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股市场的定价权问题,笔者一直都是比较关注的,也曾经写过《迷失了的定价权》、《期待中国股市的“斧头”》两篇文章对A股市场定价权旁落表示担忧与回归的期待。客观地说,在早先A股市场还是比较封闭的时候,由于基本不受外界的影响,也就不存在所谓的A股市场的定价权之争,但随着QFII、国外大投行的逐步进入,左右国内股市的因素将越来越多,A股市场掌控定价权也愈显必要。
自2005年股改启动之后,历时一年多的大牛市随之而来。期间股指涨势凌厉,个股交投活跃,市场人气高涨。尽管其中出现了“二八现象”、出现了许多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怪圈”,但是,牛市的氛围也为新股上市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行、大秦铁路、国航、工行的“鱼贯而入”为市场增添了诸多风采,中国股市在全流通背景下进入了大蓝筹时代。
近期A股市场“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的IPO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由于中国人寿2003年就已在H股市场上市,并且中国人寿因为将在A股上市其H股自14日以来在两周的时间内股价累积上涨43%,因此,中国人寿A股发行价到底定在多少价位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最终中国人寿18.88元的发行价较H股存在近40%的“打折”,于是认为中国人寿H股将下跌的人不在少数,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公布发行价的当日H股狂升11.7%。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人寿H股不降反升的背后,实际上是H股参考A股的未来表现提前进行的上涨,这显示出在内地企业的定价权问题上,A股市场正在彰显话语权。
能够彰显A股市场话语权的似乎还有国内银行股。11月23日,瑞士联合银行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评级报告,认为中国银行股存在近20%的溢价。此评级报告不仅引起恒指大跌,也导致国内银行股产生了一次小“地震”。11月24日,银行股全线低开,但在经过短暂的振荡整理之后,包括工行、中行等银行股重拾升势,截止目前,工行、中行股价均高出H股20%以上。
那么,单凭中国人寿发行影响到H股的走势、工行与中行等大型蓝筹股股价带动H股上涨,就认为A股市场已经掌控了定价权,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去年以来的牛市行情为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股改后的牛市,国内市场去争夺什么定价权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以工行、中行的超大发行额度能否在A股市场平稳发行和上市还是未知数,也就更谈不上目前的“牛”气冲天了。那么,如果是此种境地,还讨论什么定价权问题?况且,A股市场是一个包含众多上市公司的市场,工行、中行并不能代表其它上市公司的定价权问题,否则有以偏概全之虞。
实际情况是,自QFII进入国内市场之后,其先进的投资理念常常左右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操作。在去年基金大肆从宝钢、长江电力等大型蓝筹纷纷出局的时候,QFII乘虚而入,目前正在享受着国内投资者为其抬轿的乐趣。如是说要掌控A股定价权的话,宝钢、长江电力等大型蓝筹也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工行、中行等的强力上涨也并非是所谓的“定价权”这么简单。由于今年将要推出股指期货,而工行、中行等权重大,因而成为机构投资者的战略筹码。一旦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我们将会看到A股市场是否真正掌控了定价权。事实上,工行、中行等目前的上涨并不能说明什么。
尽管目前股改已近尾声,但中国股市离全流通还有一段距离。“锁一爬二”的规定,导致已完成股改公司的所有股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禁售期满之后,那些套现欲望强烈的持有人抛售股份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将体现出来,以一个“跛脚”的全流通来衡量定价权是否回归同样有“一叶障目”之嫌。即使是新老划断后以全流通模式发行的新股,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工行为例,目前其可流通部分还仅仅只有计入A股指数的2.72%,绝大多数股份还没有解禁,“以小博大”的定价权能说是“完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