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治理(7)


第三章                         IT 治理

本章您将获得:

·IT治理的产生过程介绍

·标准IT投资模型

 .信息系统规划需要满足的三要素十三原则

·内控系统

 

IT治理的产生

 

传统企业治理,只所以要围绕资产管理权与使用权,主要是想寻求一种平衡,以更方便的进行企业的运作,保证公司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通过一种制度,以治衡的出发点,完全可以达到企业治理的目的。在这样的模式下,其IT运营是作为业务单元内部的一个工作与管理工具,其主要的功能,只是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电子化的服务。IT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生产与运营服务,思维模式是部门化的业务支持部门。

信息化的产生,来自于个人电脑的普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最先出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大部分功用都是为财务活动提供一种代替人工的解决办法。从组织管理的模式看,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IT经理的职位,而一般情况下,IT经理的汇报对象是财务总监。IT业务系统主要是各种MIS。也开始有ERPMPR.。但其ERPMPR的内涵也是紧紧围绕财务这条主线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IT信息部的业务内容不断增多。因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T经理终于从CFO财务总监的手下走了出来,汇报对象变成了公司付总。这时,开始产生IT总监这个职务。其IT业务系统主要是ERPMPR等等,但其重点已经逐步从为财务活动中脱离出来,其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企业整体运作水平,ERPMPR的含义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企业开始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系统,开始慢慢覆盖所有的经营领域。这段时间,也是信息化最为混乱的时代,其混乱的原因就是简单的用数据库来记录公司经营活动,其信息化的结果,往往与公司的战略、公司的管理脱钩,技术人员想当然的把一些常用手工报表把它变成了电子化,仅仅如此而已。

IT总监表面上被企业认为是一个管理职务,但实际运行中,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岗位。不是IT总监不愿意有所改变,而是企业只能认可其技术的岗位范畴,也仅仅把其做为一个高级的,有一些经验的技术人员来使用。

企业BI系统,信息化IT智能的发展,又给IT总监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信息化发展到人工智能后,IT总监被真正确认为CIOCIO的汇报对象变成企业的总裁,成为CEO的一个重要战略伙伴。这时,CIO终于走上企业管理的道路,变成真正的企业高级管理者。因为只有深刻的理解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各种大小变化趋势,了解企业生存的环境,了解产业的发展动向,CIO才能真正领导起企业BI系统的建设。做企业真正想要的东西。

因为企业信息化内涵的这样不断变化,导致IT治理的概念的产生。因为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控制,就完全可以达到企业治理的目的。从而产生以服务代替单纯的管理,真正开始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道路。企业程序化管理终于可以变成一种现实。

最初开始的雏形,是2002年过后,美国证监会开始对企业的内控系统,提出严格的要求。萨班斯法案的制订者与研究者,开始觉得,IT是天然的内控专员。也从这个时候起,IT治理的思想开始产生与发展。企业内控体系,开始出现IT的内容与要求,并且分量越来越重。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IT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通过信息化与程序化达到治理的目的。

所以,一开始IT治理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对于企业是一种被动关系。

但因为IT服务的性质,IT治理又成为一种隐含治理,是通过对业务单位的服务,达到治理的目的。通过治理,不但是一种提供供应一种服务,更广阔的演绎了治理的真正含义。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企业治理的核心内涵。

IT投资

IT在企业中完全是一个服务模块的时候,对于IT的投资一般随意性很强,IT要去做什么,怎么做,完全与企业的管理层的意识相关,所以,有些公司很重视,而有的公司不重视,有的公司花了很大的成本与投资,却没有产生相应的IT效益。

但是,当IT成为战略的一部分,对于上市企业,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指标,所以,这个时候,IT投资的大小、投资的方向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建议参考的IT投资模型:

所有的行业平均的IT费用占收入的3.5%,其中各行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如下情况:

l         知识集中的行业,IT费用比较高

l         拥有大量体力劳动的行业,IT费用比较低

l         具有数据分析和技术集中的行业,IT费用最高

l         高利润行业,比低利润行业IT费用高

 

组织内IT人员在总员工的比例:

  从表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公司与金融服务公司的IT员工比例最大,运输与自然资源类的最少。

二、Strassman 的线性工程方法

这个计算方法是施乐的CIO 保罗.查施蔓(Paul Strassman,提出的一种IT费用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IT 预算=K+(A×SG)+(B×税后利润)+(C×电脑数)+(D×专业人员数)-(E×公司官员数)

l         公式中ABCDE代表不同水平的IT费用权重

l         SG是公司的销售费用

l         电脑数是指个人终端

三、IT成本的驱动因素

  

IT成本驱动因素

注释

影响领域

行业

不同的行业投入是不一样的

一般费用

公司规模

所谓公司规模是指专业人员的数量

资本项目

知识员工数量

一般来说IT成本是与知识员工数量成正比的

支持的费用

内部运营的复杂性

一般功能外包可以降低IT成本,但对于复杂重要的必须自己建立稳定团队

人员、硬件、维护、集成费用

历史的资本费用

大型设备的折旧会影响IT预算

资本支出

当前经济市场状况

经济压力会大大增加IT预算

企业一般管理费用

主动竞争

这也会增加IT花费

人员、软件、硬件费用

客户与供应商的需求

这个原因会在短时间内跳跃式的增加IT费用

软件费用

兼并

信息一体化导致,兼并就意味着信息系统重构

整合费用

基础设施的老化

设施的老化会导致维护费用上升

维护

集中或分布式的IT运营

集中式管理比分布式管理节约许多

人员、软件、维护

平台数量

平台越多,成本的增加是数量级的发展

人员、维护

应用系统的复杂性

越复杂,维护成本越高

维护

应用系统老化

影响较弱

维护

标准化

最好的IT运营模式

支持费用

是否引入核算机制

这样将使资源浪费部门不再随便浪费

一般支出费用

  以上表格总结的是影响IT成本的一些常规因素,从其中就可以看到诸多被人忽略的地方,比如,一个企业具有太多的平台,这些都是在企业进行兼并的时候,IT人员没有前期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完全与IT脱钩,企业不具备IT治理的理念,导致问题堆积,最后再强的CIO也很难完全进行完备的资源整合。这也是常规企业治理的常见问题,IT人员只是单纯服务部门的服务人员的结果。

四、IT投资方向的一个例子

清铉曾从事于IT业,是一个高知识密集度的行业,对于这样的行业,一般来说,IT投资相当的高。因为在IT治理框架下,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具有影响的因素都是重要的内控因素,所以,清铉是这样处理的:

   对于IT投资来说,清铉把其分成三种大类:应用软件投资、网络系统资源投资、个人终端投资。对于个人终端一直都是企业的大患,一方面,这方面的投资相当巨大,另一方面,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所以,清铉提议在企业内部实现如下的变革:

l         针对不同的企业员工,企业确定每个人的IT预算费用,其中,个人终端使用费是200500元,根据员工的不同级别与工种来确定。

l         由企业按月对员工补贴的形式,直接补贴到员工服务的业务单元

l         从企业录用员工开始,电脑发放到个人手中,电脑的所有权就归使用人身上,员工如果离开公司,他自己可以把电脑带走,也可以根据公司相应的文件折旧后,重新卖给公司,转移所有权。

l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只是其设备的代维机构

l         自己带个人终端到公司的,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工资卡上,使用公司个人终端的,由其业务单元,再按月以个人信息管理使用费,回到信息管理中心的帐户。

这样做,有非常多的好处,个人终端的投资,将不再占用IT投资的固定资产栏目,间接降低了整体的IT投资的费用。在IT治理观念下的IT投资,是一个不仅仅计算投资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考虑投资回报的事。用服务的理念,企业信息管理中心,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消耗部门,而是可以用运行数据,科学的判断其企业是否有投资超前或者滞后。把个人终端的投资,从这个体系中清理出去后,我们将更加科学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判断IT投资的方向与重点。

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个人电脑的维修率直线的下降,大大节用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IT治理思维下的IT战略投资是指业务管理系统。常规IT投资的三大部分,业务管理系统,网络与系统服务、个人终端投资。其个人终端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源成本,而网络与系统的投资,用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用信息管理使用费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就可以回收回来。用这样的理念,企业IT投资一般都会保持平衡,永远和公司的发展成正比,进入良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