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奇文,是一位重点中学教师(笔名师之道)多年参与高考语文阅卷的肺腑之言,题目是:《高考作文:90秒内定生死》(《天地人》2003年第7期,下同),一看就使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也评阅过许多考试作文,总体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快。但快的定量指标却没有统计过。据师先生在文中说,每位参加作文阅卷的教师,在工作时间内,一分钟也不停地看,不喝水不上厕所不与别人说话,每小时要改50篇作文,平均每篇作文上停留的时间约70秒!虽说实际操作比较灵活,都是两人对半分,一人看,另一人大概翻翻,签个姓(连完整的姓名也来不及签)。这样算下来,改一份作文,满打满算只有90秒钟而已。而在实际上,由于现在学生的书写一般不大工整,多数标点不规范,一篇作文看完起码要三分钟,再略微思索分数,总共应该在200秒以上。
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年,但本应用200秒看完的作文,阅卷老师仅用90秒(甚至更少)就胜利完成革命任务的事实还是阅卷场上的潜规则,阅卷老师这种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真是神速无比啊!其秘诀不过是先看开头后结尾,中间只扫一两眼,然后跟着感觉走,煌煌分数一勾划。这种阅卷用风卷残云来形容,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谁说这样的高考作文阅卷质量有保证,此人若不是愚昧,就是良心离灵魂而出窍。各地几乎都有一个成功经验,那就是“没底就打保险分”,42分或43分尽管快速打,保管没错。但是我想问一句,这样做的结果又能有多少公正可言?在让一些真正的好文章明珠暗投的同时,也让不少写的并不怎样的文章鱼目混珠,平空捡了个大便宜。当然,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老师不该为了抢时间完成任务,就视学生的作文为儿戏,乱阅一气,起码应该把作文看完,再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毕竟这是学生们十数年寒窗之苦的结晶所在,总不能因为阅卷者的贪功心切不负责任而毁于一旦吧!
其实,影响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除了速度太快外,还有一点就是,阅卷者的自身素质特别是文学素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可惜,师先生在文中只是谈了一下,说有些教师的责任心差。甚至说,由于高校中文系教师一般不愿参加这样的工作,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师也要利用难得的假期休整,所以在阅卷点里青年教师特别多。言下之意,青年教师批作文经验缺乏责任心不高。但笔者却认为,作文阅卷,与经验及责任心不能说关系不大,但决不会大到吓人的程度,如果认为它们就是包阅作文的灵丹妙药,那更是极其片面而狭隘的。事实上,作文阅卷中,经验和责任心只是最起码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阅卷者自身必须有过硬的文学素质。要批学生的作文,阅卷者本人必须对写作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起码能写出一定质量的文章。而实际上现在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笔者见过一份关于某地语文教师写作情况的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156个教师中,能发表文章的只有13位,仅占8.3%。这13位老师中有7位也只不过是发表了一至二篇短小的作品。也就是说,平时喜欢笔耕且能写出具有一定质量文章的就只有五六位(《国内外教育文摘》2002年7—8期)。
问题是,就这么几位真正有水平的语文教师,是否能被选上去参加高考阅卷呢?我看未必。那么,即便让那些有经验与责任心却没有写作实践的人去批高考作文,在他们那些“纸上谈兵”经验的指导下,是否一定能把学生那些生花妙笔之文,识别出来并判以高分呢?我看很难。古语讲“见鄙无佳文”,大多数阅卷老师只不过是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原则的指导下,把他们所认为的好文选了出来——而那无非是一些内容空虚肤浅,只在体裁或语言等某方面求新做作的“新八股”而已。近几年各地选出来的一些满分作文,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佳作呢?
什么是高考作文的优秀之作,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起码应该是“仁者”“智者”,才有权去评定,倘若是愚者半痴半呆者,又能评定出什么样的优秀之作呢?而那些惯于“纸上谈兵”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仁者”“智者”吗?笔者不禁想起了2002年高考期间发生的一件趣事。当时央视“实话实说”策划了请三位名人试写高考作文并且谈论高考作文的专题节目,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在内。魏氏没有按常规思维去写,更没有说些假话、大话、空话,而写了篇《考场思考》,引经据典,笔锋犀利,逆向思维,由高考作文谈到了高考体制的弊端,确是一篇煌煌妙文。但在节目现场,遇到一判卷老师的当头“棒喝”:作为文学作品是好文章,可得满分;作为高考作文,跑题了,该得低分,不及格(22分,满分为60分)。这是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我不禁犯糊涂了。既然作为文学作品是好文章,为何作为高考作文又不及格了?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莫非,文学作品和高考作文均有各自不同的写法,平时学生们写的记叙文、议论文不可以写成文学作品,只可以写成八股式的文章?笔者平时写了不少杂文,体裁很杂,写以致教之下认为,学生作文如果能写成文学作品,那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那是作文教学的伟大进步。而人家大城市里的名师们却持那样一种前卫观点,人家见多识广,纸上谈兵的功夫简直是赵括再世,连他老爸赵奢都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我又能说什么呢?看来,是我这山野村夫错了。不过,我又暗自庆幸了,依我这冥顽不化的性情,幸亏当年没有遇上给魏氏判卷的名师之流,否则早玩完了。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而高考作文却在那些善于“纸上谈兵”的名师们仅用90秒钟的指挥下,又能指挥出什么样的局面呢?怪不得学生们不爱写作文,还振振有辞:练不练都一样,写得好也就是四十二三分。我们能一味地怪罪于学生的愚钝懒散不学无术吗?在如此的高考作文指挥棒下,他们的消极备战也就并非毫无道理了。
什么时候阅卷名师们不再纸上谈兵,能真刀真枪地演练一番,并认真负责地把学生的作文看完,使明珠不再投暗,鱼目不再混珠,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到时定会出现一个老师善教,学生乐写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