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虽说有点俗,可有的歌仔细琢磨一下还挺有意思的。比如那首:“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了眼泪”。闲来无事,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这首歌。我心说,我有几个好妹妹呢?亲姐妹里头,只有一个姐姐,没有妹妹;可堂妹表妹倒不少。想想《红楼梦》里面宝玉的那些妹妹们,探春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迎春是宝玉的叔伯妹妹,还有姑表的妹妹林黛玉;此外,史湘云是老太太哥哥的孙女,惜春则是宝玉爷爷哥哥的孙女。要按现在说起来,史湘云和惜春这样的妹妹,就离得太远了,可书中她们都是宝玉的好妹妹。我的妹妹们没有那么远,都是我的堂妹或是表妹,一共有五个。我今天先说说我的两个堂妹妹,大妹和小妹。
大妹只比我小一岁,80年的时候,一南一北的,两人同时参加高考,又同时考的理工科卷。结果,我考了414分,大妹考了396分;我考上了我所在的陕西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妹考上的是她所在的浙江省的浙江医科大学。同一年开始读大学,又都学的是工科,一个电子,一个医药;同一年毕业,又同一年做了教师,我留校当了大学老师,大妹则毕业之后,回了原籍舟山定海,在舟山卫校当了名中专老师。
大妹的爸爸是我父亲的亲弟弟,他们兄弟二人在抗战结束以后,同时由继母领着到上海来找饭吃。叔叔太小,在上海做不了什么事,后又被继母带回了定海;父亲则开始在他姑表哥的汽车修理厂做学徒工。此后,虽说他们兄弟二人并没有客观环境的障碍,可亲兄弟却有三十年没有联系。直到文革结束,父亲才给老家写去一封信;此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到了叔叔手上;叔叔也很快地回了信。正好这时父亲有个到浙江出差的机会;他绕道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离乡太久了,父亲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叔叔和婶婶讲话快一点,他甚至都听不懂了。原来的小弟弟,此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婶婶是当地的农村妇女,家在定海,却没有城镇户口,也没有工作;随婶婶,小妹和小弟也没有城镇户口;叔叔在建筑公司工作,一个人要养活这个五口之家。
父亲从老家回来说,大妹小妹读书都很用心,他在叔叔家住的那几天,看到大妹和小妹经常在家里织网袋,是那种抓小鱼和小虾的网袋;她们一边快速地织着,一边看着膝盖上摊着的书。看来,读书是不需要书房、书桌和台灯的,那是用脑子用心在读,不是做给父母看的。大妹小妹从小就特别有心向。
1989年,我调到了宁波大学,听说宁大医务室里缺一位药剂师,我马上就想到了大妹。此时大妹已经结婚了,妹夫是叔叔所在的建筑公司经理的儿子,也在建筑公司做事,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大专毕业。让大妹来宁大工作,当然大妹夫也要一起来了。我从学校人事处领了调动表给大妹寄了过去,大妹和妹夫也很快地填好表寄了过来。正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人事处的一位副处长给我说了个媒,把宁大一位教授的独生女儿介绍给我。我和这位处长没有什么交往,但听说她的丈夫和那位教授在一个系里工作,他们有着评职称上的利害关系。那个姑娘,人本分老实,又是老教授年过四十才得的千金,倍受父母疼爱;她也在宁波一所大学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我没感觉没有办法。我们看了场电影,见了个面,我就把这事给回了。不知是不是我有违人家的好意,结果我妹妹和妹夫引进宁大的事,黄了。
过了段时间,浙江省开始招考省级机关的公务员,大妹以优异的成绩从定海考进了杭州,成了浙江省药监局的一位干部。此时,妹夫也搞起了一家建筑监理公司。虽说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已不是一边织网袋一边读书的光景了,但大妹对躲在男人身后乘凉不感兴趣。女儿还小,她就把女儿带到杭州来上学。妹夫要打理他的公司,只能过段时间来看看他们母女。大妹一边上着班,一边读起了高等自学考试的法律专业,并很快地拿到了自考的法律本科文凭;接着又读起了在职研究生。
由于大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省级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所以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也特别卖力,她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也有意培养大妹,她被派到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去做副县长,挂职锻炼两年。与此同时,妹夫的公司也在迅速地发展壮大着,几年时间里,他的公司从一个扩展到七个,除了原来的监理公司之外,还延伸到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建筑中专学校等多个领域。现在大妹已经回到了她在省药监局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和丈夫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大妹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大气了。
比起大妹,小妹的生活要坎坷很多。小妹从小就和姐姐不一样,由于母亲的农村户口,大妹在户口还不很严格的时候,报上了城镇户口;小妹和小弟则没有这个幸运了,一直以农村户口在城镇借读。小妹也和姐姐一样的聪明,读书很努力,成绩也很好。
1981年,我大一上完的暑假,和母亲第一次去父亲的老家探望叔叔一家。小妹那年正好初中毕业。由于高考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在那个户口决定一切的年代,叔叔全家人都主张走稳妥之路,让小妹考个中专,拿个城镇户口得了。尽管小妹也很想像姐姐一样地读大学,怎奈家里负担太重,又想尽早地敲定城镇户口,小妹不得不选择了考中专。她也像姐姐一样,考进了杭州,上了一家幼儿师范学校。虽说她比我们晚了一年读书,但中专是读三年,所以,84年夏天,我和大妹小妹同时毕业了,一下子又都成了任老师,一个教大学,一个教中专,一个教幼儿园。
小妹的婚事更是无法与大妹相比。大妹结婚的时候,大妹夫当着我们一屋子闹新房的宾客的面,抱着大妹狂吻,并深情地对大妹说:“我一看到你,我就觉得,你可以做我的妻子”。之后,大妹夫一直深深地爱着大妹。而小妹则不然了。小妹爱上的是一个家在农村,兄弟很多的小伙子,尽管叔叔极力反对从小家境就很贫寒的女儿,再嫁寒门,可挡不住小妹的执著和痴情;小妹非常主动地追求那个小伙,那人也最终成了我的小妹夫。婚后,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过了几年拮据的生活后,小妹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明显地好转。小妹从幼儿园调到了定海一所中学做图书管理员,业余还做点兼职工作;小妹夫则被提拔为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部门经理。结婚时借住的斗室,很快地就鸟枪换炮了,他们有了自己在山坡上的别墅。
然而,也许是命中注定小妹不能有姐姐那样的幸福和美满,正当她们家里越来越富裕,她的一双儿子也上了中学的时候,他们十几年的夫妻却有了问题。小妹夫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一家小饭店的老板娘。小妹从恋爱时起就一直深受着这个男人,她不想失去他,也不想让儿子失去父亲。然而,事与愿违,妹夫的移情别恋,使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发展到大打出手;妹夫竟然打断了小妹三根肋骨,在小妹的头上也砸了个大包。叔叔和大妹都很气愤,但不论是对小妹夫斥责还是痛骂都无济于事,小妹夫的心已经彻底地走了;无奈,最终小妹不得不选择离婚。家里的别墅和孩子都留给了她,小妹夫自个儿走了,和那也自由了的老板娘,又组成了家庭。
小妹一直盼望着妹夫的回心转意,她的别墅里,还让妹夫的嫂子做着保姆,她希望妹夫能经常地回来看望儿子。为了能挣更多的钱,她在原来的学校办了留职停薪,只身到杭州去工作。
看着小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我就把在宁波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弟弟,也是离婚带个孩子的男人,介绍给小妹,可小妹见了一面,没什么兴趣。这时候,小妹的一个牌友闯进了她的生活。那人原有妻子儿女,是一家运输公司的司机,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但小妹似乎有些饥不择食,很快地小妹就和这司机同居了。司机也很快地离了婚,辞了职,靠小妹养着。看得出,小妹对这种没有什么大出息的男人并不欣赏;但是,原来的妹夫对小妹长期的冷落,使她渴望得到男人的爱。叔叔和大妹对这个司机非常反感,他们不能接受小妹找了这样一个妹夫。面对这样的两难,小妹选择了拖,她一方面需要这个男人,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把他发展成正经夫妻。
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小妹也在杭州买了套大房子。从物质上看,小妹没什么问题,她也经常使用千元一瓶的化妆品;但是,我看出了小妹在情感上的欠缺。今年过完年,小妹打来一个电话,非常着急地说,小妹夫的新婚妻子又要生宝宝了。这事看起来和小妹没有关系,可小妹的反应非常地强烈。她问我,妹夫原来有孩子,那个女人也生过孩子,他们怎么能再生孩子呢?我明白小妹的心思:如果小妹夫又有了孩子,他就不会再来看小妹生的两个孩子了,他也会与小妹越来越淡、越来越远了,也就没有回来的可能了。可怜的小妹,到了这个份上,还想着那个负心的男人呢。
大妹只比我小一岁,80年的时候,一南一北的,两人同时参加高考,又同时考的理工科卷。结果,我考了414分,大妹考了396分;我考上了我所在的陕西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妹考上的是她所在的浙江省的浙江医科大学。同一年开始读大学,又都学的是工科,一个电子,一个医药;同一年毕业,又同一年做了教师,我留校当了大学老师,大妹则毕业之后,回了原籍舟山定海,在舟山卫校当了名中专老师。
大妹的爸爸是我父亲的亲弟弟,他们兄弟二人在抗战结束以后,同时由继母领着到上海来找饭吃。叔叔太小,在上海做不了什么事,后又被继母带回了定海;父亲则开始在他姑表哥的汽车修理厂做学徒工。此后,虽说他们兄弟二人并没有客观环境的障碍,可亲兄弟却有三十年没有联系。直到文革结束,父亲才给老家写去一封信;此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到了叔叔手上;叔叔也很快地回了信。正好这时父亲有个到浙江出差的机会;他绕道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离乡太久了,父亲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叔叔和婶婶讲话快一点,他甚至都听不懂了。原来的小弟弟,此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婶婶是当地的农村妇女,家在定海,却没有城镇户口,也没有工作;随婶婶,小妹和小弟也没有城镇户口;叔叔在建筑公司工作,一个人要养活这个五口之家。
父亲从老家回来说,大妹小妹读书都很用心,他在叔叔家住的那几天,看到大妹和小妹经常在家里织网袋,是那种抓小鱼和小虾的网袋;她们一边快速地织着,一边看着膝盖上摊着的书。看来,读书是不需要书房、书桌和台灯的,那是用脑子用心在读,不是做给父母看的。大妹小妹从小就特别有心向。
1989年,我调到了宁波大学,听说宁大医务室里缺一位药剂师,我马上就想到了大妹。此时大妹已经结婚了,妹夫是叔叔所在的建筑公司经理的儿子,也在建筑公司做事,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大专毕业。让大妹来宁大工作,当然大妹夫也要一起来了。我从学校人事处领了调动表给大妹寄了过去,大妹和妹夫也很快地填好表寄了过来。正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人事处的一位副处长给我说了个媒,把宁大一位教授的独生女儿介绍给我。我和这位处长没有什么交往,但听说她的丈夫和那位教授在一个系里工作,他们有着评职称上的利害关系。那个姑娘,人本分老实,又是老教授年过四十才得的千金,倍受父母疼爱;她也在宁波一所大学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我没感觉没有办法。我们看了场电影,见了个面,我就把这事给回了。不知是不是我有违人家的好意,结果我妹妹和妹夫引进宁大的事,黄了。
过了段时间,浙江省开始招考省级机关的公务员,大妹以优异的成绩从定海考进了杭州,成了浙江省药监局的一位干部。此时,妹夫也搞起了一家建筑监理公司。虽说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已不是一边织网袋一边读书的光景了,但大妹对躲在男人身后乘凉不感兴趣。女儿还小,她就把女儿带到杭州来上学。妹夫要打理他的公司,只能过段时间来看看他们母女。大妹一边上着班,一边读起了高等自学考试的法律专业,并很快地拿到了自考的法律本科文凭;接着又读起了在职研究生。
由于大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省级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所以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也特别卖力,她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也有意培养大妹,她被派到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去做副县长,挂职锻炼两年。与此同时,妹夫的公司也在迅速地发展壮大着,几年时间里,他的公司从一个扩展到七个,除了原来的监理公司之外,还延伸到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建筑中专学校等多个领域。现在大妹已经回到了她在省药监局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和丈夫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大妹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大气了。
比起大妹,小妹的生活要坎坷很多。小妹从小就和姐姐不一样,由于母亲的农村户口,大妹在户口还不很严格的时候,报上了城镇户口;小妹和小弟则没有这个幸运了,一直以农村户口在城镇借读。小妹也和姐姐一样的聪明,读书很努力,成绩也很好。
1981年,我大一上完的暑假,和母亲第一次去父亲的老家探望叔叔一家。小妹那年正好初中毕业。由于高考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在那个户口决定一切的年代,叔叔全家人都主张走稳妥之路,让小妹考个中专,拿个城镇户口得了。尽管小妹也很想像姐姐一样地读大学,怎奈家里负担太重,又想尽早地敲定城镇户口,小妹不得不选择了考中专。她也像姐姐一样,考进了杭州,上了一家幼儿师范学校。虽说她比我们晚了一年读书,但中专是读三年,所以,84年夏天,我和大妹小妹同时毕业了,一下子又都成了任老师,一个教大学,一个教中专,一个教幼儿园。
小妹的婚事更是无法与大妹相比。大妹结婚的时候,大妹夫当着我们一屋子闹新房的宾客的面,抱着大妹狂吻,并深情地对大妹说:“我一看到你,我就觉得,你可以做我的妻子”。之后,大妹夫一直深深地爱着大妹。而小妹则不然了。小妹爱上的是一个家在农村,兄弟很多的小伙子,尽管叔叔极力反对从小家境就很贫寒的女儿,再嫁寒门,可挡不住小妹的执著和痴情;小妹非常主动地追求那个小伙,那人也最终成了我的小妹夫。婚后,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过了几年拮据的生活后,小妹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明显地好转。小妹从幼儿园调到了定海一所中学做图书管理员,业余还做点兼职工作;小妹夫则被提拔为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部门经理。结婚时借住的斗室,很快地就鸟枪换炮了,他们有了自己在山坡上的别墅。
然而,也许是命中注定小妹不能有姐姐那样的幸福和美满,正当她们家里越来越富裕,她的一双儿子也上了中学的时候,他们十几年的夫妻却有了问题。小妹夫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一家小饭店的老板娘。小妹从恋爱时起就一直深受着这个男人,她不想失去他,也不想让儿子失去父亲。然而,事与愿违,妹夫的移情别恋,使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发展到大打出手;妹夫竟然打断了小妹三根肋骨,在小妹的头上也砸了个大包。叔叔和大妹都很气愤,但不论是对小妹夫斥责还是痛骂都无济于事,小妹夫的心已经彻底地走了;无奈,最终小妹不得不选择离婚。家里的别墅和孩子都留给了她,小妹夫自个儿走了,和那也自由了的老板娘,又组成了家庭。
小妹一直盼望着妹夫的回心转意,她的别墅里,还让妹夫的嫂子做着保姆,她希望妹夫能经常地回来看望儿子。为了能挣更多的钱,她在原来的学校办了留职停薪,只身到杭州去工作。
看着小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我就把在宁波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弟弟,也是离婚带个孩子的男人,介绍给小妹,可小妹见了一面,没什么兴趣。这时候,小妹的一个牌友闯进了她的生活。那人原有妻子儿女,是一家运输公司的司机,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但小妹似乎有些饥不择食,很快地小妹就和这司机同居了。司机也很快地离了婚,辞了职,靠小妹养着。看得出,小妹对这种没有什么大出息的男人并不欣赏;但是,原来的妹夫对小妹长期的冷落,使她渴望得到男人的爱。叔叔和大妹对这个司机非常反感,他们不能接受小妹找了这样一个妹夫。面对这样的两难,小妹选择了拖,她一方面需要这个男人,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把他发展成正经夫妻。
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小妹也在杭州买了套大房子。从物质上看,小妹没什么问题,她也经常使用千元一瓶的化妆品;但是,我看出了小妹在情感上的欠缺。今年过完年,小妹打来一个电话,非常着急地说,小妹夫的新婚妻子又要生宝宝了。这事看起来和小妹没有关系,可小妹的反应非常地强烈。她问我,妹夫原来有孩子,那个女人也生过孩子,他们怎么能再生孩子呢?我明白小妹的心思:如果小妹夫又有了孩子,他就不会再来看小妹生的两个孩子了,他也会与小妹越来越淡、越来越远了,也就没有回来的可能了。可怜的小妹,到了这个份上,还想着那个负心的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