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防腐如防火——论对腐败的抑制》中总结官僚制度所遵循的权力内部制约原则时提到第三项原则就是检查监督原则,“体现这个原则的主要制度是京察制度、述职制度和巡抚制度。为了便于检查官员的行为,及时制止因官员腐败而造成的冤屈,许多朝代都保障老百姓击鼓喊冤和拦轿告状的权利。在无鼓可击和拦不住轿车的今天,社会舆论工具可以被认为是代用品。”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电视剧、电影或戏曲等)中,拦轿喊冤的情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般是处于弱势的平头百姓比如民妇,无端蒙冤受屈,而又不甘欺凌,奋起抗争,最终在高一级清官的保护下,冤案得以昭雪,正义得以伸张……这是何等的“解恨”,何等的激动人心!
受传统拦轿喊冤故事的影响,现今的人们也喜欢拦车含冤,喜欢上访。
很多人反对拦轿喊冤,认为其影响司法程序和公正。其实,拦轿喊冤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司法中的二审制度骂?古代的那些拦轿喊冤故事,尽管不全是真人真事,大概也是“艺术的真实”吧。就算是“弱势群体”的一种愿望也好,起码可以满足一时的“扬眉吐气”。
但是,从实际情况考虑,官员毕竟是少数,能面对平民百姓的“拦轿”,能停轿接过“状纸”的不,毕竟是少数,真能为平民百姓昭雪沉冤更是少之又少了。至于说文艺作品那么多的拦轿喊冤故事,就只能解释为一种朴素的情怀了。
即使是上级官员下来视察,当地官员也会堵上拦轿喊冤的一切可能性。在王跃文的长篇小说《西州月》描写道:地委书记宋秋山来黎南视察时,身为分管政法的县委副书记关隐达就吩咐下去,“先是把那些常年在城里游荡的乞丐集中到收容所去养几天,再就是加强宾馆保卫,派信访办的人在黎园全天值班,负责劝退上访的人。其实关隐达不论调到哪个县里,县领导都说这里的老百姓是中国最喜欢告状的人。可见喜欢告状已不是个别地方的习惯。他心里也清楚,怪老百姓喜欢告状是没有道理的。各位县级领导早早到了会议室恭候。关隐达独自留在背后,他生怕发生什么情况。就在这时,一位农村妇女抱着一个小孩来了。一见就像是要来上访的,关隐达就示意工作人员盘问。果然,那妇女说要伸冤,要找地委宋书记伸冤。”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妇女愣是被打发走了,连地委书记的“轿”的影子都没有见着,更别说喊冤了。
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政治健全有序的国度,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社会法治国家的运作机制,就必须得给老百姓找到一个方便的直接的说理地方。
如今,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带来了很多产物。比如博客。
当官员遇到博客,就产生了官员博客。
山西官员博客第一人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在他的博客中申明:“博客的特点在于它的自由,而自由又在考量着每一个人的素质。在这片属于我的私人空间里,我拒绝虚伪和猥琐,但欢迎真实、真诚的朋友光临做客。同时也竭诚欢迎大家就如何做好吕梁公安、司法、科技、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广播电视和党派工作给我提出建议。建议请发在我的博客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此,平头老百姓就不用再“拦轿”了,只需敲击键盘,即可“喊冤”!
相关链接:
吕梁副市长成锡锋的博客
宿迁书记张新实的博客
不一般的成锡锋市长
刘兴亮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