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报道,着实让人们看出了温总理心里与普通贫困老百姓的那种无法令人言表的深情厚谊和爱民忧民情怀。如此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不正是我们中国的希望吗?所以,我想,让人感动落泪的不仅仅北京民众,也包括全国民众。这里我们不妨从报道中的三个细节中来感悟这种浓浓的深情厚谊和爱民忧民的情怀。
细节一:亲民。“当时有点紧张,能和总理这么近距离交谈,全国能有几个?”于文治回忆,前天刚过9点,温总理走进院门,一进房间便亲切询问患有脑血栓的妻子的身体情况,总理说话很慢,吐字很清楚,他问到妻子治病花多少钱,我说自己掏15%,85%可以报销,总理听完很高兴,接着问退休工资能不能照拿,我说每月15日发,特别准。“说话时感觉总理特别亲切,听说屋内有了暖气,总理还用手亲自摸了摸,证实是热的。”于文治表示,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分钟的交谈,他的心里除了激动,就是感动。
一个总理,一个日理万机的领导人,与患有脑血栓的黄艳芳握手交谈,关心体贴,问寒问暖,而且“说话很慢,吐字很清楚”。看似平常的举动,但这样的场景就是在地方也很难见到了,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温暖!
细节二:爱民。“总理看我腿脚不好,让我不要起来,坐着就行。”79岁高龄的金树生大爷是雨儿胡同22号的居民,他和67岁的老伴刘秀英当时忐忑地用目光迎接总理进门。金大爷说:“我们没什么文化,就怕紧张得连话都不会说,哪知总理跟我们聊起家常,问到物价、收入、身体……”每谈到温总理,金大爷总合不拢嘴。
我感到,金树生大爷的一句“让我不要起来,坐着就行”,着实让我们每一个读者怦然心动。一个普普通通胡同居民,竟然能在自己的家中坐迎一个国家总理,而且还和日理万机的温总理拉“家常”,促膝谈心,这种水乳交融的生动场景,蕴含的意义之深,真是耐人寻味:温总理爱民爱在了人民的心坎上——把民众的心照得亮亮堂堂,红红火火。
细节三:为民。关敬霞是交道口街道残联专职委员,也是残疾人代表。她回忆说,温总理拉家常似地询问了副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的影响,和居民的收入、健康等问题。每一位参加座谈的居民都得到了温总理的关切询问。
询问什么?价格、收入、健康等一系列民生话题,都是总理最关心、最忧心的事。在与11位生活困难居民代表座谈时,不论是总理在谈及民生话题时的语调还是表情,都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他的真诚,让人民感觉到总理就在身边,党就在身边,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民的希望。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我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从总理的内心表白和情真意切中得到激励和信心,沉下身子,真抓实干,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伟业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