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与三十六计系列四


声东击西——募集资金更改投向

企业在IPO、配股和增发新股募集到资金后,经常更改原来的募集资金投向,而且这种公司的数量与变更规模在逐年递增。据统计,1999年,有120家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2000年,有22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到了2001年,这一数量达到了285家。据刘勤、陆满平等2002年对2000年7月1日至2001年7月1日期间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84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IPO企业占2/3,再融资上市公司占1/3。从更改募集资金投向的公司来看,有出于事前无法预期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则出于原项目立项时对项目前景或可行性分析不深入,甚至有为募集资金而拼凑项目的状况。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资金到位1年或半年即变更资金投向的公司比例分别达到68%、34%,而变更后预期收益率小于变更前的比例为61%。[1]

表九样本公司募集资金变更情况[2]

项目

所有项目按承诺投资

隐性变更

显性变更

同时隐性和显性变更

合计

上市公司数量

77

82

88

75

322

IPO公司

17

32

45

49

143

配股公司

53

39

43

25

160

增发公司

7

11

0

1

19

从表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2000年度所有进行募股筹资的322家公司中,只有77家公司按照原有募集资金使用方案进行了投资,只占所有样本的23.91%,而76.09%的公司都对募集资金进行了更改投向。其中,IPO 公司有变更行为的更高达88.1 % ,再融资公司的变更比例稍低,但也达67%。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改变了募集资金的投向;另一方面,新上市公司似乎更容易发生募资投向变更的现象。

表十 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样本公司的变更程度情况[3]

项目

IPO公司

所占比例(%)

配股公司

所占比例(%)

增发公司

所占比例(%)

合计

所占比例(%)

20%以下(含)

27

21.4

20

18.7

2

16.7

49

20

20-50%(含)

57

45.2

54

50.5

8

66.6

119

48.6

50-80%(含)

31

24.6

24

22.4

2

16.7

57

23.3

80-100

11

8.7

6

5.6

0

0

17

6.9

100%

0

0

3

2.8

0

0

3

1.2

小计

126

100

107

100

16

100

245

100

从表十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变更程度达100 % ,最小的变更程度则不到20 %。但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无论是IPO 公司、配股公司抑或增发公司,变更程度比较集中的均在20 %至50 %这一区间,比例分别为45.2%,50.5%,66.6%。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募资投向的变更程度总体上比较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IPO 公司的变更程度总体上要高于配股公司和增发公司,其变更比例在51 %以上的公司占3313 % ,后两类公司分别为3018 %和1617 %。这表明IPO 公司更多地改变了投资项目。在更改项目募集投向方面,朝华集团可谓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朝华集团(000688)2001年实施配股方案,共募集资金4.74亿元,但随后又多次更改募集投向,直到近乎所有的资金全军覆没。

第一次,在2002年便对配股资金的投向作了很大的变更,至2005年,除了原拟投资4.01亿元的微晶玻璃板材项目投入了1.87亿以外,其余的所有的项目包括后来更改的项目全军覆没,最后连资金也没有剩下,全部有所用途——被大股东挪走了。

8、反客为主



[1]卢雄鹰等,《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的研究报告》,《证券市场参考资料》,2002年第3期

[2]刘少波、戴文慧,《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

[3]刘少波、戴文慧,《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

本文作者系北京赛思东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www.senseoriental.com)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