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薪假期:从人本主义到管理文明


带薪假期:从人本主义到管理文明
文---刘德良

带薪年假,姗姗来迟,是一份迟到10年的大礼。带薪年假,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内涵,而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从这个国务院颁发的规定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的关系紧张乃至对抗的问题,更看到了人本主义精神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带薪年假,显然不仅仅关乎劳动者本身的利益,还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文明和社会文明。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企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而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劳动者,在某一企业里,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人不得不接受超时间的、高强度的、高危险的工作,面临着难以及时获得工资或者工资被任意克扣的情况。社会中数年间爆发出大规模的讨薪现象、新闻媒体记者报道出的血汗工厂和黑劳工事件、众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危险作业工种由于设施落后而导致生命事故等等已经屡见不鲜。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走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从市场经济初期进入到了经济崛起的时代,财富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必须满足全社会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能还停留在一种“你少点财富,我就多点财富”的博弈状态,而应创造出一种双赢的局面。
人本主义思想虽然早些年就开始宣传,但是企业能够主动做到人本精神和人性化管理的却还在少数。一些优秀的企业尤其以外资企业为主能够在企业管理之中以人本主义精神行动,但还有一些企业的老板则不过是拿员工当作工具。这种观念导致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紧张,也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还阻碍了整体社会文明的进步。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管理文明。管理文明就是要以人本主义精神,在企业管理中处处体系人性化,尊重员工的权利和个性,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员工提供和谐成长的发展空间。
管理文明,需要企业抛弃与员工之间的简单粗暴的博弈观念,而要以伙伴关系认识员工,将企业的发展改变到以良好的员工关系为核心的轨道上,创造出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和谐共赢的良性局面。
管理文明要求企业不应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要考虑与员工、与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带薪休假,就是管理文明具体的体现之一。
这个词汇其实根本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国营企业就有的。但是,在以效率为先的市场经济初期,被企业无情地割除了。而今天,只不过是一种回归。
带薪休假,给予了企业和员工之间一个很好的舒缓空间。员工可以尽情享受假期的欢愉和放松,而企业可以思考更多员工的成长问题。
带薪休假代表着中国整体管理文明的提升,而这也将推动社会文明的提升。
实际上,企业管理文明的提升能够为企业带给很多隐形收益,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带薪休假显然需要企业考虑如何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从而避免休假产生的工作停滞或者成本增加。这就需要企业改变管理手段、引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体系、改变原来落后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的流程、提高决策效率。这其实是企业的收获。无论是在国内竞争还是走向国际,这都是企业要做到的。
挑战在于一些企业家可能还没有从原有的思路中走出来,还希望按照原来的办法发展,还难以习惯和适应和谐社会的理念。
要想迎接这个挑战,需要企业家改变自己,而不是想法设法维持现状。
带薪休假,不过是一个小石子,激起的波纹也许很快就会无影无踪;但是管理文明,确实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坐大山。除了爬上去直到顶峰,企业家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