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经济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社会主义所处的初级阶段的特征,通过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党在研究、认识和实践这些理论时,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同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的认识进行了斗争和纠正,克服了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和认识上的误差,客观反映国情和经济实际,使这些理论得以形成和指导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就确立了“允许私营经济存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针。1956年12月,毛主席在邀请民建、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私营企业“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主席还说明了允许私营经济存在的条件:(1)有原料,有销路;(2)国家投资有困难;(3)社会有需要。刘少奇同志指出:“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周恩来同志在1957年4月指出:“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的,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大概工农学商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陈云同志指出:“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国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有三种补充性质的个人所有制。陈云同志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被党的八大所接受。以上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卓越见解和富有创见的设想,对党形成完整的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小平同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对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思想

  小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了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思想: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判断经济建设成败,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提出了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成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经济建设要分三步走,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多种所有制成份存在;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合法的劳动先富起来,不搞平均主义;经济建设要坚持对外开放。

  (二)邓小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富民论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是小平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摆脱贫穷、强国富民的致富宣言。他指出了富民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强国富民的最前提条件,也是确立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条件。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制度要巩固,最根本的途径和条件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致富的性质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富民政策的总体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落脚点。

  (三)邓小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小平同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思想有:

  1、强国富民思想

  小平同志始终把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改善联系在一起,认为国强是民富的前提,而民富则是国强的归宿。三个有利于就是真实的写照。

  2、勤劳致富思想

  他多次强调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3、科技致富思想

  1985年3月,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高兴地说:“现在山沟里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自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将生产发展起来,将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推动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财神爷’这个词不是我的用语,是农民的发明”。科技致富的“亲兄弟”和“财神爷”是小平同志对科技致富的最形象的说明。

  4、依法致富思想

  小平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早就预感到市场经济的特性和可能出现的种种现象,依法致富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5、共同富裕思想

  这是小平同志富民思想的落脚点。198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明确指出:“我们讲的致富是社会主义的致富,即全民共同致富”。他的共同致富包括相互依存的三个方面和环节:第一,“先富”和“共富”的条件,即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带动贫穷落后的地区和个人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全民的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致富的必经之路,共同致富则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第二,鼓励勤劳致富必须防止两极分化;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这一思想的归宿。但这是一个极为长期和极为艰巨的任务。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邓小平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思想的不可缺少的科学内涵。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小平同志设计我国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时,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了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鼓励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在这一点上小平同志的思想有三点很明确: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二是为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要科学的定位;三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

  发展外资经济是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小平同志对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国家怎样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小平同志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利用外资就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之一。他说:“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他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要实现三步走,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他告诫人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对外开放一开始,小平同志就提出:“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此后他一再肯定吸收外国资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而今天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他对利用外资的利弊得失作了深入分析和全面权衡,断定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要远远超过可能带来的负作用。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四)对我们党形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中华大地开始发展起来。1982年,是否承认“雇工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党内外看法有比较大的分歧。但私营企业的出现已不能回避了,这时候经邓小平同志提出,并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对私营企业采取“看一看”的方针。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对超过上述规定(即:一二个帮工,三、五个学徒的规定)雇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宜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其向合作经济发展。经过几年的观察、研究之后,中央对私营经济逐渐加以肯定,中央1987年5号文件一方面去掉了以前的雇工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16字方针,但当时党的纲领文件和宪法还没有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公开明确地承认私营经济合法存在与发展,并提出党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是鼓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不久,根据党的十三大的建议,1988年召开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改方案,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这与小平同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1992年春天之后,中国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方谈话不仅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还极其重要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这就为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贡献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完整形成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做出了极大贡献。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还进一步制定了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对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有了重大突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十五大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通过法律程序,列入了宪法。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198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发展私营经济,“我们的方针,一是要鼓励他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发展;二是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强管理和引导,做到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其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1991年、1995年曾在两个场合讲了要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们干社会主义要有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二是我们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总书记的这些观点是对小平同志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总书记在十五大后主要是对非公经济人士的经济定位和政治定位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根据小平同志致富思想,进一步为非公经济及其人士进行了全面评价。在2001年底中央召开的统战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已经在我国出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请注意明确提出了富民政策的概念),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允许的,也是光荣的,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这段话中几处都体现了小平同志的思想:富民思想、勤劳致富思想、依法致富思想、生产力本质思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等。提出了这部分人是新的社会群体,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定位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紧接着在中央通过的《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决定》中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接下来在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总书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又作了进一步的肯定,指出: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的经济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我们在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实行鼓励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贯彻执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非公有制经济最集中最充分的一次评价,把小平同志的观点结合当前中国国情概括总结起来并给予了发展。与此同时,总书记又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情况,运用小平同志共同致富理论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思想,即要引导他们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国强民富思想);要引导他们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思想);要引导他们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依法致富思想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的讲话中,总书记更是高瞻远瞩,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驾驭全局的信心和决心,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中出现的7个方面的人士是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广大成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建设者的论断,是对小平同志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回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感受到随着中国共产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的丰富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大约10个年头。在这一阶段私营经济开始出现,但只是个体工商户,而且主要在农村。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个体经济合法地位,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第二阶段(1988-1997)。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私营企业,而且逐步发展起来。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赋予了私营企业合法地位,同年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在这期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将与公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1993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诞生。在此期间私营企业从有统计数字的1989年90581户,猛增到1997年的960726户,增长了9.6倍;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将私营经济提升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也将这一内容写进了宪法。在此期间,1997年《合伙企业法》、1999年《个人独资企业法》相继出台。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2433万户,从业人员4760.27万人,注册资本为3435.79亿元,比改革开放初的1981年分别增长了12.3倍、20倍、686倍;私营企业达202.85万户,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注册资金为1.8万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21.3倍、15.5倍、216倍。1989年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57%,而2001年已达20.46%,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1989年私营企业上缴税收为1.12亿元,2000年达到1177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量的9.3%。到2001年累计利用外资已达4600亿美元。近20多年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政策,得益于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益于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小平理论的指导,没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没有20多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我们需要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总之,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江泽民总书记曾在谈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也特别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我们在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实行鼓励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兴办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是评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标准。对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生产力水平和时代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方式、劳动形态、劳动效率等都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客观事实。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我党也将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长期不变的大政方针。公有制经济与其它所有制经济是一个整体,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今天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将劳动力视为商品了,资本、市场机制也已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已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社会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制约的经济成份。同样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富民政策给了他们致富的条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员的自然成份都是工农商学兵和知识分子,他们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同政府的关系比较好,同工人的关系也比较好。这个群体中的广大人员是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同属人民的范畴。他们同党和政府、同工人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他们绝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要通过落实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