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木为表到自鸣钟


从立木为表到自鸣钟

——计时小史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确定时间。最早只是昼夜、春夏秋冬这样粗略的分割。随着经验的增多,区分越来越细致。一日之内,一年之内,天体尤其是太阳的有规律的运行,被人们记录下来,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尺。

  《山海经》记载了先民用大山作为授时基准的实践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
  这是用大山作为日月出没的标记。季节不同,太阳的出没方位有明显的规律,月亮的规律要复杂一些。所以上古使用太阳历的民族比较多。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和英国、法国等地的巨石阵就是这种天文学实践的物质形式。
  《山海经》还记载了用表木观象授时的实践除了上面提到的“扶木”(扶桑)之外,还有以下记载。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大荒西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如何以大树观象授时?就是用它标记太阳运行的方位、角度和影长。美国有许多万年参天大树,刻着古代印第安人做的这种标记。
  山和树是固定的,为了方便和精确,人们发明了用圭表日晷观测太阳的运行,道理是一样的。最先确定的节气因地而异,中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先,而后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8个节气正好与8个方位对应。它们与方向的对应表示交节时的斗柄指向。因为跨越的年代久远,时间上肯定有差异。按古代通行的说法,晚十时,斗柄指东北为立春,指东为春分,指东南为立夏,指南为夏至,指西南为立秋,指西为秋分,指西北为立冬,指北为冬至。这是八卦的来历。《易经》总在说“天”,字面上就有天文历数,为什么许多人视而不见?八卦的根本就是八卦历,首先是历法,而后与卜筮结合,渐渐发展成复杂磅礴的象术理论。
  《尚书·尧典》说一年366天,以闰月定四时。这显然是太阳历与太阴历结合而成的阴阳合历。夏历的形成应该是在帝尧时。对于今天的天文学家来说,四仲星所属的年代是不难断定的。它们的的确确只能是4000多年前的实践,根本不会是后人伪造的。那些口口声声说夏代是原始社会的人,怎么也不会承认这个事实。
 
 
帝尧授时台
 
  商代使用干支纪日,卜辞里常见。甲骨文里记载的一天各个时段的名称丰富多彩,比现代人的区分还细。如大采、小采、旦、夕、中日、昃、昏、小食、大食等。
  班固《西都赋》:“卫以严更之署”意思是督行夜鼓的部署护卫汉宫。汉代以来,一夜被分为五更,叫做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或者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或者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为什么要分为五段呢?《颜氏家训》说,以寅月为正月,斗柄傍晚指寅位,天亮指午位,一共经过了五个星区,夜晚的长度因季节而异,斗柄指向的星区多则六个,少则四个,所以分为五段。班固《东观汉记》:“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先五鼓起,常率如此。”多么刻苦啊!
  古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是刻漏,也叫铜壶。这是一种用铜制作的器具,下面有孔,壶内有带刻度的箭形浮标,水漏下去,刻度露出来,就用这刻度表示时间。龙漏漏水一斗,秤重一斤,经时一刻。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昼夜的刻数按季节有所不同,夏至昼65刻,夜35刻;冬至昼45刻,夜55刻;春分、秋分昼55.5刻,夜45.5刻。白天报时用时牌,可以参阅《红楼梦》里的记述。夜里报更,敲梆子。宫廷和民间都是使用根据刻漏发布的标准时间。越南语里至今仍把“钟表”、“手表”等一切计时工具叫做“铜壶”,而水表、电表、电压表等各种仪表也以“铜壶”命名。
  用地支计时,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1点,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3点……骆玉笙有段经典《丑末寅初》,描绘的是清早5点左右的街市画卷。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的洋货比哲学、科学和教义更吸引多数中国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自鸣钟——机械钟表。机械钟表中国宋代的苏颂就制造了,旦没有普及的条件。清代不少富有的家庭摆着自鸣钟。中央电视台《星期日日语》节目展示过用十二地支标注时间的钟表。自鸣钟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计时方法。一昼夜12个“时”(时辰)改为24个“小时”,刻也从变换不定改为每小时4刻,每刻15分钟。每个时辰分为两段后,分别叫做“初”和“正”,如子初是23点,子正是0点。子初二刻是23:30,子正二刻是0:30。遗憾的是许多大作家在这么简单的计算上跌了交。希望这个问题早日解决。
 
 
陕西临潼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短波发射台——我们用的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发布的。
 
   中国科学院在陕西临潼有授时中心,原子钟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BPM使用短波2500、5000、10000、15000千赫,BPC使用长波68.5千赫,BPL使用长波100千赫。我们每天使用的北京时间就来自临潼。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尖端领域使用的精确时间同样来自临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