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V1+2模型与王太华部长数字电视的7大关系


最近,王太华部长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数字电视发展的7大关系

   1、 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
  2、 传统媒体优势与拓展新业务的关系;
  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4、 广电实施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5、 网络整合和数字化的关系;
  6、 满足公众的公益性权利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关系;
  7、 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关系。

从中,可看到管理层清晰深刻地看到了问题,明确鲜明地指出了努力方向。

本人先后从事广电网络和电信增值工作,感想良多,愿在此献计献策:

 

整体转换的DTV:盈利真那么难?

 ——DTV1.0+ 2.0平衡模型的多赢产业意义

 

成绩背后的尴尬

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被证明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模式,但在各地的探索和成绩背后,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突出表现在:运营商投资巨大、辛辛苦苦,但老百姓却反响平平。

显然,这个结果并不是初衷。如果将之对照国家广电总局在整体转换种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24 字方针,就会发现,原因是在“群众认可”、“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这12个字上,这12字关系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能否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见图1

 

 

A.“群众认可”:目前,带有行政化色彩和演示性解释的“涨价听证会”通过了,就算是“群众认可”了。这其实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从而使广电运营商没有把更多精力用在市场需求拉动力的开发上,站在用户角度,提供更多受欢迎的有别于模拟电视的业务.同时,运营商探索期的产品战略明显带有技术推动的强烈色彩,有些技术可行、演示成功的明星业务在真正商业价值的检验中因致命缺陷而黯然失色,(如数据广播业务,因点击反应时间不能超过2 秒,在18MH频道内就局限了轮播数据的容量为10MB以内,这么小容量的图文版“信息+商务平台”,很难提供具有真正商业价值的电视服务,更无法提供相比PC更适合电视的视频信息),这就说明群众没有真正认可,认可了就会有商业价值。

短期内,“群众认可”的问题,必然导致整体转换的阻力增加;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初始赠送机顶盒缺乏足够的扩展增值能力,到运营商有精力推广增值服务时,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反观电信IPTV,虽然目前依然存在带宽不足等瓶颈。但把电视频道做成“时移电视”,同样的内容配以明显不同的收视方式,则轻松获得很多高价值的用户。

B. “社会参与”:现在基本上就是网络运营商自己在搞整体转换的投资和运营,力量单一,与数字电视实际能够承载的业务比,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缺乏竞争进步机制,导致目标大成果小的后果,这与“移动梦网”、“互联星空”等平台之上5000 多家sp/cp的共荣共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则为电信带来了400多亿年增值业务收益。

C. “市场运作”:有线网络运营商基本上沿用老班底来做数字电视,模拟时代粗放经营的传统和精细营销的数字时代需求大相径庭,使得在数字电视平台上很难见到类似于“移动梦网”平台上的营销创新——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设计产品、搭建渠道。

 

杭州模式的可复制精髓

在杭州,带有电信运营血统的广电运营商,探索出全新的技术道路——“AB 异构双向网络+双模机顶盒”,取得了十分令人兴奋的成绩。诚然,这种模式因基础网络条件不同,不容易被外地所复制,但是,笔者以为,杭州模式的精髓,不是“海平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是下面的基础。杭州“公益平台+盈利平台”的细分模式、“强调交互”的杀手产品理念和“广撒英雄贴”的合作运营胸怀是其核心精髓所在,这是也完全可以借鉴的,即使在单向网络条件下。(后面DTV1+2”模型会给予解释)。广电总局在《2006 年广电发展纲要》中也最看好杭州模式的发展前景,我想这其中表现和蕴含着行业管理层高屋建瓴的决策智慧和融会贯通的发展期望。

 

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来看,问题的症结集中在数字电视业务、运营主体和数字电视产品三个层面上。其中,后两者又是前者的直接原因,即运营主体的实力不足和平台产品的设计不足是导致运营业务不足的直接原因。三者共同的根源是市场机制不足,为今后埋下了巨大的投资运营风险。因此,对市场机制不足的调整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