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民企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5%上升至75%;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明显扩大,中国的民企进入世界500强,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强做大。
目前的现状是:民营企业量大面广,但做强做大的较少。据国家发改委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已超过4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然而,据有关部门的跟踪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在3-5年。寿命不长,遑论发展!由此看来,要想让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民企的“百年老店”,关键在于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的“质”的跨越,那就是,抓住时机实现转型。这是已实现创业后成长、成熟起来的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进行转型,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专家指出,一般说来,民企第一次创业是抓住了短缺经济中的机会,通过“拾遗补缺”迅速做大。而现在市场供求关系已经由短缺转向过剩,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已经泛化,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也转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日趋淡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经济格局。
当然不能说,面对变化着的市场环境,民企“以不变应万变”。然而这种因市场变而变,只是企业的一种自发产生的变化,被称为“原始状态”的转型,目标相对还比较简单,只想把企业做起来,做到更大规模,赚到更多钱。比如,从小包工头到房地产老板;从小饭馆老板到大酒店和大酒楼的董事长;从搞服装流通的成为生产服装的企业集团老总;从在一间小屋里搞仪器仪表,最后发展成拥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上市公司等等,这实际都是在实现一种自发式的转型。
如果说,上述这种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的转型,是自发的、原始的;那么,更高层次的转型则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标志,即所谓“质的提升”。其目的不仅要解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也要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和挑战,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从事产品出口的民企不少,但在全球产业链和贸易体系中,他们只是拥有“做苦工”的身份。关键因素就是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术附加值太低,缺乏或是没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在高端市场上不能形成竞争力。
转型牛鼻子:所有制
民营企业的转型和提升,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可循。基于实力、善于思考、敢于决策、勇于行动,却是转型必不可少的四大环节。
安信地板的总裁卢伟光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家族生意从小小的手表维修起步,经过三次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国木材企业集团之一。在当地,卢伟光的手表维修小有名气,利润也不错,但就是做不大,更谈不上做强。基于自己的实力和对相关行业的熟悉,卢伟光改做家用电器贸易。后来他意识到家庭电子娱乐前景看好,又转而销售当时还算新鲜货的电子游戏机。当个人电脑时代来临,深感知识结构无法跟上潮流的卢伟光把眼光投向了别处。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兴起,带动了建材市场的蒸蒸日上,他又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他从地板贸易起步,逐步发展到产供销一体;从立足国内开始,到把原材料基地和销售网络延伸到世界各地;从卖别人的东西做起,到打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技术。回过头来一看,经过那么多次转型,企业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大而是整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安信的一次次转型成功中看到,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挖掘市场中心的热点和潜力,是相当重要的。上海社科院
转型过程中,管理提升是保证,有了好的产权制度和股权制度,才能确保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卢伟光谈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大阻力。家族中的长辈对于转行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愿意接受,但是采用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小作坊转型到现代企业,所有制转型的最大成果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最关键的,要掌握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跟着别人做OEM贴牌,永远也没有办法做出自己的品牌,只能眼看着绝大部分利润被别人赚去。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销售网络、自己的原材料产地,才能不受制于人,将企业发展壮大。
转型成功:贵在坚持
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面对竞争不断加剧、成本上升、利润摊薄以及逐渐成熟的行业环境,不能再像过去以机会为导向,用“赌”的作风去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全力推动转型变革,重视基础管理,回归管理本源,并深入分析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把握和运筹发展所带来的成功机会。
日本尼桑汽车公司变革转型是一个规模巨大又激进的转型。在变革前,这个有着12万人的大公司内部论资排辈非常严重,激励机制极不明显,存在非常典型的“大锅饭”现象,使得它连续8年亏损。定下变革转型的目标后,该公司在CEO的领导下建立9个跨部门的团队,从奖金制度、供应商队伍、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着手变革,彻底摆脱原来的权责不清、透明度不高等痼疾。2年后,该公司的销售额从当初的4亿美元上升到10亿美元。因此,既然决定要变革,就要义无反顾执行下去,排除各种压力。
当然,变革转型不是否定一切,值得坚持的还需要保留。既不应轻易否定家族制企业的优势,也要看到家族制企业随着向资本密集型和资本社会化转移,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既不应轻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也要随着企业做大,从外部吸引优秀的社会人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