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之“品牌”论


物流之“品牌”论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阿迪达斯打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李宁”,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阿迪达斯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北京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提供运动装备。据说,这场战役的焦点是阿迪达斯出的报价比“李宁”多出了3亿。
  抛开“战役“的细节,谁都知道奥运会市场是一个多么大的蛋糕,08年尚远,可战斗的硝烟已经燃起,而且这只是众多战役的一个缩影……这是市场之争,更是品牌之争。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在是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已经发展到服务之争,品牌之争了,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品牌战略实际上已演变成为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而精心培养核心品牌产品,再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一种战略,是企业用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
  反观物流行业,市场大门已经打开,国内外企业都在同一个平台下竞争,百轲争流的局面必然推动中国物流业更大发展。可遗憾的是,每天充斥我们耳目的是DHLUPSFedEXEXELTNT等国外物流企业的新闻报道,大手笔的运作铺天盖地,如长江之水气势如虹。相比于这些外来品牌,以“中字头”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像中外运、中远和中海、中邮,甚至宝供都显得沉静得多,民众也陌生得多。
  “大战役“的序幕才刚刚拉起,中国本土品牌的企业在起步的时候已经落后一大步了。
  为什么外来的品牌比我们的要响?我想原因很多,有自身实力因素,有宣传运作因素,有市场环境因素等等,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客观“的因素背后是否也有着“主观”的因素?
  曾听到这样的一个描述:清晨615,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一架波音757货机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轰鸣声还没有消退,UPS的职员熊建和他的两位同事已经大步冲上前去。特制的金属自动传动装置陆续卸下15个比人还高的大货舱,里面装着全球各地发往北京的包裹文件。这架来自菲律宾克拉克岛转运中心,长途跋涉4个多小时的飞机尾部还保留着传统的带蝴蝶结包裹图案——由于业务繁忙,UPS旗下的数百架飞机需要5年时间才能全部换上新的棕色盾牌标识。720,熊建和他的同事们准时完成了全部装卸上货工作,飞机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上海。830UPS的外运员已经驾车出现在北京的交通要道上……
  这场景说明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李嘉诚的故事: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员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这枚2元硬币,让它滚到坑渠,这枚2元硬币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员,值班员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UPS的物流和“李嘉诚的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来说《李嘉诚的故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一个论点:人以自利为出发点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改善社会的人贡献大。“自利”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的“利”和别人的“利”加起来,社会总净值必然会增加,国家自然富强。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这就是《李嘉诚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财富链”一种理财哲学,一种富国的境界。
  再看UPS的物流,它的业务网点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在全世界运送1330万份包裹和文件,全球80%的人口可以在48小时内接触到它的服务。这就是UPS基于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体现。
  “供应链”一种运作战略,一种国际化境界。
  
  中国的物流企业最缺乏的就是这种“链思想”,为树立品牌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仍然不高,为什么?“刀没用在刀刃上”,没有意识到富有效率的供应链管理才是推动品牌强大的最佳路子!
  再回到阿迪达斯和“李宁”的奥运“比赛”,李宁高层已表态“不会轻易放弃,战斗才刚刚开始”,听到这样的态度,甚为高兴!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不是财大气粗地大呼小叫,不是千方百计地妩媚作秀,不是过于务实和功利。品牌的建立更需要具有大勇气、大智慧、大气魄!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