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畏的梅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与艺术家心目中,天地自然万物中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四季更迭与人格是相通的,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人之才情与自然相互酬答。在浩如烟海的自然清音中,梅、兰、竹、菊被古今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称。敬畏梅兰竹菊的景象也影射了千百年来文人才子与之唱和的“暗香浮动”。

  梅花是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中之首席君子,是因为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梅寿可逾千载,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有株1600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雪飞花舞,花雪交融,晶莹明媚,洁白无瑕,酿造出一幅凄美冷艳而又生机盎然的天景天趣!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才会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对那些气节高坚的人来说,踏雪寻梅,与其是寻找梅花,不如说是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元代画家王冕,隐居九里山时,他植树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冕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易以繁花,千丛万簇,风姿绰约。《墨梅图》是冕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冕把梅的品格和人的精神融汇贯通,升华为一种高雅清纯之气,弥漫天地,飘溢古今。

  事实上他笔下的梅画不仅仅局限与此,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则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比如:题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也映照了他的清奇品格。

  梅、兰、竹、菊,与其说是“四君子”,不如说是中国古今所有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正是这样,人们才会常常对它们充满敬畏,好比蛮荒原人之于图腾,虔诚善人之于神灵。然而,谈起君子,总不免让人更先想到“伪君子”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