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赚钱现象的背后(一)


自去年4月以来,我开始接触开放式基金投资,经过一番试水之后,就像发现了投资理财的新大陆一样,我非常执着地青睐于这个投资方式。十几年前我就有过股票投资的尝试,但每每都是败兴而归,我突然发现,基金投资最适合我们这些时间不多、技巧不精、心理脆弱的人来做了。一年多的实践,果然是收益颇丰,源于我较强的分享意识,我先后向很多友人、熟人、同事、网友推荐了基金投资这种新型理财方式。当然,投资的效果好,除了开放式基金固有的长处之外,更主要是得益于当前这一轮空前的大牛市。现在,股指已经轻松越过了5300点,比行情启动时高出了四倍还要多。

我觉得此刻的股市投资者,包括参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现在需要强化风险意识了。尽管现在的各路媒体上、股评家、研究员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贩卖着那些诸如“牛市不言顶、适度的泡沫依然健康”等货色,但正如有篇基金公司的文章中所言:风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开放式基金也有风险吗?当然有!尽管它是专家理财,尽管它是组合投资,但它毕竟也是在股市上买股票啊。大厦将倾,焉有完卵?近来我在一些相关媒体上读到一些有关防范基金风险的文章,在这里试进行一些归纳,与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1、基金的价值投资正在变味。

我们推崇开放式基金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基于它崇尚价值投资,基金公司拥有自己强大的市场调研团队,建有科学的“股票池”,其中入围的股票品种都是经专业研究人员本着高收益、高成长的原则,审慎挑选、又经相关程序审核之后方能进入的。基金经理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品种组合进行投资的,由于各基金公司均拥有基本相同的价值投资理念,因此大家的眼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在沪深两市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一些公认的高成长绩优股就成为了几十家基金公司共同持有的基金重仓股。必须承认,相对于其他的多数股票而言,这些基金重仓股的投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随着基金数量越来越多,新基金仍在不断诞生,新基金在高位建仓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老基金的持仓品种。于是,这些基金重仓股的价格只能继续攀升。基本的投资常识告诉我们,投资价值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当一支曾经的绩优股由于价格已经严重与其价值相背离时,它的投资价值中的泡沫成分自然就越来越大了。继续大量持有这些股票的基金公司的投资风险,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但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大的因素,资金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刚刚认识到基金好处的新基民们仍然在争先恐后地购买基金,特别是新基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股指很有可能还将继续推高,新涌入的资金还会凝聚在那些所谓的基金重仓股身上,而基金的赚钱效应还会继续。现在的股市市盈率已经接近60倍了,是世界市盈率最高、也是风险最大的股票市场了。但又必须承认:我们这些抱着美好愿望的基金投资者们,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隐性风险在加剧,退出又很可能踏空。这轮大牛市千载难逢,一旦踏空,心理的遗憾也的确难以消解啊。

2、公募基金公司的体制缺陷。

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式基金公司多为国有体制下的企业,也称为公募基金。现在市场上另外一支非常活跃的基金力量,是各种名目繁多的私募基金。这两种体制下的基金实行着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两者在员工薪酬、绩效考核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公墓基金公司目前的最大压力就是人才的流失。大批成熟的优秀基金经理相继转投私募,已成为一种潮流。

激励不到位被公认为是公募基金经理流失的根本原因。基金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机制不行,高管一般都拿死工资。而私募基金当为持有人赚取的收益超过规定比例时,实行基金经理可以参与分红的分配制度,这是吸引众多知名基金经理投奔私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牛市中更加突出。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最终还是要由基金业自己埋单。在人才方面,今年基金公司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行业发展太快了,300多只基金,没有那么多人才来充当基金经理这个位置,以至于有的转做基金经理的研究员,之前都没有做过基金经理,一下子就管理一个上百亿的基金,这些情况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20071季度,193只开放式股票基金中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36人次,其中35次为股票基金,这也说明了市场需求更加倾向于投资风格相对灵活的基金经理人,这些基金经理人表现出更大的流动性。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牛市可能会掩饰一些问题,但长此以往,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必然会导致相当部分的基金难以形成稳定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与此同时,基金经理的任期普遍偏短,也会诱导基金经理责任感降低,诱发投资行为的短期化,最终的受害者当然是那些基金投资者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