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共识与政府责任


经济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发展。庞大基数下的两位数递增,其规模想要说小都不容易,想要避开世界的目光都难。由此,似乎可以自豪地说,国家正在走向富强,我们的生活也正在走向富裕。这一客观事实,应该说是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是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27年来,由乱而治的社会被注入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并给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支持改革便成了一种共识。

不过,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差距越拉越大,贫富分化加剧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时,人们开始有所怀疑和动摇:为何当初我们全力支持的改革,经过了将近30年的演进,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好像与己无关,而且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生活陷入了新的艰难——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凑不够孩子的学费,甚至连喝上一口干净的水、吸上一口没有污染的空气都成了奢侈。

这当然也是事实。改革推进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有的问题已累积到无法回避的境地。环境的破坏,分配的不公,部分失地农民没能获得合理公正补偿,正成为社会矛盾的一大焦点。
 
由此,就有人担心改革共识正在走向破裂,甚至已经破裂。

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走向攻坚阶段,缺乏民意的坚定支持,或者出现偏差,改革的成果可能被葬送,而且,在这个阶段任何激烈的冲突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这不是危言耸听。重建改革共识已经非常迫切。

改革带来的问题还要靠改革来矫正。应该说,将近30年的改革,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带来巨大发展和变化的同时,的确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这是事实;但也应该看到,很多问题不一定是改革本身带来的,有的是改革措施的选择不当造成的,有的的确是改革不彻底导致的,有的还是对市场盲目崇拜而错误应用市场法则导致的。但是,厘清哪些是市场之“祸”,哪些是非市场之“祸”以后,我们应该坚信,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改革,通过改革的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打破权力垄断和利益扭曲的局面,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让民众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平等分享发展的机会,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应该成为我们继续支持改革的新的共识。

而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政府责任重大。因为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靠政府来组织,几乎所有改革最终都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而且组织的效率、发展的效果,以及改革推进的成效,都与政府自身的作为密切相关。

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把蛋糕做大,让人们分享机会增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蛋糕做大并不难,难在能否持续,这是一大挑战。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万元GDP能耗和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指标“不降反升”。这意味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地方政府仍难脱窠臼,甚至阳奉阴违。而现实是,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已愈显刚性,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已成为生长在经济肌体内的毒瘤,政府必须痛下决心进行大“手术”,坚决遏制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而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的冲动,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让科学发展的理念真正成为我们的共识,并坚定地加以贯彻。

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公共品的有效提供,是民众对政府作为的最大期待。因此,推动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改革的焦点。如何给自己准确定位,划清自己的边界至关重要。正如通常所说,市场能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作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者市场作用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要发挥政府宏观调节作用。换句话说,市场管好效率,政府管好公平,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作为都不可取,既没有可以自由放任的市场,也没有一个不受约束的政府,都应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行为规范。
  
有为才有位,有位不越位,是对现代政府的基本要求。真正建立起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改革的目标,而确保实现社会公正和谐是我们检验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准,也应该是我们的改革共识。(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6年第九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