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之争”毫无意义


    此轮调整,诸多重要指数点位一触即破。

    5500点被一根大阴棒击穿,具有重要心理支撑位的5000点一滑而过,半年线、4800点也丝毫不见抵抗力。自6124点至11月28日的近期低点4778点,股指调整幅度高达22%以上,如果按照国际上下跌25%即为股灾来衡量,A股市场无疑经历了一场“疑似”股灾。

    股指高企、市盈率高企、风险高企,“三高”的格局注定市场会产生调整,即便是前期有人高喊着7000点、8000点也是枉然。市场就是市场,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所谓的“牛熊分界线”半年线被轻松击破之后,关于“牛转熊”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的确,自2006年开始,即使是市场出现调整,半年线一直固若金汤,股指甚至很难触及,更不要说击穿了。但到了2007年的下半年,半年线又犹如“马其诺防线”,一击即溃。而且,将半年线看作“牛熊分界线”一直以来市场已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击穿半年线意味着“牛转熊”似乎不无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在A股市场上并不少见。少见的是,此轮牛市以其极强的爆发力,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抢关夺隘”,并将“红旗”插到了6000点之上的高峰;少见的是,新股民、新基民的蜂拥而入;少见的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超常规发展的机遇;少见的还有,牛市财富效应的迅速扩散。

    市场已经不再是原先那个市场了。无论是市场规模、市场容量,还是上市公司的质地与业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市场的投机性没变,投资者的浮躁没变。尽管基金高举价值投资理念已有多年,尽管其理念也影响了一批投资者,但当基金从机构投资者变身为机构投机者之后,客观地说,A股市场有遁入畸形的嫌疑。

    其实,所谓的“牛转熊”之争,是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分不开的。5000点之上,当机构投资者在充分享受泡沫的时候,也在充分放大市场的风险。正如被吹大了的肥皂泡,脱逃不了破灭的命运。是以调整来了,悄悄地。

    现在还是牛市吗?如果说是,肯定会遭到许多投资者的质疑:股指深幅调整,连股灾都出现了,还能说是牛市?如果说不是,似乎同样站不住脚: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没变,上市公司的业绩仍然强劲增长,流动性泛滥依然存在。

    股市调整本是正常现象。事实上,本轮牛市启动以来,就出现了几次调整。中行上市前后、首次关于泡沫的争论、印花税调整政策的出台等,都出现了调整,而单日产生较大跌幅的调整更是数不胜数。只不过此次的力度更大,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而已。而此次调整到底会到何时,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

    股市出现调整并非什么坏事。像“5·19”那种一气呵成式的行情,仅仅只能上演短暂的辉煌,不可能持久。如同一个人登山,只有在中途休息休息,补充一下体力,才能走得更远,也才能走得更好,股市中的调整又何其相似?一味的猛冲猛打,消耗的是能量,失去的是动力。因此,一张一弛的牛市行情才更有生命力。

    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赢家与输家。2005年年底,当有好事者向国内十余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关于对2006年行情的看法时,某家机构认为股指可以达到1500点,结果受到普遍质疑,另一机构认为最高可以涨到1800点,竟然被认为是“大脑进水”了,事实是这家机构的预测最接近。去年,当国内机构普遍认为今年只有30%的涨幅时,结果股指硬是上涨了一倍多,令诸多机构跌破了“眼镜”。

    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取收益,否则,就没有必要成为基民或股民,并且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也就是说,获取收益才是最终目的。但是,目前整个市场的环境已经改变,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升,预示着今后市场的机会将更多。投资者或许不应忘记,2003年底至2004年初,那可是大熊市阶段,也还有“五朵金花”在绽放呢。

    就像牛市有“熊股”、熊市也会有“牛股”一样,市场永远存在机会,关键在于投资者是否会把握。如此说来,市场上关于“牛熊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