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褒贬


  如今人太爱脸面了,对面子非常看重。这词语的褒贬不一,难免就让人多想。想多了,自己苦恼,而看“得罪”了自己的人无动于衷的样子,心里就酸溜溜的。农民、工人这样的职业,同志、师傅类似的称呼偶尔还被人挂在嘴上,心里就如吞了个苍蝇,有苦说不出。

  时代变了,地位变了,年龄长了,阅历丰富了,这再用这不合时宜的称呼就闹不愉快了。某日,我去银行,见一老头对营业员说:“同志,我取钱?”一屋子人怪异的眼神瞅,老头心里发毛。

  作家嘛,当然是写东西的,是否“著名”与加入不加入作协我想关系不大,有过硬的作品,为读者津津乐道方为根本。农民嘛也并不意味着就下贱,这是我的观点,不过,工人身份每况愈下倒是不争的事实。自己喜欢文学,还没有能混到省作协会员,也就对别人称呼我是“农民作家”、“工人作家”无所谓,当然也不拿它当贬义。

  近日耳闻方之兄跻身于中国作家行列,欣喜之际去电祝贺,老兄却非常平静,没有一点盛气凌人抑或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的架势。这让我有了感想,人以群分。有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别人的冷嘲热讽,对自己的不尊重算得了什么呢?也许你以为贬义的词语,别人以为是褒义呢?太在乎别人,也就太对不起自己了。自己是为自己活的,别人的歧视眼光又算得了什么呢?人是不能被骂死的,这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代表着一定实力,起码得有令人信得过的作品。不过,中国文学60名家,我想不一定都对这个虚名过分在意的。而臧克家、季羡林却不在此行列,你能说他不是名家吗?而季羡林就特别烦社会尊他“泰斗”。如同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一定知名,而贯之以“知名”书法家抑或“著名”作家是否自欺欺人。难道别人虚情假意的“尊称”就能增长你的才华吗?经济学中的理论有:名牌不一定是驰名商标,但驰名商标一定是名牌。而无论是中国驰名,还是世界驰名。

  人往往太在意虚名,而读者、作者、作家的名字是否为人所知,是靠作品的影响力的。有个广大的读者群,有脍炙人口乃至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取胜于人。而不是单靠别人是否攻击你的作品和个人来定夺的。

  领导干部台上风光无限,下台后失落感多,免不了感慨。家里由门庭若市变的冷冷清清,这无人问津的日子难熬。某局长退休后,早上晨练,起初还有人招呼“某局长”,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某师傅”、“老某”,更有甚者喊他“某老头”。起初他感慨不已,难以承受。老伴就劝:“已经是不在位了,何必为点称呼,自寻烦恼呢?难道人家说得不对吗?”想想也是,心理就平衡了。

  父亲也很热闹,妹妹称呼他“老头子”,他很受用。我时常喊他“老汉”,他就火了。认为是对他大不敬,母亲就说他:“难道你不是老汉吗?”其实在我们农村乃至习惯中,这两个称呼都是不带褒贬的。

  词语的褒贬,也要因时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