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字说,我国现在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抑郁倾向的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经常听说身边人患有抑郁症和心理疾病的消息,看来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之中,生活及工作的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的状况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该是很正常的情况。心理疾病其实是和感冒、发烧一样的普通,一样的常见,不必大惊小怪,关键的是要对其有个正确的认识。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随着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并没有什么奇怪,更不必惊慌,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多数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很焦虑,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压力太大,都是些什么压力呢?在客观方面,有来自环境的压力,自己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完成的压力大,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导致神经高度紧张。其实这方面的压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承担的每项责任都完成的很好,经常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扬,并使自己的经济收入及事业前景能处于一个理想的状况。但愿望归愿望,事实总是和美好的愿望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因为有距离,就在压力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其结果势必会使自己的心理不堪重负,以致工作状况更差,反而会进一步拉大距离,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说,人如果没有压力不行,因为会因此而丧失进步努力的动力,但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在压力面前惊恐无措,又会被压力所打倒,从而成为真正的失败者。
我们提倡的是能够达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把压力真正变成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在压力下工作应该堪称是自己的一份幸运,因为如果你能够从压力下挣脱出来,那就意味着你战胜了压力,收获了成长。因此,有压力绝非坏事,但同时也应该审慎地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压力的真实状况,如果自己所面对的压力是你不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的,那就要设法改变这种必然导致不堪重负的状况。
比如,也许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担负的职责并不适合你,应该考虑换一个工作环境,换一个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胜任的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要有自知之明,也许你换的工作环境不如原来的待遇高、条件好、面子大,但这些并不重要,关键是适合于你。在这样的待遇不高、条件较差、有点没面子的工作环境中,你能够恢复自信,拥有自尊,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享受快乐,这些远比那些廉价的“面子”重要的多。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底层磨砺,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心态真正平和了下来,自信也得以恢复,你仍然可以考虑进入原来并不那么胜任的工作环境之中。而经过这样一个事实上的客观认识自己和成长的过程,原有的压力对于你来说也许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向上的动力。
据我看来,其实许多人心理问题更多地还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不能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别人在事业、生活上的反差。由于对自己不够客观的过高期望难以实现,从而在心理产生的焦虑和哀怨,致使自己长期处于极为低落的心理状况,一直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和争取美好生活的勇气。这种心理问题可能会使人为此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其实这就是源于心态失衡的一念之差。
比如因为自己在单位长期没有提职,因而觉得无法面对同学、朋友们相对顺利的职业状况,因此就自己无端地割裂了与这些关系群体之间的联系。以为这样就可回避诸如聚会场合因囊中羞涩无力买单的尴尬,结伴出游别人有私家车而自己只能单车代步的不匹配,相逢聊天时谈到自己的职务、工资、孩子的留学等敏感话题时自己无言以对等等伤自尊的状况。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问题。如果换一种阳光的心态对待这些差别,可能结果就会截然相反:饭局买单纯属能者多劳的行为,丝毫无损其他人的尊严,别人开车自己骑车,说明你热爱生命珍惜环境,既有利健康又有利环境,有何自卑?至于自己收入低点更是无所谓了,无非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自己活得自然、健康、快乐就好啊。
因此,心理问题其实就是看问题的角度能否客观、理性的问题,是积极与否地看待生活的问题,也是是否和自己较劲的问题。在民间,以前并没有谁专门修过心理学,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还是总结归纳出许多富有哲理的心理修养箴言,诸如“知足者常乐,事业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别和自己过不去”等等。人们都认为一个聪明的人首先应该是个开朗的人,是个善于沟通、善于比较、善于自我平衡的人,要强是我们提倡的,但不是内心地自我要强,而是要以坦荡的胸怀,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尽情施展,如果心态不好,总是和自己较劲,其结果必然是将自己的努力大打折扣,从而步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实优势自己过于钻牛角尖,如果和好朋友讲出来,听者无意或下意识的一句话,可能就会点醒梦中人。但愿我们都能想得开些,别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看的开些,长把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交流。你就会发现,原来世界本来是很公平、很美好的,别人其实是对你很在意、很关爱的,以前的自我之所以心情不好,就是因为看的太近,有点小心眼、想不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