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部县委书记的心声
--访重庆市忠县县委书记杜和平
特约记者蔡律《西部时报》记者葛坚
编者按:“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作为一县的主要决策者,县委书记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选择了地处西部内陆、三峡库区腹心的忠县,对该县县委书记杜和平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跟踪采访,形成了以下这篇报道。
贫穷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位于中国西部、三峡库区腹心的忠县县情是怎样的呢?经过2个月马不停蹄的调查研究,杜和平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贫穷!
忠县总人口97万,贫困人口就有18万人,占18.6%,高出重庆市平均数近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4.4万人,相对贫困人口12.9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达14%,吃低保的就有1.6万人……
杜和平到忠县时已临近春节。按惯例,春节前县里要统一安排慰问贫困户。杜和平首先来到城西一贫困户家里。三口之家,不足
随即,杜和平来到位于长江南岸的复兴镇天台村慰问一对残疾人夫妇。房子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里粮食只有墙角的一堆红薯,电灯只有5瓦,房间昏暗,全年总收入不足2000元。但就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两个儿子分别考上了北师大和上海交大。两个大学生每月费用至少要1000元,这对残疾人夫妇怎么负担得起?杜和平马上给重庆的朋友打电话:“你有钱,来忠县做点慈善事业吧!”
看到在贫困线上不屈不扰奋斗的父老乡亲,杜和平说:“这对我这样从大都市过来的人,灵魂是一种净化!”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在三峡库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三峡库区22个移民区县中,忠县耕地淹没面积居第2位,淹没实物综合指标居第7位,静态动迁移民76898人。国家核定补偿忠县静态移民资金21.06亿。截止2002年底,一、二期移民资金已经用掉近17亿元,三、四期移民资金加起来不到5亿元,而移民任务还有一半。摆在杜和平面前有三重压力:一是城镇移民失业率居高不下。前几年移民还有安置费维持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费坐吃山空,加上移民就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工作的移民带给政府、社会的压力不言而喻。二是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安置质量不高。人均耕地仅有0.6亩,安稳致富任重而道远。三是财政困难。本级财政收入保工资发放都不够,更无力对社会事业进行投入,人民群众的要求一时满足不了。
杜和平刚到忠县时,群众上访频频发生。有一次,修建忠县至丰都公路的数百农民工阻断交通,晚上在公路上点篝火,等着向县政府要钱。杜和平立即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现场,以心换心,现场提出解决办法:把忠县三路一桥的经营权售让给重庆高投司,回笼资金优先解决农民工工资。经过努力,绝大部分农民工工资均在春节前足额兑付到位。忠县的干部群众都说,那一年的春节是忠县近年来最平静的一个春节。
杜和平说:“在忠县工作以来,人民群众的贫穷始终是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作为一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如果不能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不管别的工作干得有多出色,都是失职。”
改革必须先从观念改起
2005年5月,杜和平任忠县县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杜和平发现,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忠县,思想上的封闭和保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杜和平说:“东西部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及规模的差距,实则是观念上的差距。忠县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先进的观念。”
忠县历来以农为本。乡镇干部已习惯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财政大锅饭,大部分乡镇缺支柱产业,缺企业。忠县先富起来的一批老板们悠然自得,小富即安,骨子里缺乏市场经济理念和规则意识。如果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实现脱贫致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杜和平认为,改革必须首先从观念改起。
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杜和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县域经济从区域经济上讲是特色经济;从所有制形态上讲是民营经济;从经济结构上讲是工业强县;从工作措施上讲是项目带动。
怎样把发展思路转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呢?杜和平决定:先从项目工作入手!
2003年4月,忠县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项目工作会议。杜和平在会上强调: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项目如同钉子,钉在墙上才能挂住资本、人才、技术这些东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资源、市场、发展思路和政策整合成项目,通过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和对外招商引资。
在发展农业上,杜和平提出了企业农业的理念。也就是用抓工业的观念、思路、管理方式去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播下市场、资本、投入、产出、利润、风险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种子。要从泥腿子中培养一批企业家。杜和平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不再需要手把手的去教农民如何种粮食,而是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三赢”。
两年下来,在忠县的干部群众中,“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招商活县”、“项目带动”等理念已经入脑入心,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年青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强县是必由之路
“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移民重县,这就是忠县的县情”,杜和平说。
2002年,忠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2.1:24.4:43.5。一产业占比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高16.1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低17.5个百分点,二产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工业“短腿”现象十分突出。在忠县早期发财的老板,大多是建筑包工头,没有多少靠实业发财的。这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繁荣,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这是库区产业空虚的真实写照。
杜和平认为,库区要发展工业,盲目跟风去复制或同构大城市工业是没有前途的,贪大求洋也是没有前途的。比如生产摩托车、小轿车不是忠县的强项,也无法和大城市竞争,三峡库区发展工业的现实选择和突破口是错位发展。
杜和平强调,所谓错位发展,就是要分析忠县县情,找准忠县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出状况,结合国家对库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忠县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红豆杉和石蒜生长,红豆杉可以提取用于防癌抗癌的紫杉醇,石蒜中提取的氢溴酸加兰他敏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特效药。把红豆杉和石蒜开发成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制剂,这就是忠县的比较优势。杜和平亲自抓以红豆杉、石蒜为主的生物制药项目。2004年,经过杜和平的牵线搭桥,忠县引进深圳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整体收购原忠县天赋制药厂,注册成立重庆天地药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启动红豆杉、石蒜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建成红豆杉示范基地500亩,大面积种植3000亩,石蒜示范基地500亩。2004年,刚刚起步的天地药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16万元,利润275万。未来5年,天地药业有限公司将采取“公司+基地+大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再投资2.65亿元,发展石蒜种植基地3万亩和红豆杉基地5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创利税2.3亿元。
被称为忠县“命根子”工程的施格兰柑橘产业化项目是忠县最富竞争力的项目。该项目由原美国施格兰公司援建,其品种和技术全部从美国引进。该项目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施格兰柑桔技术中心;二是15万亩柑桔原料基地果园;三是年加工35万吨鲜果的橙汁加工厂。整个项目2009年建成后,年产柑桔43.5万吨,年产鲜冷橙汁17.5万吨,年总产值18.7亿元,年利税6.95亿元。可以解决19万农民就业,包括2万移民,可以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可以提高忠县森林覆盖率5个百分点,年涵水量180万方,年减少流入长江泥沙量185万方。有专家预言,忠县柑桔育苗、果园基地建设、加工领域的先进技术,将奠定其在中国乃至亚洲柑桔经济栽培区最具竞争力的地位。
云河集团水轮机厂改制前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其生产的“忠州牌”水轮机一度出口秘鲁、越南等国家,产品先后获“省优”、“部优”称号,在国内小水电行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由于设备老化、设计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处于停产状态。2002年底,云河集团收该企业后,杜和平亲自定点联系该企业,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短短1年时间,初步形成了以“两机”(水轮机、发电机)、“两车”(云河牌专用汽车、黑豹牌农用车)“两园”(云河机械工业园、云河汽车工业园)为核心的综合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是改制前的10倍;水轮机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千瓦,是改制前的6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余名、移民200余名,员工平均工资达1300元,是改制前的3倍。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云河集团在5年内产值可以突破30亿元。2004年,云河集团董事长郭云河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民营企业家。
目前,忠县已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能源化工业、机械制造业、建筑建材业五大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2004年,忠县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比2002年时上升了4.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2002年增长48.8%;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增长48.3%,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8户;工业入库税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不到20%上升为46.9%。忠县正逐渐从农业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
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引进运作资本的人才和观念
杜和平认为,忠县招商引资不仅仅是引进资本,更重要的是引进运作资本的人才,引进运作资本的理念。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进一步开阔眼界,培养干部群众开放的意识、合作共赢的意识,养成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习惯。
杜和平认为招商引资最根本的一条是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真心实意欢迎客商来,真心真意为投资商服务。
忠县距重庆主城区
在贫困库区忠县投资能赚钱吗?精明的温州商人朱建生在忠县东溪镇投资6000万元,
2004年,忠县引进中国重汽集团、渝运集团等25户外来企业落户忠县,协议引进县外项目130个,意向性引进资金突破50亿,目前到位资金3.78亿,招商引资项目和资金数均超过历年总和。
让民营企业家在全民创业中高高站起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谙熟财经工作的杜和平,任职忠县以后,开始认真研究县域经济。杜和平认为,县域经济是国家投资少,老百姓自主创业、自求发展、自担风险,市场化程度高,能解决社会就业、民生民计问题的经济。县域经济就是民营经济,老百姓的经济。
杜和平到忠县工作后,考察、联系最多的单位是忠县工商联。杜和平到忠县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主持召开忠县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与民营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了解忠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03年6月,杜和平主持召开了忠县历史上第一次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提出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数量、不限经营方式,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都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干预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份文件,被忠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称为“富民强县的28条”。
为了进一步启动民间资本,杜和平鼓励“全民创业”,为有能力、抓住机会的人提供创业的舞台。对贡献突出的创业者,政府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奖励扶助。
出生在忠县汝溪镇的胡智泉,5岁时因泥石流左腿截肢三分之一。但他身残志不残,创立了重庆东方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生产的植物环保农药“果圣”和“基因沾化剂”系列产品,畅销云、贵、川、鄂、陕、闽、桂等10多个省市,2004年销售收入1232万元。杜和平说,像胡智泉这样的创业者是忠县人民学习的榜样,应大力宣传表彰。胡智泉现被选为忠县残联副主席。
“民营富县”和“全民创业”战略的实施,使忠县民营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截止2004年底,忠县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发展到16951户和371户,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7%、90.3%;注册资本金7.97亿,与2002年相比增长89.8%;入库税金7150万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65%,占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5.7%;从业人员达4.5万人,比2003年增加1万余人。云河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改写了忠县历史上没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的历史。
忠县民营企业家、金厦集团董事长刘杰在忠县政协大会上自豪地说:“忠县的民营企业家已经站起来了!”
“肃吏风暴”引发思想地震
成都武候祠有清代赵潘撰写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杜和平十分欣赏这幅对联,他经常讲:“作为县委书记,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干好忠县的各项工作,关键是要带出一个风正气顺、清正廉洁、高效实干的班子。”
2004年6月下旬,针对忠县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场整顿干部作风的“肃吏风暴”在忠县全面展开。
在忠县干部作风整顿动员大会上,杜和平毫不留情地痛斥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懒汉作风;不负责任、麻木不仁的官僚主义作风;工作漂浮、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作风;无视团结、不顾大局的自由主义作风;为政不廉、追求享乐的奢糜之风。忠县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党政群机关集中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的决定》和配套的《干部作风处理暂行规定》。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作风整顿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深入各地各部门开展督查工作。在为期3个月的干部作风整顿中,有6名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人被组织处理,3人被戒勉谈话,25个单位、84人被通报批评。这是忠县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处理这么多干部。
“肃吏风暴”引发干部“思想地震”。在作风整顿期间,县委在干部中发动了一场“当干部为什么”、“干部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大讨论。并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35种不良现象,进行一一对照检查,深刻反省。作风整顿为年初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了思想上、纪律上和组织上的坚实基础。
在作风整顿的同时,杜和平着手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干部的选任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公正,把对干部的评价交给人民群众,将少数人选人变成多数人选人,以实绩用干部,以人品论取舍,以德才论高低。对一些长期闹不团结,工作没有起色的班子,果断进行了“换血式”的大调整,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一批有能力、素质高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杜和平说,我希望忠县茁壮成长起一批有能力、品行高,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干部。干部队伍带好了,忠县的明天才有希望。
县委书记是一把伞
在中国西部、在三峡库区当一名县委书记,白天黑夜都是围绕着工作转。只身一人来忠县,远离家庭,照顾不了父母、妻儿老小。忠县乡镇干部评价:在忠县,最苦、最累、最受气的是县委书记!
杜和平深有感触的说,县委书记是农民眼中的“官”,城市人眼中的“农民”。县委书记可配置的经济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有限,但责任重大。县委书记在一个地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干得好,党的形象就增辉;干得不好,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县委书记这个职位对民生的艰难困苦体味最深,对农民、基层干部最有感情,当得真切,当得实在。
有一次,北京的一位朋友请杜和平吃饭,一顿饭下来花了5千多元,杜和平说:“这相当于忠县三口之家农民一年所有收入,吃了心里很不安。”
杜和平经常教育各级干部,做决策、办事情决不能只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吃饭过日子,还要考虑后一代,后一届,后几代、后几届的事。库区县再穷,对一些生态环境污染太重,对库区水质有污染的项目,我们坚决不要。
2004年,忠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指标在全市的排位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财政收入有所好转。有人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修一条十里长街或建一个标志性的广场,彰显一下来之不易的“政绩”。杜和平没有同意,而是把钱用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上。杜和平深刻的认识到,农村无路不富,没有路,发展、奔小康就根本无从谈起。农村公路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路,困难再大也得修。
杜和平说:“忠县的干部、职工收入很低,我们不能干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改善干部、职工的待遇,稳住队伍,稳住人才,就留住了忠县发展的‘青山’”。
忠县复兴镇水坪小区,地势平坦,风景优美,原来规划用于修建行政中心。杜和平在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后,将其调整为工业园区,优先发展产业,走通过工业园区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杜和平说:“每当忠县出现暴风骤雨,还真有郑板桥那种感觉,在县里工作,尤其是一遇自然灾害,没有一个安眠的夜晚。”
忠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山地气候,气候垂直落差大,旱灾、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杜和平说:“我是这地方的‘官’,我就应该为这地方的百姓撑起一把伞。我感到自己这把伞的作用发挥得不太理想,没有更好的给人民群众遮风挡雨!”
2年多来,杜和平与忠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杜和平说:“如果我离开忠县的时候,老百姓能够说这个人还是为忠县做了一些事情的,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杜和平简历]
杜和平,男,汉族,1963年6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研究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忠县县委书记。
1980.09--1984.07 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07--1988.08 重庆轻工业学校教师
1988.08--1989.10 重庆市綦江县委研究室干部
1989.10--1992.06 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干部
1992.06--1993.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外开放办公室干部
1993.10--1995.02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干部
1995.02--1998.07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副处长(其间:1996.09--1998.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管理专业学习)
1998.07--2002.12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处长
2002.12--2003.03 重庆市忠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
2003.03--2004.05 重庆市忠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
2004.05-- 重庆市忠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