长远的眼光。一方面,这跟当地的出版政策和制度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脉络有很大的关联。相比较而言,内地确实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两岸图书交易要有更多合作,关键在于是否能优势互补。从目前来看,台湾在专业图书引进方面确实先行一步,内地可以多借鉴、学习;而内地,在人文、历史、古籍书的策划出版上毕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这也是台湾所欠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链接:http://www.4touchina.com/v.asp?Unid=1703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