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法律职业的偏爱,每天晚上,我都要收看央视12台法制频道一档法制节目《中国法制报道》。昨晚的主持人是劳春燕。昨晚的报道中,有一则新闻,是说一起交通事故的;画外音的女播音在说到肇事者的身份的时候,把浙江台州椒江的“椒”字,想当然地去掉了木字偏旁,读成了“叔”。这样以来,“椒江”就被她读成了“叔江”。我在浙江宁波工作了五年,期间,作为律师经常去台州打官司;到了上海之后,我还到椒江的一家医院去讲过学;我对椒江十分熟悉。在浙江的那几年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浙江有个叫“叔江”的地方,听着地名怪怪地;再看下面的字幕,果然,指的是台州的椒江。我心说:央视这位女播音员难道连这个常用字都不认识吗?笑话!虽说都是女声,可我听声音,这画外音不像是劳春燕的声音。这段时间,央视不断地在试用几个不新的新人,出镜《新闻联播》;我想,这会不会又是在试用哪一位女播音员吧。但不管试用谁,做播音职业的,总要认识常用字吧;否则得话,小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读法和学校老师读得不一样,问起老师来,那么显赫的电视台,出这样低级的错误,老师们给孩子也不太好解释。
被这位女播音的“叔”江震了一下,我也就想起了很多和“叔江”的发源地有关的事情来了。
我先想到了一部电视剧里的一个镜头。这部电视剧就是59集的精品大戏《走向共和》。戏刚开始不久,有一个镜头,李鸿章到宫里找慈禧说事,办完事出来,在门口碰到了大太监李莲英。在其它场合还表现地稳重高傲的老臣,到了大太监面前,一下子矮了半截;旁边没有其他人,李鸿章也收起了他的尊贵和尊严,讨好地凑到了李莲英的跟着,说是知道李莲英脚上有些不适,专门托人从外国给捎来了一瓶疗效极好的脚气水,让公公试试。这位整天要忙国家大事的高官,很多大事情都没工夫去想了,可是,他不能忘了这更重要的事情,打点李莲英这号人。这号人官职不大,地位不低,身份不重、言语不轻。李鸿章太知道他们的份量了,该打点的时候就要打点;没有讨好上皇上太后跟前的太监,他们突然来了脾气,再大的大臣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自己官再大,也是个臣;人家官再小,也是皇上跟前的人。有一句更难听的话中国人常用来比喻这号小人,叫狗仗人势。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可对于某些人来说,要找到比这句话更合适的比喻可不太容易。
比如,有些地方的门卫,虽然也只能在门口偶然看到主人的坐骑,可是,那说话的样子和那张狂的神态,比主人还神气。只要上这些单位去找过他们主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哪些单位,我一说大家都会知道,比如,我们律师们要经常进出的单位;我就不明说了。这种李莲英式的人物,在现实中可不少见。
也许是先前的几件事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吧,我昨天晚上在吃了央视一个小辣“叔”之后,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央视的故事来。我越想越觉得央视特像一个人,那就是李莲英;地位、身份、形象、动作、气势和架势都像神了。
上海有一档文化活动,叫《东方讲坛》,我去听过几次。有一次,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贺渌汀音乐厅听的。来讲的人,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一个极有才华的笑星-陈佩斯。他不是专门到上海来做讲座的,他是带着他的剧组来上海大剧院演出话剧《阳台》的;顺带来做一个讲座。虽然没有专门准备什么,像是在给我们聊天似地说着他的故事;可是,我们还是被这个天生的喜剧宝贝逗得禁不住哈哈大笑。中国有很多人被认为是笑星,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陈佩斯。有人喜欢卖弄喜剧技巧,有人喜欢挤眉弄眼地或是装模作样地硬逗观众。陈佩斯不是这样,他天生就是一块喜剧材料,往那儿一站,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无不饱含着喜剧元素,让人想不笑都不成。他曾经表演的那些小品太有味道了,还有他和他父亲合演的一些喜剧电影,过去很多年了,每每想起来,还会自己一个人笑出声来。这么出色的喜剧天才,这么有表演天赋的喜剧演员,居然让央视给封杀了。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为陈佩斯和他的搭档朱时茂,在有关他们表演的节目的录像制品的发行和销售上,和央视有了纠纷,打了官司。大家都能想到,这场有关著作权的纠纷,和陈、朱二人的表演一点关系都没有;央视选节目上春晚,那是看演员的实力和节目本身的精彩的。可惜,央视不是这样想的,这个号称是中国第一文化传媒集团的单位,做出了和它冠冕堂皇的身份极不相称的小家子气的事情;让我们想起小朋友们在过家家的时候常耍的小性子:你不和我玩,我不给你吃糖。在全国十几亿人的众目睽睽之下,在陈佩斯的表演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时候,央视硬是凭着它的霸气,把这个十分出彩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天才喜剧演员给封杀掉了。从那儿以后,已经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在影响极大的春晚上看到过陈佩斯。看来,那段非常的历史对人和单位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已经几十年过去了,那时候的做法有些人至今还当成法宝,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说着说着又想起了李莲英,真正的李莲英现在没人看到过,但是,我们从没完没了地表现清末的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李莲英就是这个样子:张牙舞爪的,太张狂了。
央视还有一个特点表现得很明显,这个特点最形象的概括,是我在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常用的一句话,也是那个时代的常用语:“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比如,央视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一方面慷慨陈词地揭露着郭德纲等明星的虚假代言行为,另一方面又在这档晚会的中间不时地插播一些并不比郭德纲代言的那些产品有更多实在话的那些广告。郭德纲说了假话,捞了200万,央视义愤填膺的;可自己的广告中又有多少水份呢?想去揭别人的短,是不是先看看自己的短。如果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思路,谁又能信你说的话呢?这个毛病央视经常犯。每周一次的《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一脸严肃地、充满正义感地诉说着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可我看到网上说央视耗费巨资建办公楼,先是说100个亿,后来又说是55个亿,白岩松说起别的事和别的人来总是显示出特别的深刻来,什么时候他也能把自己单位的事深刻深刻。看来,“人的眼睛是用来看别人的,而很难看到自己”,这话央视体会的,会特别的深刻。也正因为这样,当它主办的那些献爱心的晚会播出的时候,当它那些主持人逮着机会就拼命地煽,让大家踊跃捐款、助贫助学的时候,人们就要想了:你们有钱去盖一个超级豪华的大楼,在里面享受,我们这点儿钱,对你们来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煽了半天,你们又捐了多少钱呢?大家都知道,战场上的激励,讲的是身先士卒,将官要想让士兵勇猛做战,自己就要带个头;如果光在那儿空喊,自己却躲得远远的,能激励别人的斗志吗?
最近的一个媒体热点,是《新闻联播》主持人试脸的事情。央视在用人的时候,真的是很有个性的:不轻易用上谁,一旦用上了,又不轻易拿下来。很像中国的官场:能上不能下。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已经很多年了,老是那几张面孔,早就没有了新鲜感。有人在厚重的脂粉的掩饰下,也已经很难掩饰住岁月的沧桑了。可是,央视却视而不见。现在总算推出几个新人了,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着李梓萌那张充满青春活力、又端庄大方的脸,我不禁心说:那些容颜早已老去的人,太没有表现力了。公众人物是要表现给大家看的,已经没有了表现力,或是表现不再有生动感了,就应该让更有表现力的人上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央视作为中国文化的引领者之一,不应该不知道这个赏识性的审美规律吧?
央视的审美总是很独特的,有时候独特的让人不可思议。比如,央视极力打造它的男一号主持人朱军,这个主持人给我的感觉是小气和俗气,另外加点矫揉和造作。我记得有一期朱军做的《艺术人生》节目,他的访谈对象是张继刚。节目中间,张继刚说“像朱军那么漂亮”,朱军听罢,一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面假模假样地对观众说:“我漂亮吗?”这种表现让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小女生;那是她们最喜欢说的话和最常有的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很漂亮又不太自信,希望用反问得到别人的认可,来强化自己的这种认识。类似于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又带点矫情,外加有意设计的对访谈嘉宾的赞美和期待中的赞美回报,这是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的时候,常有的表演。起初看了也不觉什么,看得多了,就觉得太做作了。
我们国家那么大,能干这行的人那么多,央视经济实力又那么雄厚,为何不花点建楼的工夫来建人呢?大楼盖得漂亮和豪华,那还是一种外在美;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了,那才更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我们看节目的时候,经常听到主持人带我们到“叔”江去;经常看到那已经不年轻的脸,涂着厚厚的脂粉,给我们表现他们掩饰不住的沧桑风采;也经常看到那些小家子气或者俗里俗气的男人,表现出和他们的女同事们没有多少区别的样子来,我们会感到遗憾:我们国家的第一电视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对于非议越来越多的央视,我想说:现在国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见过的世面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已经不是曾经有过的那个八亿人民八个戏,大家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也没看够的那个时代了;更不是有人挥挥手,大家就不加思索地朝前走的那个时代了;请别再在你的王牌节目《新闻联播》里,没完没了地给人们上那些浮浅而说教的政治课了,也别来那些虚情假意的煽情,或鼓动着别人去做你们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了。要想真正有影响力,有说服力,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魅力,先要在传媒理念和传媒人物等多方面想方设法地在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上做文章。千万不要一方面不断地给我们说着李莲英的故事,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感到最像李莲英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