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要关注村庄精英的培养和使用


 

新农村建设中要关注村庄精英的培养和使用

李华新

   2 006511日,,现为贵州大学马列部2005级硕士研究生徐再高作为自愿者参加贵州大学乡村善治研究中心组织的乡村现状调查活动。一行九人,分成两组,进行为期十天的调查走访,目的在于对村庄现状作全面的了解。虽然大多数人都曾经在村庄生活,在村庄成长,但是,时过境迁,他们只是更多的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并没有真实感受到村庄的急剧变迁。调查目的地在贵州农村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50多位村民进行长达70多小时的聊天访谈过程中,他们发现,村庄精英在当下农村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叫村庄精英呢?在村庄,一部分有头脑、有思想、会计划、善经营、交际圈广、应对脆弱性能力强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村庄精英。

    其实对于所谓的村庄精英现象并不是从现在才开的,而是几乎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出现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是所谓的农村的能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法制法规与相当的空白的情况下,在法治观念比较淡漠的情况下,农村的这一经济现象,后来随着经济由粗放到精细分工,而使得不少的农村精英分化或是淹没与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

     但是,在当下重提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或是难以种植业的革命性的变化,以及农村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仍然不能离开农村的庄户精英。所不同的是在人们对过去形成的村中长者或是一些颇有声望的人的尊重,现在以及不少那种能够纯粹的依靠家族家庭势力的维系,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些人或是过去的村子里的领导,或是一些在民间有文化有能力的庄户办事能人而在处理农村社会的一些具体问题,诸如:红白喜事,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一些涉及到赡养、养老等一些没有什么具体的正常规定,可是却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用一般的“智慧”是无法解决的,在有的时候,单纯的道理好像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是需要威望权威或是依仗面子才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农村中的一些在自然和长期生活中建立的权威来解决。

   笔者对两都是来自问农村的年轻人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这两位都是来自省城周边农村,一个在一个新闻单位做司机,经常随着记者外出采访,长了不少的见识,而且通过采访对于有关的正常问题或是如何解决一些解决纠纷等问题也有了切实的体会,再就是广泛结交了各界人士,后来这个年轻人又回到了家乡,正好他也在部队就解决了入党一事,被镇里和村里的老同志所器重,后来竞争成为村支书,成为农村中的一个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为农村经济中的能力。而后一位,人比较实在,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没有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得到锻炼。身上的那么意识比较比较浓。但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人情世故比较在行,虽然没有像前位那样有出息,却是一靠在这家单位,后来也是因为靠不断密切与领导的关系。也不断被领导重用。但是,后一位是不会成为农村中的精英人物的,而是会被城市生活逐渐打造中那么意识和市民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人物。而这种人物在政治上不会进步,同样也不会成为农村的精英人物。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可见农村中的精英分子,不是学校培养起来的产物,是在自然过程中塑造和完成的,在这些人中间更多的是实际的实际经验和技能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校纯粹的上学的理论训练,现在的大学生的三下乡的活动,以及号召大批的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的就职,应该是从一个新的层面开启了对农村经验的培养的大门,这样培养出来的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人才应该和农村中的既有的人才形成互补,尤其是新闻大些家庭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后,可以由农村的集体出自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学成归来后就在农村工作成为新一代的农村庄户精英。

    因为因为像现在的农村离土外出打工融入城市生活,以及农村的新生代纷纷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形,实际上是不利于当下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的,因为农村只是成为老弱儿童的现实,缺少正值年富力强的建设者的情况,也是不可能真正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

   对农村精英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待时日的工程。但是,新农村建设在呼唤庄户精英的存在。这是一个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大问题,需要国家省市县早早纳入议事日程。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