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源于对技术分析的误解


  技术分析方法是每一个证券市场投资者都曾接触到的概念。走进书店,关于技术分析的书籍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既有大量的翻译自国外的教材和畅销书,也有国内投资者自己编纂总结的经验之谈,我想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即认为技术分析在金融投资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了有不少投资者对技术分析有着很大的误解。

  投资者对技术分析方法的第一个误解就是,迷信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在金融投资中的地位是毋庸多言的,绝大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或多或少的借力于技术分析的帮助。但真理往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过度的沉迷于技术分析,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投机的迷宫中找不到奶酪。这是一个思维惯性的陷阱,一些投资者醉心于一些高深莫测的技术,一些“偏方”,一些妙招,却舍弃了平淡、朴实无华的道理,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彼得林奇、巴菲特等人都是执其一法而超越万法的典范,都因执一法而成大师。他们都不懂我们所谓的“技术”吗?那是笑话。他们早已看淡这些“滚滚红尘”,返朴归真了。

  其实,技术分析是术,而基本分析即价值分析才是道,历来成功的投资大师,象巴菲特、罗杰斯等无不对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未来发展方向有准确的把握,对投资目标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成就了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特别是K线形态技术分析、技术指标分析、波浪技术分析等,都是一种后天的,人们根据统计概率总结出来的分析方法,都有其应用范围和天生的缺陷,即局限性。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知得其反。

  关于技术分析的第二个误解,表现在对技术分析的否定。正如投资是一门艺术,技术分析也是一门艺术,偏重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而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确。好比我们看瞎子摸象,摸到大象大腿就说大象是柱子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也反映了局部的真实。尽管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方法是万能的,但任何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分析方法都有其可用之处。使用技术分析方法,本来的目的是取其长而舍其短,如果因其短而舍其长,不是误解又是什么呢?

  关于技术分析的第二个误解,表现在技术分析方法的滥用与错用。知道分析的技术方法是一回事,但知道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知道怎么用,则是另一回事。这后者才是真正值钱的精髓。

  市面上流传的技术分析方法不下十几类,每一类方法的用法更是不可胜数。这确实令刚入伍的新兵喜不自禁,个个觉得新鲜,哪个都想用用,结果几年下来,好比狗熊掰棒子,每棵玉米都糟蹋了一遍,帐户净值却连买一个棒子都不够了。

  还有的投资者,因为可用的方法太多了,往往会犯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每个方法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吃透任何一种方法,对方法的长处、短处、适用范围缺少深入的研究,或照本宣科的使用,或自以为是的改造,结果往往是方法的可用之处没能发现,不可用、不该用的地方全部用上了。这也应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无意否定有些理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而是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任何理论,终究靠人来运用,要有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心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了其运用范围及成因)来运用,否则,千法万法,不如一法,千巧万巧,不如守拙。市场中没有神,也不可能有神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执此一法者,可成大师。

  在使用技术分析方法的问题上,要尽量端正认识,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其作用及其局限性,把一种方法用精、用透,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就已经受用无穷了。拿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来说,我们很多人投资生涯中,都不止一次两次的赚到过数倍于29%的利润,但最终象龟兔赛跑一样输给了彼得林奇。为什么呢?我们没有一个稳定的方法、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心态。而稳定的环境、稳定的方法、稳定的心态是一门最精深博大的技术,而且也要从自己的投资观、市场观中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