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散户成为机构的“假想敌”?


——博弈结果会怎样?

武汉科技大学 董登新(教授) 

  众所周知,成熟股市与新兴股市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成熟股市一般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新兴股市则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在此,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机构市”,将后者称为“散户市”。

  以我国发达的香港股市为例,香港证券市场不仅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而且她还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投资市场。以成交额统计,外地机构投资者不仅所占比重最大,而且这一比重仍在不断上升,目前这一比重已刷新过去十年来的历史最高记录。

  目前,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大体表现为三个“1/3”:即外地机构投资者、本地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大体各占1/3。也就是说,港股机构投资者占据了成交额的2/3以上的份额,而个人投资者成交额所占比重则不足1/3

  (特地注明:香港的外地机构投资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地区。此外,来自中国内地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参与香港证券市场交易金额合计仅占香港市场总成交额的5%!)

  在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里,“多头”与“空头”的博弈往往是在机构与机构之间展开的,它很容易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这有利于市场的总体均衡与合理定价,尤其是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稳定与和谐。成熟市场的“慢牛短熊”运行格局的形成,应该说是与“机构市”紧密相联的。

  相反,中国A股市场则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20071015,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写给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第47届年会的贺信中介绍:目前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为49%,而个人投资者则持有流通市值的51%。也就是说,在大陆股市中,散户占据流通市值的“绝对控股”地位,因此,大陆A股市场仍是标准的“散户市场”。

  然而,当51%的散户对阵49%的机构时,究竟谁是真正的强者?谁是最后的赢家?

  从数字的表面上看,51%的散户力量应该是强大的,然而,所谓散户,因为他们都是分散作战的散兵游勇,因此,以集团军实力作战的大资金、大机构,包括基金,便是中国股市的真正强者,如果机构一旦将散户当作“假想敌”,以散户为博弈对象,则机构在股市战场上就会毫不客气地设套诱捕散户,并从散户嘴里夺食,机构借助自身的优势与强势,必定可以成为股市永远的胜利者和最后的大赢家。

  在散户市场的运行格局中,一方面尽管机构会将散户想象为战略上的“敌人”和搏杀对象,但另一方面,散户却心甘情愿地“追随”机构足迹,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矛盾,因为散户不可能合成一股力量,他们也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和调研实力,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跟风”或“跟庄”,正因如此,他们也十分乐于免费帮机构拉票,便不惜一切风险地“跟庄”、“抬庄”,直到将庄家安全护送到高位派完所有筹码为止。这种炒股法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曲终人散”的感觉。

  当然,这还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形,至少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然而,另一情形可能更为糟糕,即散户跟“土庄”,而“土庄”却又崇拜“洋庄”。这样的结局必然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啃泥巴”。这种牛市只能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这也正是中国“快牛慢熊”的重要内因之所在。

  总之,在一个以散户为主体的投资市场里,为数众多的单个散户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如此一来,他们必将成为机构转交筹码和转嫁损失的唯一对象。因此,可以说,机构炒作牛市的最高艺术境界之一,就是想办法留住广众散户,让散户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就是牛市机构的“持久战”!一旦散户走失,则机构就只能留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