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穷民穷、国富民穷、民富国穷与民富国强。大概有这四种情态,第四种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可算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但是,向美国那样,一个国家的国富民富恐怕实行于全球的可能行比较小。因为人类迄今为止,尚不能摆脱对子然资源的依赖,过去的300年来,西方工业文明国家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全面掠夺,才从而开始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都不遗余力的描述着“效率”这种没有人性的“单词”,继而大面积的影响着后进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在那样的语境条件下,前三种就成了“自然逻辑”了(比如二战前的日本)。在这样的轨道上,中国好像也别无选择?我们今天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正是民族国家如何做到“民富国强”,同时能够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丛林规则”、“竞争生存”等“原教”特质,而另外开辟一条以中华文明传承为背景,选择性的吸收西方工业文明成果的第三条道路。此论并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翻版,而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困惑,人类是否能在中华先秦文明中和整个中华文明智慧中寻求到第三条道路。比如胡锦涛和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对话”、“和谐世界”、“反腐亲民”等一些系列策略。可以预见中国的未来和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事情,凡是拖一拖,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他要说明的问题是——“当时机成熟了,问题就解决了”。又比如,如果没有互联网,人类的咨询就有问题,国家的开放只能是局部的。互联网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伟大成果。当然,我们还应当感谢中国先秦的《易经》(二进制老祖宗)、感谢德国人莱布尼茨、感谢1964年美国人用一条通讯线将两台计算机连在了一起的成就,于是才有了今天如此方便的交流。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那种“拖一拖”的历史眼光。国强民富,国富民富大概就是在继承、创造和普适的不懈追求的过程中获得时机吧。
《对话网上“国富民穷”的讨论》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