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随主便与反客为主


礼节性的交往中就有客随主便与反客为主两种现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交中虽然提倡越简单越好,包括这人际关系中的礼节。客随主便与反客为主,都是从客人为出发点,以主人的愿望为意愿的。
上世纪很长的时间,山东人的待客之道是极其隆重的。客人来了,笑脸相迎,高接远送,吃饭嘛,也是竭尽全力,倾家所有,好酒好菜,让客人满意,主人脸上有光。
主人客人其乐无穷,嘘寒问暖,面面俱到,举筷动勺,谦让有加。绝少失礼的,这客人遵循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就是馋死,也不能狼吞虎咽,让人取笑。那菜是嚼的细致,酒呢是品的滋味。客随主便,很上讲究,主人上什么,就吃什么,对主人一家极尽尊重之道。挑刺、欺主的事是少见的。
那些上不了桌面的主人家的家属与孩子们就对席上的猪头肉、罐头鱼、肴鸡之类望眼欲穿,恨不能客人给留点好满足自己的贪婪。那些无人问津的鸡头,客人要扔,主人的老婆就说场面话:“他大爷,别浪费了,这骨头油着呢,给那看家狗留着。”话虽然如此说,客人也心知肚明,你说,孩子们眼巴巴瞅着,这能舍得给狗吗?谦虚一番,菜肴的吃的寥寥,即使菜不足,酒要足,再就是饭里找。酒足饭饱,彼此皆大欢喜。好不容易盼望客人走了,这孩子们就疯狂了,将那些残菜打扫干净,满足的欢蹦乱跳。
反客为主,虽然不是谦谦君子所为。就有那客人自己买了肴,去拜客。主人在炒菜,就三番五次去厨房规劝说:“简单点就行,又不是上别人家。”主人呢,自然是话虽然说:“不麻烦,也没有啥。”不过那菜是丰盛的不得了。
反客为主的人多是些实在客。就象自己是这家的主人一样,自己撕了带来的肴鸡,打开那二曲、大曲、特曲之类,劝主人,说:“来你家不是就象去我家吗?这就行。”不过,主人再不讲究总要添置几热几素一汤的。
宾主双方言谈举止都是有区别的,座次、让菜、礼节都不一样。反客为主的人看似不陌生,我见某客人去别人家做客,无拘无束,主人的座位也坐。让菜呢,大都是主人的礼节,有客人就给主人夹菜、倒酒、劝吃劝喝。
有一次,主人在客厅待客。主人的老婆与孩子在饭屋吃家常便饭,客人就去劝:“嫂子与孩子们与我一起吃吧,我又不是外人。”拿起锅盖,抓起那窝头就啃。“主人一家面红耳赤,尴尬不已。
客随主便与反客为主,也是社交中的一景啊。褒贬不一,角色定了位,不过分寸还要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