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摆乌龙损失2200万


三基金公司身陷“上电转债门”

 

2007年9月17日

 
  2007年8月1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上海电力(600021)可转债(下称上电转债)平静谢幕——上电转债将停止交易和转股,未转股的转债将全部被冻结,公司将按照102.76元/张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上电转债,而这一天,上电转债最终的收盘价高达225.04元。
  但非常一幕却出现了:三家持有上电转债的基金公司,在这最后交易的时刻竟然放弃高价转股,而选择了被迫低价强制赎回,为此蒙受了2200万元损失。9月10日,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向市场披露这一事件,措辞罕有的严厉,提示基金公司注意风险。本报获悉,三家基金的投资损失将由基金风险准备金弥补,基金持有人并无损失。尽管如此,基民仍有理由担心,类似情况还会不会再度发生?
  这三家基金公司是谁?市场充满猜测。经本报记者多方打探,市场普遍认为国联安、国泰、国投瑞银基金嫌疑最大。
  
  自摆乌龙
  
  “7月13日至8月13日的一个月时间内,我们发布了八次‘上电转债’赎回事宜的公告。”11日,上海电力证券事务部有关人士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出现转债未卖出或未转股的情况,责任完全在相关公司一方。
  据了解,可转债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品种。“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投资者可以持有债券,虽然利率不高,但不会遭受债券面值的大幅下跌;如果行情好,公司的股价上涨,投资者可以转换成股票在二级市场获取收益,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债券。” 中银国际可转债研究员杜远芳告诉记者。
  根据公司约定,上电转债的转股价为4.43元/股,而8月14日的上海电力收盘价为10.12元/股。一买一卖之间,转股的收益也在120%之上。
  而错过这个最后时点,转债就要被上市公司赎回。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将按照102.76元/张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上电转债。102元和225元之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距离。
  上电转债赎回的数量为271190张,本金为27119000元,仅占“上电转债”发行总额10亿元的2.71%。而就是这仅有2.71%的赎回份额中,三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赫然在目,其基金资产受损合计高达2200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三家基金公司为联安基金、国泰基金以及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嫌疑最大。但是,9月12日记者致电求证时,三家基金公司媒体部门相关人员均表示上电转债事件与自家基金公司无关,并称市场传言不可信。国投瑞银的罗小姐则更是在记者提及此事时,表示未看新闻不知原委。“基金公司月报马上就要发布了。到时候通过报表也能看出,上电转债事件与我们无关。”国泰基金媒体部门的范小姐辩解。
  
  理论偏差
    
  对于上电转债事件,脑库投资公司资本运营专家郑磊并不认为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失误,而是基金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基金公司损失2200万元的数据,更是不具有可信度,科学性不高。
  “这个计算结果只是纯理论结果。现在是有价无市,如果基金公司全部转股,盘子要增加六成以上,股价可能大幅度下跌。转股之后基金公司损失会更大。基金公司选择被迫赎回很可能是看穿了上海电力的‘伎俩’。而基金公司从买债到被赎回,再加上高于1%的利息,并没有亏钱,只是回报不高而已。”郑磊说。
  “这个时候,‘上电转债’持有者要么按市价卖出,要么转股。而市价卖出并不容易,转股是惟一可行的出路。上海电力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利用规则逼迫‘上电转债’持有者立即转股,这样既可以不必再付‘上电转债’的利息,又彻底杜绝了以后万一股价下跌持有者将‘上电转债’回售给公司的风险。”郑磊分析,“2007年7月12日收市后首次满足赎回条件,便行使了赎回权。上电转债显然是等不及,借着牛市行情以较低代价转股或者加1%和利息赎回,是非常合算啊。与之前上海电力长江电力转让股权的作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的过错
    
  上电转债门事件一出,投资界四座惊愕。虽然观点有分歧,但是更多的业内人士还是将眼球盯在了基金公司的风险控制上,监管部门也不例外。9月5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管理部就此事向各基金公司、托管银行正式发文,基金的风险控制再次进入管理层的视野。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基金经理表示,转债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标的,不时会出现投资机构或上市公司触犯相关条款的事件。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多源自投资人员不够专业,而这次以专业著称的基金公司犯如此低级失误,令人始料未及。
  某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告诉记者,基金公司的投资风险控制一般要经历三个关口。而这次的转债事件,暴露了相关公司的内控形同虚设。“相关行业研究员要盯住公司,随时向基金经理提醒相关动态,交易室人员要对近期的交易状况作出提醒,而基金经理则要随时跟踪旗下的投资标的。另外,公司还另设风险控制人员,也要对投资品种作出监控。”
  另外,有管理层人士表示,在制度建设层面,某些基金公司的风控流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经理认为,该事件问题出在分控流程上,属于操作风险,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是传统监管无法无法预料的。而传统的风险控制重点放在法规风险上,控制资金损失的风险,避免管理人员损害投资者的资金利益。“当前不仅是中国,全球都存在这种始料不及的操作风险,这是传统风险控无法未能覆盖到的。”
  
  埋单买教训
  
  上电转债事件发生后,三家基金公司承担了相关损失,未对当天基金的净值计算以及申购赎回造成影响。“这个损失由风险准备金弥补,最后的承担者是基金公司的股东。由于问题及时进行了妥善处理,并没有给基金持有者带来实质的损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说。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通报,截至目前,3家基金公司已使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基金财产全部损失,针对潜在漏洞进行了积极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风险准备金主要是用于赔偿因基金公司违法违规、违反基金合同、技术故障、操作错误等给基金财产或者基金份额持有人造成的损失。
  “这次事件最后由基金公司买单,对其以后不断完善分控风险控制流程,最大限度的避免操作风险,有很大警示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说。■CUBN记者 徐建凤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