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游走在城市边缘


游走在城市边缘

这个作品的完成,从一开始的选址,到后来的设计,施工,每一步都看似简单,平凡无奇,好似根本没有做任何东西。但当全部完工时,当空间里有了家具和灯光,才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带来惊艳过后的一种回味。就好像一道菜式,让人产生想要品尝它的欲望,然而在入口之后,又有了想要了解它如何被烹制的欲望。这就是好的收获。通过对空间的演绎,让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尝试,产生令人们惊动的演绎结果。

1

评价一个建筑或者一个空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个是从它的外表,一个是从它的意图。这个空间是作为我和同伴们的办公室而产生的,是一个属于设计师的地方。所以它所被赋予的任务,不是靠某种独特的“焦点”来吸引外界目光,而是营造一种氛围,摈弃世间所有浮华和功利所带来的困扰,让心灵沉淀下来,挖掘最本质的美,更好的完成设计工作。所以,质朴与简约,厚重与宁和的并存,才是我设计它时,最想要的结果。

 

在这个空间的组织结构上,强调了将层次按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由外及内,由动及静,由通透到半合围到封闭,由陈列的家具到自然光线,灯光和水体。空间的表情和语意,由于有了生活的内涵和文化的承载而变得生动丰富,并有了根基。

 

再谈到所运用的设计元素,却完全是最拙朴最本质的材料。所有的墙体地面都只用了水泥做覆盖,拙朴得甚至看上去有点粗糙。这种“粗糙”更像是中国国画的写意,在简单一笔之间浑墨而成的洒脱和淳朴。作为一楼大厅的会议室,是以木质的材料在整个敞开的空间中包裹出一个盒子。具有宁和柔美气息的木材和水泥所产生的厚重刚硬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不仅突出了会议室的私密和重要,也中和了大面积的水泥材质所带来的审美疲劳。办公室的户型应该是简单朴素到极致的地步,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300M²的一整片天花板,没有伸缩缝,办公室,卫生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盒子,放在这个大盒子里面。而这间会议室就是整个空间的亮点所在。碎木条以错位的竖向排列去拼接,盒子的其中一面以整幅玻璃作隔墙,有黑色线帘作为视觉和心理上的过渡。走进会议室,在自身所处的空间和张望出去的空间中,在竖直线条的交错和流动中,空间可以彼此穿越,相互渗透,让人们找到一种隐匿的安全。空间的色彩运用是黑,白和灰的搭配。不似视觉撞击强烈的色彩组合那般夺目和耀眼,它们只是静静的存在。黑要黑的浓烈,白要白的纯粹,抑或,大面积的灰带来一种调和。这样的对色彩的理解才不至于狭隘。浓重的黑固然个性,却略显沉闷,纯粹的白可以和黑产生碰撞,却有些缥缈。在适当的部分或位置,糅入类似的颜色,可以让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加和谐宁静。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空间里,光线的处理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的色彩都可以被充足的光打成白色,而把所有的光隐匿起来,再绚丽的颜色在视觉上都只等同于黑。低调的三种色彩,恰到好处的灯光,这才是氛围的所在。

 

其实,在这个空间的设计中,不难看出沿袭了我之前一贯主张的风格和理念:LESS IS MORE。这是一种极简的审美和主张。因为“无”比“有”更没有确定性,而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张力,它给予人们足够的空间去感受和体验,最大程度的排除了干扰。物质会打扰人。当一个人被太多的物质所环绕,就免不了堆砌和重复,免不了虚张声势和浮躁。物质,需要人的消耗和承担,这些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困扰。而形的简化并不一定带来艺术表达的简化,简单均一的形并不削弱各种关系,而是使它们更有秩序。所以,虽然空间的处理方法简单的,但是很多细节却带给人一种超尺度的感受。大面积的水泥地面,极细长的茶几和沙发,高悬的天花和门梁……这种尺度体验,是在一种静态情境下存在的。所以,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工作的人,正如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可以静谥和思考,如同观望一场盛世烟火,平静的面对这世间的繁华与沉浮,随时可以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这个空间是把我们从日常的平凡中召唤出来,去到另一个地方——一个有点接近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