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哲学家死了!


20077月底,传来了一个噩耗:哲学家死了!

哲学家死了?——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只听说过“上帝死了”,可从来没听说过“哲学家死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研究哲学的人,哲学家肯定不少,哲学家怎么会死呢?这不可能是事实!

——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哪!

我要告诉人们:是真的,哲学家死了,这是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哲学家不是自然死亡的,他是被人杀死了;哲学家已经成为了“历史”。你若问:谁是杀死哲学家的凶手?

我要诚实地告诉人们:哲学家是我杀死的。但,我是无罪的,因为哲学家理应被杀死,他们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因为,哲学家的使命在《人的宣言》中彻底地完成了。人们或问:哲学家的使命是什么?答: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解答千古人生之谜——斯芬克斯之谜,为人类个体指正一条自我实现的捷径。而这一使命,在以《人的宣言》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中最终地完成了——现代人生哲学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彻底地揭开了千古人生之谜。

——你们不会相信——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哪!

“哲学家死了”这个断言,并不是说哲学家作为肉体的个人死了,它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诞生,将哲学“普世化”了,它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成为哲学家的现实可能性,换言之,哲学成了所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那么,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哲学就是没有必要的了,也就是说,历史上那些附着在这个“专门学科”上的“哲学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才说,“哲学家死了”。当然,哲学家死了,并不意味着以后就没有人研究哲学了,但,这些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仅仅是作为“哲学史家”而不是作为“哲学家”存在。

那么,哲学家死了之后,哲学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会以什么形态存在?

哲学家死了,哲学将遍地开花,哲学将如空气一样弥漫、充满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

所以,“哲学家死了”,既是一个“噩耗”,又是一个“喜讯”,且更是一个“喜讯”。

——为了证明“哲学家死了”这个判断或命题是真实的,我们必须能够证明哲学业已成了一种普通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即,哲学应该从历史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变成简单的就像人人可以掌握的电脑一样的技术。而这一点,我在《哲学很简单,入门并不难——从〈道德经〉第一章说起》一文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请看——

《哲学很简单,入门并不难——从〈道德经〉第一章说起》

提起哲学,人们一般有两种态度:深奥无比,非常人所能理解;一无所用,语言游戏即诡辩。

其实,哲学很简单,入门并不难;哲学有大用,绝不是诡辩。此话怎讲?——让我们从《道德经》第一章讲起吧。

中国哲学,当首推老子的《道德经》,一如西方哲学首推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的泰勒斯。老子在《道德经》(我们暂不管版本如何、句读怎样,只以最最通俗、最易理解的通俗版本说话)第一章开宗明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不下上千种,但基本思路都大同小异,人们基本上都能说出这一章的字面意思。特别是,以往,人们普遍注重前两句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将个“道”、“名”解读、阐释得天花乱坠、五花八门。但不管这些解读、阐释多么深刻、独特,充满“学问”,到头来,除了解读、阐释者他们自己以外(甚至就连他们自己),却很少有人能够真的明白地理解“道”、“名”的真实涵义。何以然?——就像柏拉图“望美兴叹”一样:“道”、“名”,“太难”了。

我们另辟蹊径:先抛开前两句,而从第三句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起。

我们将这一句进行如下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后,则这一句就非常好理解:天地刚刚开始的时候,“名”是不存在的,“名”,是后来的,是人们“加之于”天地的;“名”,是万物的“母亲”,“万物”是由“名”这个妈妈生出来的。换言之,没有“名”之前,“万物”是“沉默的”、“不存在”的——不“为人”而存在的。这个在没有被“名”赋予“生命”之前的“万物”,因其没有“生命”,故,与“没有”、“无”、“不存在”无异。

——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无非是对“有”和“无”的探讨(所谓“‘有’‘无’之辨”)。懂得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切哲学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问题的关键是,“名”,何以有“母亲”那样的“生育”功能?

原来,万物之“名”,是“命名”、“起名”的结果;“命名”、“起名”,乃“分类”也。(很有意思的是,《圣经·创世记》中“上帝”把给万物命名的任务交给了“人”——亚当。)

——展开我们无穷的想象吧:天地之始,混沌一片,万物搅糊在一起,如黑夜般漆黑一团,即没有“分类”。没有“分类”的万物,在不在?可以说“在”;但,这个“在”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说不出来,故,“在”与“不在”是一个意思——“无”(哲学家黑格尔的“无”即为此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用“自在自然”来表达;佛教中的“空”亦可作此理解)。为什么“说不出来”?“没有意义”即没有被赋予“生命”、“意义”呗。只有当人赋予万物以“名”,给万物“命名”(将“光”投射进黑暗中),万物才能够被“说出来”、“认出来”——我们说不出、认不出没有名字的事物。换言之,“万物”要“对人”而存在,必须经由“名”这位伟大的“母亲”赋予“生命”即被其“创造”。——诚斯言:“有名,万物之母”!诚斯言: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

——这个过程,在《圣经·创世记》中有着精彩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一个哲学命题表达:“命名即创造”。(详见:《试解命题:“命名即创造”》,《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现代人生哲学: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第179-18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哲学,难乎?易乎?

我就说到这里。那个“道”,就留给读者自己去解吧。明白了那个“道”,自然就懂得哲学根本上不是“无用之学”,而是有“大用”的学问。

哲学本来是最简单的学问,它属于每一个人。——必须将哲学还给每一个普通人!哲学家们,见你们的鬼去吧!

科学的理论和预言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人的宣言》

2007,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