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写丹青——画家王鹰印象


                           坎坷写丹青


                       ——画家王鹰印象

 

 


                               引 子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画家王鹰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颇深的。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回忆起自己成长的道路:一贫如洗的家庭不能为他提供任何物质条件,更没有遗传家渊因素和艺术熏陶。但从幼时起,他就鬼使神差地爱上了绘画,痴迷于这涂涂抹抹的创造之中。

  是的,王鹰现在出名了,他以他的画出名了。经过数十年的默默耕耘,他在艺术上卓有成就。从1980年至今,他先后在国际国内墨画大赛、书法展等各种艺术比赛中荣获银奖、佳作奖、优秀奖20多次,并有著作出版,还被陕西省人大、省文史馆等部门聘为艺术顾问、研究员等。王鹰正迎来他艺术生涯的黄金季节。

  然而,有谁知道,他走过的那段充满荆棘的坎坷道路呢?

                          历尽磨难鹰欲飞

  蒲城县位于关中东部黄土高原之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名相王鼎尸谏流芳百世,爱国将领杨虎城策划"西安事变"震惊中外,水利大师李仪祉修建"八惠渠"泽润三秦大地......

  1950年春天,王鹰就出生在蒲城县城西30里处兴镇的一个贫寒家庭里。在王鹰的记忆里,童年是伴随着耻辱和白眼度过的。父母皆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拉扯着他们弟兄三个艰难度日,虽说生活清贫,但一家人也过得其乐融融。然而不幸的是,当他6岁时,操劳过度的母亲终没能抵挡住病魔的侵袭,撇下他们走了。王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母亲临走前那依恋的眼神。

  没妈的孩子象根草,没有人照料,王鹰总是穿得破破烂烂,加上身体嬴弱,自然就成为同龄人欺负的对象,于是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野外呆着。大自然提供了一块启人心智的风水宝地,渭北高原四季分明,风光旖丽。昔日,村子依山傍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草吐绿,春树发芽;夏天,绿草茵茵,牛羊点点;收获的秋天里,山崖上的沙棘、酸枣、枸杞、酸溜溜......红黄相间,饶有情趣;到了漫长的冬天,西北风骤起,呼啸着卷起沙石灰尘,要是下起了大雪,那可是另外一番冰清玉洁的景象。这些山野情调,在他幼时的心灵激起了无限波澜。

  既无他人指点,亦无绘画书籍可以参考,他就照葫芦画瓢般地画了起来。没有笔,没有纸,他就拾根柴禾在地上画,画牛、画鸟、画树、画草,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深深扎进绘画之中。

  七岁那年,王鹰上学了,他遇到了自己艺术生涯上的启蒙老师贺钟秀。在学校,他还是那样寡言少语,当别的同学都去玩耍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在废本子上画画。上美术课时,他常常是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讲,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下课后就追着老师问个明白。

  贺老师注意上了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从他那渴望的目光中,他读懂了王鹰是一块可塑之材。一次放学后,他特意拐到王鹰家--这是一个多么贫穷的家呀:一家几口人挤在租来的房子里,下雨过去好几天了,屋子里还是湿漉漉的。然而使他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就在这个简陋的屋子里,墙壁上贴满了图画,王鹰的父亲自豪中又加无奈地说:"哎,这些都是二小子画的。"

  正说着,王鹰回来了,看见老师在家里,他有些局促不安,贺老师和蔼地说:"以后绘画上有什么不懂的就到我房子来问。"

  就这样,王鹰在他艺术生涯中遇到了第一位伯乐。

  直到现在,王鹰对贺老师仍念念不忘。逢年过节,只要回到故乡,他都要到恩师家中看望一下。在艺术履历表中,他都郑重其事地写上:承蒙贺钟秀先生教诲和栽培,为自己艺术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可以看出,这辈子王鹰都对自己的启蒙之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然而,到了1960年,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本已不幸的家庭。先是父亲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病倒了,家庭的支柱突然倒塌,全家经济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接着又是房东要收回房子,一家人只好搬到远离镇子的山沟,挖了一栋窑洞居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开始,饥饿!饥饿!全家陷入了最困难的境地。王鹰被迫停学了--他才仅仅上完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

  王鹰是流着泪水离开学校的,他实在想上学、想绘画,可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首先面对填饱肚子的问题。停学后,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挖野菜,维持着家中的生计。有一次,他和弟弟一早出去挖野菜,可是野菜太少了,半天功夫也没挖到多少。这时,他们来到了生产队种的豌豆地边,看着鲜嫩的豌豆,兄弟俩再也忍不住了,环顾四周无人,两人便跑到地里摘着豌豆大吃起来。豌豆吃起来是多么香甜啊!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豌豆都是打过农药的。吃着吃着,他和弟弟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也许是弟兄俩人命大,吃了那么多豌豆竟然没有大事,但王鹰以后再也不吃豌豆了。

  艰辛的生活并没有磨灭王鹰对绘画的热爱,他经常跑到4里之外的学校找贺老师学画画。

  1963年的春天来了,家里的生活有了一丝转机。王鹰父亲的病逐渐好了,全家人又搬到兴镇街上住了下来,父亲做起了小本生意,王鹰重新上学了。

  如果说13岁之前,王鹰学画还只是无意识的童稚心灵的自觉临摹的话,那么,重新入学后的王鹰则是将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自然阶段。

  在贺老师的教诲下,他知道了石涛、八大仙人、郑板桥和"扬州八怪",知道了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也知道了中国画中还有花草、人物、山水之分,更有工笔和写意的区别。王鹰开始了循序渐进的写生练习。

  从1963年到1970年初中毕业,八年时间里,王鹰都沉醉于绘画艺术中,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王鹰初中毕业,随后到韩城和华阴等地参加三线工程建设,他一边劳动,一边笔不辍手,画建设工人的劳动,画崭新沸腾的生活。

  1971年9月,外出一年多的王鹰回到了家乡参加生产队劳动。这时,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县文化馆组织全县美术业余爱好者举办美术小组,每星期天培训;主要学习绘画基础,同时搞一些大的美术创作,而且不收任何费用,中午还管一顿饭。王鹰立即报名参加了培训班。从此两年多时间里,他每个星期天都一大早步行30里路来到县城,培训完后又摸黑赶回家,风雨无阻。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鹰说,参加美术小组对自己有两点最大的好处,一是使自己的绘画走上了专业化道路,造型能力提高很快;另一点就是接触到了很多绘画爱好者,吸取了他们的长处。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志气的人,机遇也总是在你想不到的时候来到身边。终于,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来了。

  王鹰,这只历尽磨难的雏鹰就要展翅高飞了。

                             一日雄鹰同风起

  1974年夏,西安美术学院招生。正在县上美术小组学习的王鹰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可再一打听,他顿时泄了气:全渭南地区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名额听说早已确定下来,而仅在蒲城一个县就有70人报名参加考试!

  "考还是不考?"王鹰陷入了矛盾之中。当时24岁的王鹰已是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的"画家"了。兴镇公社把他调去当通讯员,给了一个"亦农亦干"的差事,平时叫他写写画画,搞些宣传工作。由于王鹰为人踏实,又是个才子,区委听说后就想把他调走,转为正式干部。因此,在这结骨眼上,对考与不考,他真有点举棋不定。

  这天,公社的教育专干张贵生找到了他:"王鹰啊,人往高处走,这可是你人生的一次机会,考上了,可以发挥你的特长,成大画家;考不上,回来就是,没有人会笑话你的。"

  就这样,王鹰终于报名参加了考试。初考、复考下来,全地区只剩下两人角逐此名额,其中一名就是王鹰,此时的形势对他很不利:另一名是大队的候补书记,政治条件比他优越;招生老师擅长于工笔画,竟争对手学的是工笔画,而王鹰擅长于速写。他以为这下子完了,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一连几天不愿出门。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秋天来了。这天,王鹰正在脚手架上画着一幅革命领袖的巨大墙画,有人喊道:"王鹰,还不请客,你考上西安美院了!赶快到县文化馆拿通知书。"

  王鹰以为人家拿他开玩笑,也就不理睬,捎的话自然不当回事。后来又有几个人对他说起这事,他才半信半疑地赶到县上。直到现在,王鹰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74年国庆节前一天,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入学通知书。

  王鹰终于跨入了艺术的殿堂。后来才得知,当时招生老师是到县文化馆看了他的大量绘画作品后才确定录取的,王鹰庆幸自己又遇上了一位伯乐。

  1974年10月4日,带着一身泥土气息的王鹰从百公里外的渭北高原走进了十三朝古都西安,走进了他心目中的艺术圣殿。

  有位伟人说过,给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跨入高等学府后,王鹰的天赋得到了最大发挥。两年专业学习,王鹰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师生们都对这个其貌不扬的贫家子弟刮目相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许是秉乘了家乡人的耿直,王鹰充满了正义感,对看不惯的东西,他总是敢于仗义执言,因而就注定了他的人生颇多坎坷。

  美院的教学号称"开门办学",学生们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后,就下放到农村、工厂、部队写生。离学校不远有号称"画乡"的户县,当时正举办"批林批孔"漫画展,王鹰和同学们一起来户县学习,临摹人家的作品。在临摹过程中,王鹰给画乡的一个知名画家提了一些意见,指出他画中某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不够准确,这位画家当面表示赞同,但背过身去就给学校反映,说王鹰不虚心,太骄傲,没有按他的思路绘画。

  这还了得,一个未毕业的学生竟给权威画家提意见。马上,一场批判王鹰的辩论会在户县开始了。班上的激进分子问他:"你来户县干什么?"王鹰答道:"我向农民画家学绘画。"又问:"要学绘画就要一丝不苟地学,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画。"王鹰斩钉截铁地说道:"国家办大学就是让我们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如果绘画仅限于照抄照搬,没有创新,我也没有必要再上这个大学了!"

  因了此事,王鹰在学校里也成了"走白专路线的典型",许多人说他狂妄无知,但也有人暗暗佩服他的见解和勇气。

  临毕业时,学校要留人,大家都争着、跑着走后门、拉关系,王鹰却依然是看书、绘画,一点不着急,其实他早就想好了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然而留校名额中竟然有他的名字,原来是他的老师看中了他的人品和学绩,点名要他留校。

  从1976年到1980年,王鹰一直在母校教书。业余时间,他就一头扎进画库,翻阅了大量资料,临摹了大量作品,使自己的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也许是为了检验自身的能力,也许是为了体验另一种生活,也许是古老的秦声秦风秦韵吸引着他,也许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了他躁动的心,1981年,王鹰跳到了陕西同州梆子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许多好心人都说他太不划算了。但王鹰只是淡然一笑,其实他有自己的想法:跟着剧团可以到各个地方跑,这样更能深入地找到创作的素材,会使自己的绘画艺术得到更大提高。

  果不其然,他的几副作品被《法制周报》选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1984年底,王鹰调到报社工作了。

  "在报社尽管不象在学校里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工作,但是通过报纸这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人、感染人,是用自己的所学对社会的一种奉献。"谈起在报社的经历,王鹰深有感触地说。

  工作期间,他利用节假日,进大山,下农村,爬高坡,越大河,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王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他在向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奋力攀登。

  王鹰,他要象雄鹰一样,同风而起,击水三千里。

                                鹰击长空画传神

  王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出身贫寒使他多遭白眼,性格耿直使他多受压制。然而,也许是欲成大器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故,命运的坎坷带来了他绘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几十年的艺海泛舟,他对于多种绘画课目纵横涉猎,兴趣颇多,专长于素描、油画、水粉画、图画及书法、连环画、粉笔画等,并以人物、山水而闻名于长安画坛,广受赞誉。

  王鹰的画有自己的风格,他把国画与西洋画结合起来,吸收西洋画中的色彩,透视和光线的技法,使国画更具真实感。在1995年创作的《龙门古渡》这幅画中,画家以写实和精巧的工笔手法,把黄河龙门放在人类生存的历史环境中去展现,他没有着意表现野性的浪漫色彩,也没有流于纯粹的唯美情调,而是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印迹实在的场景,同时又有一种对人类永恒的渴望,对历史的慨叹。整个画面凝重浓烈,有一种极强的立体感和震撼力。

  王鹰的画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在1998年创作的获奖作品《雪》中,他一改常人的构思规律,采取写景衬人的表现手法,热情歌颂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创作中,王鹰追求"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他认为,有了形才能体现神,形是载体,无形则无神,有形才有神。同样在这幅画中,他花大力气刻画了主席神采奕奕的自信形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在色彩上,以淡洁为主,体现了人物的高大伟岸。

  王鹰认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自然的东西越能打动人。作为从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画家,王鹰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他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尘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在他的绘画中有大量以家乡渭北高原为题材的作品。在《残雪》中表现的就是渭北高原上冬春之交的一幅景象: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严寒就要离去,残雪正在融化,柳树已吐嫩芽,希望就在眼前。整个画面极富立体感和寓意,观后给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源泉,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致,表明了作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反映关中农村生活的《秦腔迷》中,他写道:吾生好爱秦腔,却无粉墨登场,劳作之余,吼上几声,过把唱戏瘾,心里舒坦,也就满足了。

  说起王鹰的画,就不能不提及他画的鹰了。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搏击苍穹的雄鹰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而说起画鹰就不能不从他的名字谈起。

  王鹰原名王金声,他的父亲起这个名字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说会道,没想到"金声"不成,王鹰倒成了个"哑嗓子",总是讷于言语。然而就是这个沉默寡言的农家子弟从小就在绘画上立下了远大抱负。1972年,时在县城学习的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鹰。20年后,王鹰已在长安画坛上名声鹊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一次,几位朋友在一起聊道:"你既然名鹰,为什么不多画一些鹰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鹰开始画起鹰来。

  此后,他不知跑了多少次到西安动物园写生,还专门到北京动物园看鹰、画鹰。后来,电视上播放《动物世界》,他就专门买了一台录相机,把所有关于鹰的节目录制了下来,细细观察,揣磨鹰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他吸收和借鉴前辈先贤们画鹰技法中的长处,以传统素描和自己油画创作中的笔力所长,勇于突破和超越,知难而进,执着追求,创作出了别具一格、栩栩如生的雄鹰图,观后令人赏心悦目,催人奋进。在这些作品中,鹰被作者赋予人性化的特点。换言之,鹰即是人,人即是鹰。

  在《搏击》画中,一只雄鹰在辽阔的海面上正奋力与海浪搏击,体现出了鹰的奋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澳门回归前夕创作的《回归》图中,一只雄鹰从天边飞回到了森林中的大家庭,鹰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在《独立寒秋》中,表现了雄鹰的孤傲与清高以及对严寒的无所畏惧;而在《双鹰》图中,则表现了鹰的祥和、温馨的另一面。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王鹰在画鹰技法上独树一帜,享有盛名。有人对他说,你鹰画得好,可以把名字颠倒一下称为"鹰王"。王鹰正色回答道:"这种提法我永远不会接受的;先辈大名家都没有说他们是这王那王,我岂敢称王称霸。"

  是的,艺术无止境。王鹰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他在艺术道路上总是那么谦虚谨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一个秘诀吧。

  除了画鹰言志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另外一类作品。在《荷花》图中,表现了作者面对金钱社会"出污泥而不染,处乱世而不随"的人生态度。在《犟驴》图中,作者题道:人云吾犟,无功亦无过,形不惊人力不满,真属相外之物。诙谐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构图透露出了王鹰倔犟的性情。在《煮茗图》中,作者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了猛烈抨击:画面上的一个人正在费力吹火煮茗,但由于烧的是青荆,尽管此人满头大汗,但茶壶中并无"正气"冒出。作者讽刺道:煮茗弗择薪,田边新青荆。青荆无正火,何时有正气。此时,画家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刺社会弊端。观画知人。在王鹰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他高雅的人品和豪放、耿直的性格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一片赤丹忠心。

  王鹰,愿他如雄鹰一样搏击艺术长空,傲视苍穹风雨。

                              尾  声

  作为一位正直的画家,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王鹰没有把笔当成"摇钱树",有人索求字画,他宁愿自己倒贴墨纸,也不愿开口谈钱,遇上意气相投者,他还主动送字送画。

  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投入,使王鹰生活的步履何其艰难。然而艺术之路本来就是一条坎坷之路,对绘画的痴迷决定了他从求索中起来,又要在求索中前行,历尽艰辛终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