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3日,广西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调研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作为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区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1月14日《广西日报》)
好一个“关注民生、解除民困是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听到这样的领导声音,着实让人心里暖呼呼的。声声话语间充溢着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给人一种亲切感,觉得十七大精神和老百姓是那么亲,领导责任与老百姓是那么近。
什么是领导责任?顾名思义,是指领导者对某项工作或某一事件所担负的责任。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执政之基在基层,力量之源在群众中,服务群众是共产党人的份内之事。所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党的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新的历史起点产生了新的民生要求,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以及医疗卫生、居家住房、环境保护、民主法治、个人发展等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党和政府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奇葆书记才提出要“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作为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这是一种难得的清醒。这种清醒缘自于一个领导干部的成熟和理性,缘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工作的浓厚激情,可谓意味深长,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
然而,现实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却只是将“民生”、“责任”挂在嘴上、写在文中,不愿意做具体的、细致的、复杂的群众工作,满足于搞一些假、大、空的东西,而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实际需求关心的少,主动帮助解决的更少。或者说,口号喊了不少,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这种清醒,这种感情,这种激情,没有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作为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
由此,让我想起了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当知县时的感怀,关切之情中,透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源自于爱,没有爱就没有责任。因此,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作为领导干部的最大责任”,是检验对人民是否有感情,对工作是否有激情的“试金石”。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有刘奇葆书记的这种清醒,这种感情,这种激情,把关注民生,解除民困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常察社情,常虑民忧,常思己责,不遗余力地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