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顺轶事


                     姚 王 顺 轶 事

 

    姚王顺是个大忙人,他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还任蒲城县高阳镇清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每天,他像上了弦的陀螺,处理村上和企业的各种事务,奔波于镇、县之间,上渭南、跑西安也是家常便饭。2005年12月底,老姚来县教育局为村上新落成的小学选配英语老师时,我见到了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姚王顺今年五十有六,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早已知天命的他按说也该歇下来,可他就是闲不住,一来实在割舍不下对企业的感情。的确,为了清泉煤矿的发展,几十年来他不知流过多少汗水,受了多少苦难。人生干成一件大事足矣,企业的发展记录着个人奋斗的足迹,也是姚王顺办成的一件大事。二来清泉村1800多村民离不开他。人说致富要有"领头雁",可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要想找个好的领头雁还真是不容易;凭着自身努力,也靠市场经济,姚王顺这几年"发"了,但他不是财大气粗,还是持有质朴本色。这些,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你得带领我们致富呀!于是,姚王顺硬被群众推上了村干部岗位。

  要说老姚想当官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虽说多年来一心一意办企业,与村上打交道不是很多,但清泉村是个什么状况,他心里很清楚:全村拖欠国家农林税、拖欠村干部工资,加上基金会贷款,内外欠账算了利息就是七八十万元。有人发牢骚,清泉村是破车拉到雨地里--没辙了!面对烂摊子,老姚很矛盾,干吧,如何收拾局面;不干吧,辜负了乡亲们的重托,再说了,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万一干不出个名堂,毁了一世英名,那可真叫不划算。

  老姚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这辈子还真没有什么事让他如此作难。这时,组织出面了,高阳镇原党委书记樊斌(现任蒲城县扶贫办主任)、镇长侯显宏(现任镇党委书记)做起了思想工作--你姚王顺是不是党员?!你致富靠的是不是共产党?!群众信任你才推选你出山的,这副担子你非挑不可。老姚本来只是有些顾虑,一经鼓动马上来劲,不过,毕竟是办企业出身,上任之前,他首先提条件,以前的欠账一概不认。

  2003年,清泉村调整两委会班子,老姚被推选为村主任。上任伊始,他丝毫没有春风得意的感觉,老姚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临危受命"之类的警句名言,可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训,牢记着"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于是他扑下身子干起了实事。以前的棘手事最难处理,村里的欠账虽说过一概不管,可说归说,该还的还是要想办法还。但毕竟是历史遗留问题,老姚说,解决起来有个过程,得慢慢来。

  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任伊始,老姚首先考虑的是村干部配备问题。人说"一朝君子一朝臣",当官后先安排自家人。可他倒好,原班人马一个不动,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老姚爱看戏,从中学了一些道理:世上没有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将。仔细想想当个村干部也真不容易,上面任务来了,都是他们具体执行的,多年来"催粮要款、刮宫引产",哪一个没有看尽白眼,受尽窝囊,拿一丁点报酬还拖欠着,经历的酸甜苦辣诉不完道不尽,换了他们岂不令人心寒!老姚一上任就想方设法,多方筹资,解决了村干部的工资拖欠问题,于是。干部队伍稳定了,战斗堡垒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世上的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老姚办企业有一招,就是管好企业的"财",能节省的就节省,能不花的就不花。他把这法子用到了村务管理上。以前,清泉村一年花费竟有十二三万元,老姚先开党员会,再开群众会,制订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上级来人都到群众家派饭;原来每月给村干部的烟茶费全部取消......这一招还真管用,一年下来,全村才花销了两千多块。有干部私下里说老姚太抠门了,有的还给镇上领导打小报告,话传到老姚耳朵,他说:"该解决的要解决,但决不能惯瞎瞎毛病,最后害了干部。"

  老姚的直性子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正是因为直率和坦诚,才成就了他的事业。办企业,生意上的伙伴爱和他打交道;当村官,村民们就是信任他。2003年征收农业税时,老姚规定,村干部不许垫付,只要给群众通知到就算完成任务。结果不到3天,全村除两户特困户外全部交清。老姚感动了,镇上领导服了!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老姚靠人格魅力凝聚着清泉村的老百姓,这样的干部可遇不可求!

  老姚出身穷苦人家,姊妹八个当中,他是男娃中的长子,因家贫,初中没毕业就回家挣工分了;不久,母亲故去,借了人家的棺材才得以入土。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砍条子编篓,拉煤换粮食,上林场栽树,到金锁关修路,姚王顺干的哪一样还不是为了生活!生活的艰辛磨砺了意志,命运之神垂青于这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年青人。1971年,姚王顺进了村里的供销社,计划经济体制下,这里酝酿着市场经济的一丝萌芽,使他的经营思想得以激发和活跃;1976年,姚王顺招工到蒲城氮肥厂,正规化的大生产丰富了他的管理才干。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到渭北高原。满怀雄心壮志的姚王顺回到清泉村,他花4000多元买了全镇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跑运输。意识的超前注定姚王顺最终捞得第一桶金,十年的拼搏,已拥有三辆汽车和一辆大客车。1992年初,清泉煤矿开建,这是市场经济浪潮中,姚王顺由游击战转向阵地战创业的标志,其中酸甜苦辣常人难以体会。在省煤炭厅的支持下,清泉煤矿历经整整3年方才投产。应当说,命运之神始终垂青姚王顺,从事运输和客运多年,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从事煤矿生产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老姚挂在嘴边的常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安全管理上,他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如此,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蒲城地形北高南低,南部平原一望无际,水利设施条件优越,粮棉油产量稳定,撑起了农业大县的牌子;北部塬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高阳镇地处县城西北塬区40公里,有人戏称为蒲城的陕北地区;清泉村则更靠北,离镇上还有10余公里,已与白水地界相接,的确算得上穷乡僻壤了。

  老姚把目标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清泉村小学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所建,历经30多年风雨,学校四周围墙倒塌殆尽,学生玩耍常跑到马路上;土木结构的校舍早已摇摇欲坠,几孔窑洞也都破烂不堪。县教育局来人查看,定为高危校舍,这两年每逢连阴雨,学生都被迫放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民们重建学校的呼声很高,但只缺振臂一呼的领袖者。

  看着学校的落败景象,老姚心里很难受,原本只想捐资20万元修缮一下的想法动摇了,他和爱人商量,干脆多捐些钱,重建一所高标准的新学校。老姚的爱人绝对通晓事理,她的话说得更硬气,钱再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给娃娃办点好事值得!于是,老姚来了一个大手笔,投资117万元建新学校,他前前后后总共捐了80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就有陆忠孝、樊谋文、韩云汉等企业家慷慨解囊,村民们也踊跃捐资。

  农村工作很复杂。新校址选定村上的砖瓦窑,原承包人不乐意,虽说承包期已过,可就是挡住不让动工。老姚从不信邪--这又不是为个人的事,建不建群众说了算!村民大会上,大家众口一辞:建!老姚当场宣布开工。原承包人慌了,托人说情缓上几天,让把东西收拾完,老姚说,这个要求可以考虑。清泉村民评价,共产党就怕认真,一认真什么歪风都能压下去。从2004年5月15日动工到2005年10月18日竣工,历经15个月,一所档次高、硬件全、面积大、绿化好,堪称渭北农村一流的新校落成了。乔迁典礼上,当县上领导给老姚披红戴花时,他那个乐劲可就别提了。这一乐也乐出麻烦,上台发言时,老姚一激动没盯住稿子,硬是凉了好一阵子场,现在提起来还直后悔出了洋相。

  看来做奉献还得图个好心情,按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老姚的做法绝对不可思议,可他就这样做了,很坦然,也很欣慰。从苦日子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姚至今舍不得在吃饭穿衣上多花钱,可遇到公益事业,他总是很积极;对于金钱,老姚是这样理解的,人民币就是人民的"币",得用到做正事上。1999年村上修路时,煤炭市场疲软,企业举步维艰,他一咬牙拿出了9万元;2004年高阳镇中建校时,煤炭市场复苏,企业正搞技改,他二话没说给了5万元......老姚的"小气"与"大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义"与"利"的辩证统一,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精神。渭南市副市长雷孟斌评价:"姚王顺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他富了不忘乡亲,不忘孩子,不忘社会,体现了基层共产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依我看,老姚就是新时期农村共产党员的楷模嘛!

  清泉小学落成乔迁后不久,老姚又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于是,两副担子同时压在肩上,我很担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姚答:"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画圈,至于画得圆不圆,自有后人评说;我在其位,当谋其政;不在位,也要尽其力!"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得的是坚持。老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长期默默奉献而不求任何索取。打从上任村官那天起,他就没有在村上报销过一分钱,反而经常往里倒贴不少。这不,今年麦收前,他就垫付40多万元,整修了村里8000多平方米的11条巷道。村民感慨,走在水泥路上就是好,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脚泥,腰板也挺起来了!老姚听了这话很惬意,"我办的事就是要让清泉村老百姓的腰杆子直起来。"

  老姚活人自有原则,其中最有名的还属"登山论":一个人可能把个人的事业做得很大,但若只顾自己利益,不讲社会奉献,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这就好比"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人处事要能进能退,攀得高峰,也能走回平地。企业艰难,老姚宁肯粜粮、卖猪,跑到废品站捡螺丝,就是不短工人一分钱工资。企业兴旺,老姚宁肯建校、修路,支持公益事业,也不花天酒地。我认为,老姚的"登山论"蕴含了许多思想内涵。不仅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理念,更有矛盾论的重要观点。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老姚正在清泉村努力践行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许多矛盾。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老姚认为,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清泉村东西狭长,村民居住分散,地理环境恶劣,但大自然却恩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前些年,由于村民不太懂得保护自身利益,导致邻村一些小煤矿乱挖滥采,把村子下面挖空,加之村子所处地质结构为白龙潭断层,易形成拉动式滑坡,近年来隐患趋于明显,群众房屋出现裂缝、下陷,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清泉一组村民为此多次上访,但因种种原因都未得到妥善解决。

  2004年7月,刚上任的蒲城县长鱼茂胜和县人大主任武葆带领有关部门在清泉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方案。一县之长和县人大主任能如此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百姓难题,这让姚王顺十分感动,他当场表态,村上尽力配合解决困难,决不再出现上访现象。如今,一组70户村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中,二组60户已全部竣工。我在现场看到,统一规划的房屋一排排,一溜溜,很是整齐,贴着白瓷砖的外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分外惹眼。老姚有些得意:"现在,村上再没有人上访了,大伙都盼着住洋房哩!"

  谁为百姓呕心沥血谋福利,谁就会为历史所铭记。老姚办的件件实事和好事,正在让昔日的山沟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依靠煤炭、果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产业,村民们迅速驶向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姚王顺和他的乡亲们正满怀豪情,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