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的国际化应该干点实事


  中国大陆的商学院发展,国际化是必然。第一,工商管理教育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从产品靠国家分配的计划经济一下转到市场化,不会自然的产生出工商管理高人来,进入人们视野的,也不过是些商业骗子。那不叫会经商。第二,当前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市场的全球化。看另外几个不肯放开市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知道,他们都变成农村了。

  商学院的国际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虚的,就是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是可以衡量的,教授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教授的国际化指聘用欧美商学院的教授或者有国际工作经验的成功商人来教学。学生的国际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国外学生来报名中国的商学院,这一点中国还很难做到。另一个就是国际交流生了,与欧美、印度、澳大利亚交换学生。

  大陆商学院国际交流生现状

  商学院的国际交流生起源于欧盟,后在北美流行。2003年,我国大陆商学院开始拓展机会,与国外商学院交流MBA、EMBA和少量本科生。国际交流生是指跨国家的两所商学院,互派同等数量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学年,学费交与本学院,拿本学院学位和学历。基于中国大陆的教育现状,和一直处于教学改革追随者的情况,大陆商学院在国际交流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延伸,现在大陆被称为“国际交流生”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类,平等交换的国际交流生。这也是国际上普遍意义的国际交流生,中国香港的几家商学院在此方面已经很成熟,中国大陆有真正意义上“国际交流生”的商学院比较少,基本在十家以内。第二类,国际合作项目。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商学院比较多,在国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一年,最后拿两个学校的学位。这样的双学位项目学生到国外学习机会比较大。

  第三类,接待国外学习组。有些欧美商学院有针对中国经济的课程,学生会组成小组来中国学习。有些小组带着项目来中国完成,有些只是考察中国情况。大陆商学院在积极的接待这些来自于欧美顶尖商学院学生的过程中,也给了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交流的机会。相互之间都是一种学习和促进。大陆的商学院在帮助国外考察团完成项目的同时,把自己的MBA学生混编其中,也能让自己的学生看到国外学生解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第四类,与第三种相对应,大陆商学院派学生到欧美、印度、澳洲商学院学习一到两周。

  大陆商学院“国际交流生”发展现状是,比较好的学校有能力把学生送出国学习,但吸引国外学生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往往是不对等交换,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不是很有名的商学院,没有把学生送出去的能力,只能接待欧美的学习考察小组。

  国际交流生发展不好的原因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助理主任赵丽静介绍,长江MBA学生一个班50几个学生,其中60%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其中有三、四个学生能在国外做整学年学习,还有几个20到30人的学习组能出去做一周的带项目学习。因为长江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接受国外来中国的交流生比较多。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国际合作与公共关系部副主任莫舒君,在介绍本报采访时说,光华MBA每年有20到30个学生交流到国外,另外合作项目的国际班80%的学生也可以出去学习。本科生、MBA、EMBA学生一共能有70多学生参加交流,再加上双学位学生,总共有100多个名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第一,缺少起码的平台接受国外学生。很多学校没能力做全英文的教学,让国际交流生先学汉语是不现实的。第二,没有与国外课程水平相当的中国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张新民说,不能说中文的外国学生是大量的,必需大投入创造平台,而不是简单的炒概念。有质量就一定会市场。第三,很多学校不是教学水平低,而是缺少世界知名度,外国人不知道你的教学质量到底怎样。中国教育要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就要强化国际交流。在聘请国际教授之后,也要在学生上开始国际交流。

  赵丽静说,国际对中国的办学环境、水平缺乏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和欧美的想象完全不同,我们95%的教授是国外做过10年教学的教授,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是最紧密的,其实很有条件吸引国外学生。我们缺的,还是国际环境。

  莫舒君说,在这个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有不规范,条件不具备。这包括硬件上的师资、教学,软件上的学校缺乏交流经验,在接受和派送上服务意识不够。

  北京工业大学和美国城市学院合办的中加工商学院院长帅扬说,现在我们的交流生,大多是访问型的考察者,现在来看长期过来,可能性还是不大。美国的认证制度,能接受国外学校20%的课程就不错。还有一个学分承认的问题,中国高校的学分,很多在欧美还是不被承认的,这就决定了欧美学生不太容易整学期在中国上课。只有北大、清华有这样的个别学校具有这个条件。

  国际交流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

  张新民说,中国为何出不了一流的大学?第一是决定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是管理体制。如何突围,就在于把中国大学办成世界的大学,为世界学生做好国际语言和教学平台。

  莫舒君说,国际交流对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生体验,锻炼融合能力、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国际交流生还增进了院校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看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提升教学有很大作用。从学院的角度上看,国际学生交流还促进了教授之间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教授水平和世界知名度。让世界看到大陆的学校。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北京首席代表杨晓燕也表示,交流是双向的补助,增加了学院的多元化。在这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MBA学生100%有国际交流机会,和96所学校有交换生。

  国际交流生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必然是继聘用欧美教授之后第二个具体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内在的扩大了见识,外在的可以交往一些国际朋友,甚至在国外学习期间就可以得到一份有竞争力的实习机会。对于商学院教学也有更重大的意义。一,和高手过招,学习西方办事方法,模范西方学院体制。二,锻炼教授,争取和欧美顶尖商学院的教授有学术合作,也能扩大大陆商学院的知名度,揭掉中国的神秘。对于此两点各学院都有清楚的认识,还有一点是大家都不好意思说的。三,监督大陆商学院。关上门朝天过的日子难免为所欲为,有外人看着,各大学院应该会更有自觉意识。毕竟有一大批蓝色的眼睛看着,商学院在做什么的时候会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外国人的蓝眼睛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