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呼唤长期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股市诞生之初,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无疑是以券商为首,包括一些大资金也活跃其间。当时,囿于市场制度建设所存在的弊端,庄股横行、股价大起大落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造成市场的大幅震荡,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小投资者备受套牢之苦。因此,在庄股横行时代,资金恶意操纵股价成为“家常便饭”,并遭到投资者的诟病。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其规模的不断壮大,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市场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投资者处于一种浮躁状态,市场投机盛行的环境中,如果寄希望于市场本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推出了在当时被称为“新生事物”的证券投资基金。毋庸置疑,管理层推出证券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有两点:其一是希望其稳定市场,其二是借助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基金的问世,是A股市场的一件大事。并且,基金通过高举价值投资大旗也确实对部分投资者影响至深。2003年底到2004年初的跨年度行情中,“五朵金花”的绽放以及后来演绎至“一九现象”等,基金的财富效应为价值投资理念树立了“标杆”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基金规模尚不足以左右市场走势的时候,A股市场的大涨大跌仍然不时出现。最有说服力的是四年多大熊市的产生,并且,由于证监会在2005年4月29日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出于对股改的恐惧,曾经的“千点论”竟不幸成为现实。
 
    股改不仅为市场带来了生机,也成为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基金,在大牛市的市场氛围中,其规模获得了爆炸式增长。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总规模为20553.38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分别为年初的2.8倍和3.8倍。

    除了大牛市的氛围之外,基金的大力发展还得益于其创造的财富效应。当然,也与管理层在基金规模扩张过程中没有严格把好关不无关系。但在基金规模迅猛膨胀的同时,其中的弊端亦不时显露出来。

    现行的体制决定了基金只有不断地扩张规模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基金受到契约的限制,无论是新基金发行、封转开或分拆,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一定的仓位,此种现实亦决定了即使是股指处于高位时,基金也要买入股票,这为市场上蓝筹股产生泡沫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今年下半年蓝筹泡沫横飞,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功不可没”。

    另外,因有净值排名上的压力,基金不断调整仓位形成市场上的一大“景观”。个别基金折合年换手率竟然高达600%,几乎与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无异,其它诸多基金的换手率也在200%-300%以上,铁的事实将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击得粉碎。

    自本轮牛市行情以来,机构投资者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机构投机者。利用概念炒作个股的“传统”暴露无遗,如去年上半年有色金属类股票的狂飙、下半年众多“大象”的纷纷起舞;今年下半年包括钢铁、煤炭、航空等板块的崛起等,无不说明在利益的驱使下,机构投资者以价值投资为幌子,进行大肆的价值投机活动。

    基金是赚得盆满钵满,基民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市场又得到了什么?如果说近期市场出现的调整是由于整体估值过高引起的,倒不如说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奉行价值投机引发的更为确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机构投资者又在调整仓位了,前期大力追捧的煤炭、有色金属等股票大幅下跌便是最好的证明。

    证券市场的稳定,需要的是一只长期的稳定力量,绝不是像基金这样“朝秦暮楚”的机构投资者。或许正是意识到证券投资基金本身的局限性,日前在“第六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要加强机构投资者监管和风险防范,推动产品的业务创新。切实改变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短期化和同质化的取向,在此基础上,机构投资者随着市场发展,有序地实现投资多元化。并且,尚福林表示,鼓励境外长期资金管理机构以QFII 方式进入国内。

    早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