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董事会》
融资与回报严重不对等
2007年7月6日,TCL集团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2007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方案》的议案。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该方案最终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实施则是迟早的事了。
去年4月份,TCL集团就完成了股改,其向流通股东支付的对价为每10股送2.5股。根据中国证监会先完成股改才能再融资的规定,显然,TCL集团已经具备再融资的条件。
事实上,早在去年的10月份,TCL集团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就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议案》。其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理由是:为了保障公司主营业务稳健而快速地增长,高效解决公司快速增长中的资金需求,拟通过向不超过10名机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0.5亿元人民币。
但在今年6月15日,TCL集团召开的董事会对上述议案进行了调整。其一是募集资金由原先的10.5亿元(人民币,下同)飙升为22.9637亿元;其二,募集资金的投向也出现较大的变化。
当年TCL通讯首发时曾从市场中募集11570亿元的资金;1998年,TCL通讯以余额包销的方式实施10配3(配股价为6元),实际募集资金18881.28万元;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时向社会公开发行590000000股,每股发行价为4.26元,总共从市场募集资金251340万元。这三次累计从市场融资281791.28万元。如果此次非公开发行得以实施,则TCL通讯与TCL集团从市场中融资额高达511428.28万元,这不能说是一个小数目。
然而,从TCL通讯到TCL集团,其给予投资者的回报确实令人不敢恭维。TCL通讯上市当年的分红方案为每10股送3股转7股派0.85元(税前,下同),1994年为10送1派2.16元,1995年、1996年分别10派2.50元、10派2.40元,从1997年至2001年均是“不分配、不转增”,2002年为10派1.30元,2003年又是“白板”,2004年集团整体上市后,其分红方案为10派0.50元,近两年来又是“不分配、不转增”。综合测算,TCL通讯与TCL集团分红总额为35277.48万元,与其已经募集到手的融资额严重不对等。而且,由于大股东(发起人股东)占据着较大的股份比例,在所有的分红中,大股东毫无疑问将分红的绝大部分收入到自己的囊中。也就是说,十几年来,投资者付出了超过28亿元的“成本”,但收获的却不到区区2亿元。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价值几何?
应该说,上市最初几年,TCL通讯堪称市场中的绩优股。在经过了10送3转7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的10送1之后,截止1997年,其每股收益没有低过0.30元。之后便一落千丈:1998年实施配股,在再融资后的1999年竟然出现巨额亏损。
有意思的是,在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的前两年,TCL通讯的业绩出现惊天飞跃。良好的业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为其整体上市打下了基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此前两年的业绩作铺垫,以当时TCL集团的资产与盈利状况,整体上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尽管如此,TCL集团仍然演绎了从绩优到绩平再到亏损的“三步曲”。整体上市当年每股收益只有可怜的0.0948元,2005年首现亏损,去年更是巨亏(每股收益-0.7471元)。截止今年一季度,TCL集团每股未分配利润为-0.7304元。亦即以其258633.11万股的总股本计算,TCL集团有18.89亿元的亏损未弥补,相当于将吸收合并时募集资金的大部分“吞噬”。
以TCL集团下属各子公司所处的行业来看,由于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取得较好的收益并且将以前的“窟窿”完全补上,不是一两年就能达到的。因此,纵然TCL集团本次近23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能够成功,投资者在近年内能够获取回报的几率几乎为零。
毋庸置疑,TCL集团“落魄”到今日之如此局面,有其所处行业的大环境因素,恐怕更与其公司内部治理不无关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为什么同样是上市公司,同样是同一行业,别的上市公司能经营得红红火火,而TCL集团却只能以巨亏回报它的投资者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能从TCL集团从欧洲的“撤退”找到解释。2004年,TCL集团通过收购法国老牌彩电厂商汤姆逊的彩电业务,组成了全球第一大的彩电企业TTE。然而两年过后,不堪重负的TCL集团终于选择了“退出”。截止去年上半年,TCL在欧洲彩电业务的经营亏损达7.58亿港元,成为其去年亏损的“罪魁祸首”。
笔者以为,能否回报它的投资者同样考验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不应仅仅只拿上市公司的业绩说事。即使业绩再好,即使是市场中的绩优蓝筹,如果投资者不能获得回报,就如同聋子的耳朵——业绩只是摆设而已。而且,投资者在付出真金白银之后当然需要获取回报,否则,像TCL集团这样的巨额再融资行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退一步讲,没有回报的再融资,与股改前的“圈钱”又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