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谈谈我在学习与研究中的体会,这些体验主要来自于工作以后的继续学习和研究咨询之余,与象牙塔中的学者的路数可能不大相同,但九九归一,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我更欣赏并主张青年学子们能从理论到实践在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成长路线。
回顾我的大学时代
很想把我的大学时代能够适当地美化,以免让那些仍在校园中求学的年轻的朋友们失望。不过,这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期望,因为从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上看,我在大学时期绝对不能算是个好的榜样。
我想,而且努力将之归咎于这个不太美妙合理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我相信,这样的借口不至于招徕太多的反感和回击。考大学时就因为对大学科系设置全无了解而误以为“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是属于计算机系,那在八十年代末确实是个热门学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原来自己被招入了“数学系”,想起小学教数学的金增庆老师曾一本正经对我母亲讲过,说我在数学上很有潜力,这回终于“应验”了。注册后计算机系曾同意我转过去,但我未置可否,就这样开始了四年的数学科班学习。
第一、二年是基础数学理论学习,最难的是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其他都还比较轻松。中间因为高中未了断的感情波折,在一门比较简单的科目上“挂”了(后来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又在一门专业课栽了跟头)。最大的变故是一九八九年的“风波”,当时我是非常不认同的,但“革命”同学封了教学楼,老师们也暗中支持,课是无法再上了,那时的几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都讲到半途。复课之后也只能草草了事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了。
六四风波只是个表面原因,其实我个人一直具有逆反心理,越是老师用做教材的书,越是不愿意看,在学习上是个投机分子。凭着小聪明,我发现只要平时上课听懂了,到考试前在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事实也基本如此,只是我平时的偷懒并没有减少我必须花费的精力,学理科的人,不做习题就是天才也过不了关的,我的做法只是把平时该做的题,都堆在了考试前几天,一口气全做完,趁热打铁地上了考场,居然不快也挺光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最后的成绩只是考试卷上的分数,平时成绩总是零分。
不按时做作业是我从小就形成的恶习,我老爸没少为这事教训我,我印象中的小学时代几乎是每星期必被请一次家长,基本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是做学生的本份事,到我这里却像登天一样难,后来偶尔听我姑姑说起,我老爸小时候也这样,原来这也是遗传啊,真是一个大发现,要是早知道了,我一定会拿这个当挡箭牌的……
如果说我完全虚度了大学时光,那是冤枉。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吃喝嫖赌抽,看了不少杂书,用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占了一半以上。为了凑学分,我在本科时就选修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除此之外,通过函授和自学掌握了初级的法、德和俄语。一部分原因是对外国文学的爱好,一部分也是为了熬过第一次失恋的打击。我想天分加勤奋还是起了点作用,二年级在四级统考中取得全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半年后又通过了六级考试。工作后,有个上司跟我开玩笑,说别看是数学系的,傻呆呆的,居然能很聪明地把英语学好,他的意思是说,学好英语确实比学好数学更重要。
我后来的经验也证明,大学里讲授的知识还是太基本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当远,重要的不是你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高等教育过程培养学习的精神和方法,为一辈子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你在大学学了什么,学了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果你留意身边的同学,你也会发现,多数努力学习的好学生,未必以后能做出多大的贡献和业绩,其实校园之外的天地和机会更广阔,大家不必介意于学校生活中的成绩和得失。
我眼中的新一代学子
从九二年大学毕业到今天,已经十五年过去了。尽管我已经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的切身感受了,但因为曾不断地在一些大学讲课以及在工作中带研究生实习的经历,我一直从侧面观察和感受这新一代的学子们,我所指的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他(她)们大多属于“八零后”这一代。
我曾在代课时比较过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的学生。他们各有特点,甚至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读书时代的影子,但是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班级人数翻了一倍都不止,开放和张扬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等等。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主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出勤率只有50%,这在当今的大班教育里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而在我上学的时候,这算是很说不过去的出勤了,只出现在一些特别乏味的课和老师身上。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尝试过使用一些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作实习生,发现除了基本功不够扎实外,对于应该了解的一些实用技能也掌握得不够好,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我有时在想,这样的水平其实未必比高中学生强多少,也许是因为在大学更少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学业荒废得更厉害了。如果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是否也没有养成学习的精神、掌握学习的方法呢?如果是后者,那就太遗憾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尽管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但以目前每年数百万的制造速度来看,这些人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本专科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尴尬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你是在读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帮助你修正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研究生,我们在挑选实习人选时基本上达到了满意。现在的在校研究生基本都有参加社会工作和研究项目的经历和初步训练,经过适当地点拨和指导,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一般能被用人单位接受,恐怕这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作为负责研究与业务发展的主管,我需要为新的咨询和研究项目配备实习人员,这项工作不仅能够对业务工作起到帮助,而且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子,其中不少同学后来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比如,学财经或管理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外企咨询公司,有些潜力较好的本科毕业生经过实习和参与项目,与项目组同事共同合作在业内知名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案例分析文章,为进入职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我看来,态度是第一位重要的。在接受简历后,我通常除了关注基本信息和有关社会实践和研究经历以外,会重点考察候选人对实习的期望和态度。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指标,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实习没有正确态度的学生,无论基础和能力再好,也无法发挥潜力,只能是对人对己浪费资源。哪怕你是一个本科毕业生,正确的态度也许能补上你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作为我个人来说,愿意花出两倍的时间指导一个心态好的学生,也不愿意浪费一分钟在不合适的实习生身上。
在社会大学中体会“知与行”
我大学时,老爸语重心长地交代,从校门出来是进入社会大学的开始,以前学的那些根本算不上什么,以后要学的更多。当时很不以为然,自命为天之娇子,似乎可以一飞冲天了,把谁也没放在眼里。
工作后才发现,真正的生活和我的想象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我“知”了吗?没有,我即便使劲吃奶的力气把专业知识学透,也不能马上用于本职工作,因为你可能的工作与专业所学无关,或者你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距离。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NO”。后一个问题更不必问,答案也是否定的。
有些同学,特别是研究生,豪情万丈地跟我说,他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很赞赏这样的精神,但尝试过后,我发现其实他们很难独立地完成一项工作。他们是出色的学生,在学校也帮导师做了不少事情,但是,现实中的咨询和研究与象牙塔里的类似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区别,哪怕是你的导师也是在做我们同样的社会性咨询项目,在思路和方法以及目标上和结果上,都不一定类似。我经常和实习生开玩笑,说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实习的学生,哪些是已经工作过的人,一言一行,你的思维方式都能告诉我,你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有多大。
在实习阶段,我认为你应该学习“知”,体验“行”,争取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训练,这样能比别人更快更好地进入状态。最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是以为自己“知”而实际为“不知”。比如,我经常会请实习的同学参与案例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整理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写文章似乎对研究生不应该是难事,也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可到底也无法拿出符合发表水平的文章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从构思到研究思路,从研究结果到表述结构甚至文字,都与刊物要求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实习生承担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不现实也不负责任的做法。我通常会尽量鼓励实习生做尽可能多的协助工作,并给予指导,根据每个人的状况和愿望,指导其挑战自己的水平,但并不拔苗助长。这样的实践会给每个学生带来不同的收益,至于收获大小,是因人而异的。讲这个例子是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从“行”的过程完成或者完善“学”,通过几个项目的反复摸索逐步提升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我个人的经验也是这样,当我已经从事了七年管理工作之后才去读MBA课程,那时觉得所有管理理论都能找到实践中的映像,经过系统的梳理很快就能举一反三了。读经济学博士也是如此,对经济现象有很好的直觉,再与理论结合,能比别人更快更好地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比较学院派的研究方式,就可以看到,那是另一套方法论,很整齐但也很绕远,很规范同时也很难有创见,这是研究缺少实践底蕴的表现。这不是要贬低规范研究的意义,而是说,研究其实能够做得更好得到更有用的结果,但不能指望呆在象牙塔里来获得。
拉拉杂杂许多话,我喜欢与年轻的学子交流,希望能够创造条件,培养更多的学子,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希望大家多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让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相关链接:
指导的部分学生研究成果: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5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