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张修林随笔作品印象
作者:林继明
张修林的文章大多为讥评社会陋习之类,自称“随笔”,他的博客标题是“社会和哲学的张修林”,此言一出,就让人敬畏三分,近日有幸拜读了几篇,觉得有一文曰《接受和发现》体会颇深,便拿来介绍给大家,并写一点读后感,算是抛砖引玉,如有谬论望读者和张先生勿怪,以下便逐一剖析。
(一)“自然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世界观是通过对自然的两次飞跃形成,第一次是“感性认识”,第二次是“理性认识”,通俗说来就是,前者为人类对自然的感官认识,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认识,所以世界观也叫“认识论”。
《接受和发现》里把这种关系,分解为“接受和发现”,所谓“接受”是指人一生下来就看到的东西,它是强加给别人身上的产物,而所谓“发现”是指人在“接受”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作者此理论条理清晰,可称一说。
作者认为,“接受”是一个人不可自由选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接受”方面(自然对人的影响方面),它同样有两个要素,即:“自然对人的影响”和“社会对人的影响”。他说,自然的影响比较“客观化”、“固定化”,——人一生下来,就强加给了人,它对每一个同时代出生的人而言,都是“客观”的,和“固定“的,对谁都一样,没有等级的区分。
我非常赞同自然存在的“客观化”之论,但是对所谓的“固定化”之说,却持有不同见解。首先我认为,物质世界是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每一秒钟,自身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赋予了人类不同的东西,以及它的存在方式。
就作者的意思讲,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这似乎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平等,但事实上这样的平等对我们人生而言,应该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固定化”产物,人类社会自有私有制以来,就是在不平等的演进。
所以,人对自然的感知会因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相异的认识,更不用说是人对自然界那种跨时代的认识,甚至在相距甚远的“古代、近代与现代——和不同地域自然界,在对自然的感知,”了。
其实很简单,由于宗教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关系,16世纪前,世界基本是以自然界为主导,16世纪后,特别是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超出了当时人的基本生存环境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在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再也不满足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自然产物,一种“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人类的思想深处开始涌动、然后变为行动。
然而正如马克思告诫的那样:“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对自然界的那些改造,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大概意思)。所以说,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从来就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以及主次不定的周而复始。
所以说,作者对自然界存在的方式,仅局限于哲学上相对于“内因”和“外因”名称的解释上,其实,外因同样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自然界,并非它的本来面貌,它每时每刻都在变迁。
文章同样把“社会对人的影响”也概括了两个要素,一是其他人(身边认识的人)对自己“施加”的影响,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自己“施加”的影响,比如“行政”的、社会道德观的、社会俗定的,以及随时间与距离不同所产生的。
作者的这种观念,我基本同意,因为它符合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给出的定义,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的本质最为准确的归纳,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整个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
作者把社会对人的影响称作为一种由历史文明积淀形成的所谓“道理”,他认为,人不能、或者不可以跳出这个自然和社会给我们每个人设定好的模式,特别是谁要是违背了社会给人的“道理”框架,社会就会反过来处罚你,就像自然界对待人类的改造一样。
作为我们对整个社会某些不公正事情的认识,无疑作者的感叹,具有鲜明的立场和批判性,但是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它恰恰是我们人类需要不断去改造自然、完善自身的任务,从后者的高度看,作者的感叹更像是一种消极的“接受”。
因此他认为,“人在接受中所形成的发现,即认识与看法,……乃因外力强加而不自觉形成……周围人的影响……存在趋同心理,基本上与自己无关”——他认为那是“外因”的作用。有太多的“人云亦云”、因而“思维僵硬,意识模糊,而且造成个性沦丧”,总之毫无“真知烁见”可言。
那么既然那是社会根据自然的“固定化”法则,给人划出的生存圈,却又试图抨击它的迂腐性,既不可抗拒、又不可接受,“天不变,道亦不变”,人又岂能改变这看上去不适合作者生存条件的世界呢?尽管他的“道理”一再被社会上普遍存在和接受这种观念的人(比如,无意中与一位工厂的同事谈起了什么是道理这个问题)看成是“白读了几年书,连这个起码的道理都不懂”。
应该看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固定化”模式,表示了他的强烈不满,并进行了反思,他这样写道:“每个时代的所谓道理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们清楚的读到,作者是如此描写人类对世界的“接受和发现”的(请读张修林该文的前两段落,本文略)。
文中,作者似乎并不屑与去同那些迂腐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真理层面的辩论,他认为,“一切人类的先驱,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议和打击”,而且,越是倍受打击,说明该先驱对世界的发现价值就越大。因而就作者与其同事之间的问题争论方面,越是被同事们不理解,越证明他的先进性,——也许作者一厢情愿的把自己放在了“人类的先驱”位置上,而仿佛自己更靠近了珈利略。
但问题是,当他的同事在与其辩论未果时,都可能有种“鸡对鸭讲”的感觉,而真理只有一条,可在一些生活琐事上,谁去进行评判呢?所以,我们有时候在遇到类似感叹时,是否应该换个位置去考虑,迂腐的思想既然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因此,无论是从作者以上的概念性认识上,还是他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时,都表现了消极的“接受”、矛盾的“发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世界观既是年轻的,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是脆弱的,乃至在思想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像迷途的游子。
(二)“文化界定”和“意义界定”
不仅如此,文章还进一步阐述了另外一个非常崭新的理论名字:“文化界定”和“意义界定”——这种叫法恕我才疏学浅没听说过,“文化界定”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应该看成是“文化的界定”讲,也就是说,它给某一事物定下了存在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一个准则。但是“意义界定”一词却不太好懂,“文化”是个名词,是个被抽象化的物质存在,而“意义”是个形容词,是受众群体的感受,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如何强制界定它的普遍价值观?
不过作者的意思我大致清楚,他可能是想表达,这个世界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一个权威性的界定者,这个界定者以“法人”的身份,规定了我们这个大到世界、整个社会,小到某个团体、家属。文化界有标准、某件事情有无意义,同样需要界定,总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首先要面临权威的“界定”,它可能就是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社会对人影响”的“固定化”模式。
接下来他又说:“时刻是时间的具体化形式……每一时刻中事物的意义可能是变化的”,“时刻”是什么——它是个时间范围,是现在进行式,作者将时间看成是历史的长河,而时刻,是该长河里的每一滴跳跃着的水珠。
他又认为,假定,即某一领域的行为准则,都不是永恒的,权威理论需要发展,——这个我非常同意。不同意的是,他把时间解释为绝对“抽象“的产物,仅仅是把对时间的认识定位在是否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上,事实上,时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方式之一,它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而非纯粹的抽象物。
时间的可贵在于其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滴水珠,它既无穷小、又无穷大,只要宇宙存在,时间就以物质的运动形式延续着历史的痕迹。而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代代延续和发展,也正是靠着这伟大的运动,它是物质存在本质上的文明体现,而不是所谓“虚无“的构成。
《接受和发现》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包含了太多的新名词,而且又看上去非常的晦涩,“超级假定”就是其中的一个。“假定”说,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那是应该被普遍遵循的人类行为准则,“超绝”,顾名思义就是凌驾于社会一切准则的东西,它是什么?
作者回答是——宗教和它无限的力量。作者看到,在人类自有宗教以来,人对宗教的神圣地位很少有被亵渎的现象,即便宗教里的上帝,原本就是人制造出来,为希求得到一种力量的保护。
当人在一切不可抗拒的社会关系中,没有自由、或者再度失去自由的人们,便心甘情愿的希望有一种超然的力量,来解释他们命运的原罪性,或者保佑他们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不属于他们的那部分。于是,人根据自身对自然的心理需求,打造出了不为人类所控制,反而控制人类思想的一种人的异化力量,以平衡这个世界的不平衡发展。
也许作者已经看到了宗教的伟大作用和力量,它将一切富贵贫贱的人,归于平等之下,将一切虚伪向上帝忏悔,以取得灵魂的赎罪,然而出了教堂,该什么样还是照旧,原来怎么做还要继续,直到下一次的礼拜。——很不幸,这就是宗教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写照。
所以,当作者在仰慕西方宗教“超然假定”所显示的积极意义时,他的目光被那些虚伪的虔诚者所迷惑,因为所谓宗教的“超然假定”,在我们这个世界,不是被用来为自己恶劣的行为当遮羞布,就是被统治利用,用作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一度达到了顶点,西方是由红衣主教为国王主持加冕仪式,在中国却是由皇帝决定国教和它们的座次。秦始皇因为痛恨儒术,一夜焚尽天下儒书,刘邦尊孔,天下儒生便又跟着扬眉吐气起来,但后来刘邦觉得儒术“气味太浓,不甚合用”,于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道家又开始走运,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遇见了满腹经纶的董仲舒,君臣一拍即合,决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似乎又有出头之日,到了唐太宗时期,其一经信佛,便兴师动众有了唐玄奘西下取经……一直到洪秀全当年起事,装神弄鬼地到处散发西方基督教的帖子,胡说自己是奉天神明等等……
所以说,在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以及信教徒,不同的宗教和教派都可以和平相处,你上午刚去过佛庙烧过早香,下午完全可以去金碧辉煌的教堂,去感受那里别样的安静和虔诚,顺便路过咱们中国的道馆,也拜一下礼多神不怪。
宗教在中国的力量,或许仅仅在于老天保佑,又更像是一块旅游资源地,被看上去很虔诚的人,当作到此一游的纪念。所以就宗教的本质而言,中国人把其天下平等的意义,演化成了一种本国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宗教的不幸,或许是人类的大幸。
因为,历史上的每一次局部范围以上的战争,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子,波黑和塞族一个宗教两个派别都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拆成了两个国家才算完事。不仅是西方,巴印冲突主要的导火线是两国交界的克舍米尔地区,那是帝国主义设计的阴谋所至。克舍米尔巴占区,信佛的占绝对多数,与本国国教相冲突,而克舍米尔印占区,信伊斯兰的居广,又与其本国国教所不容,两个宗教都背靠国家的支持,不打才怪。
但是,这在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的,中国本来就没有真正的信教徒,即便有一些,也并非群体而居,难起风浪。也许西藏曾有隐患其中,那里是喇嘛教,佛教的一种,但它的教义,早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
西藏的稳定,其实为世界做了个样板,由此我们也发现,其中所谓宗教的“超然假定”,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人类在对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时,自然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其实既存在又不存在,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与接受和发现它们,更重要的是去创造一个每天都不同的新世界,也许,这正是我今天快乐的去评论张先生这篇佳作的原因。
(三)《接受和发现》的写作问题
我之所以称张先生此文为佳作,不是该文的辞藻有多么的华丽,他的这篇作品,远没有《去唐朝作客》来的优美,但是前者所包含的意义和作者个人的思想,是后者所根本不能够比拟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括主题的鲜明、文字的朴素,以及最重要的是应该包含作者的思想。
《去唐朝作客》虽然以历史为主线,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将作者与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了对话,但遗憾的是,读者除了看到历史人物鱼贯而入外,就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暗示,那就是作者的博学。其实,张的这篇历史题材选的非常的巧妙和厚实,完全可以写成长篇系列,但从该篇的行文看,仿佛过于匆忙,像是在赶稿。其中除了介绍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和主张外,根本看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接受和发现》不一样,虽然此文严格的看,作者的心里矛盾突出,逻辑相悖之处又不少,而且中间在讲述与同事发生争辩时,也似有粗拙之笔,但是它却具备了一篇优秀作品的两大属性,那就是主题富有现实的批判价值,以及它凝集了作者的思考,尽管它可以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是错误的,然而它却给了读者一个思辩的空间。
而从写作的角度看,张先生确实有很厚的文学功底,为评论他的这篇作品,我因此浏览了他不少文字,他的文字或多或少总是在思考问题,其风格仿佛也已经形成个性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当然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去唐朝作客》。
这篇看似独居匠心的作品,由于本身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所以暴露出某些似曾相似的模仿痕迹。二十多年前,我读过柏杨先生的《歪谈西游记》(书名有误),几年前翻过《水煮三国》、《大话西游》等,类似的写作手法,已被无名小辈滥用,把一个很有特色的历史题材,借用得让人一看就要倒胃口,而不幸张修林先生这么有水准的作家,却在利用它时,也疏于把握,实在是可惜。
一部《上海宝贝》,为卫惠获得“身体写作”的标签,其影响力使当时的中文论坛,掀起了部分“跟风”的行为主义潮流,但坦率说,后人借于模仿的作品,没有一篇达到《上海宝贝》的影响力,不是他们没有实力,盖因那些同样用“身体写作”的作品,已不具备第一个冲破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功能,模仿所能到达的高度,类似于“东施效颦”而已。
尝试别人的作品风格本无可非议,但是,近乎于临摹的创作方法,与“东施效颦”没有多少区别,自己明明尚未达到某个文学领域高度,却要被虚荣所累,结果令读者贻笑大方。这里讲一个故事:说中国历史上的晋国一度曾时兴进补,大凡有富贵人家皆以人参、鹿茸等大补身体,以至于常常出现发“羊角风”的副作用,穷人每每羡慕不已,为表示自己也是富人,常在人多地带无故倒地,抽他们的“羊角风”,一时晋国“羊角风”成风,成为时髦的顽疾。
当然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永远是希望别出心裁,而引起读者特别的关注,采取乱弹手法写作,也无非是想借古喻今,说出不方便表达的思想,不过,当我们在借用他人风格时,尤其是时下流行的痞子风格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尺度和它的思想。一篇优秀的作品,可以朴素得像篇日记,但是它传递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思想,一定要鲜明和富有作者的个性。在此让我们共勉,为我们热爱的网易部落贡献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作者:林继明
张修林的文章大多为讥评社会陋习之类,自称“随笔”,他的博客标题是“社会和哲学的张修林”,此言一出,就让人敬畏三分,近日有幸拜读了几篇,觉得有一文曰《接受和发现》体会颇深,便拿来介绍给大家,并写一点读后感,算是抛砖引玉,如有谬论望读者和张先生勿怪,以下便逐一剖析。
(一)“自然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世界观是通过对自然的两次飞跃形成,第一次是“感性认识”,第二次是“理性认识”,通俗说来就是,前者为人类对自然的感官认识,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认识,所以世界观也叫“认识论”。
《接受和发现》里把这种关系,分解为“接受和发现”,所谓“接受”是指人一生下来就看到的东西,它是强加给别人身上的产物,而所谓“发现”是指人在“接受”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作者此理论条理清晰,可称一说。
作者认为,“接受”是一个人不可自由选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接受”方面(自然对人的影响方面),它同样有两个要素,即:“自然对人的影响”和“社会对人的影响”。他说,自然的影响比较“客观化”、“固定化”,——人一生下来,就强加给了人,它对每一个同时代出生的人而言,都是“客观”的,和“固定“的,对谁都一样,没有等级的区分。
我非常赞同自然存在的“客观化”之论,但是对所谓的“固定化”之说,却持有不同见解。首先我认为,物质世界是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每一秒钟,自身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赋予了人类不同的东西,以及它的存在方式。
就作者的意思讲,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这似乎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平等,但事实上这样的平等对我们人生而言,应该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固定化”产物,人类社会自有私有制以来,就是在不平等的演进。
所以,人对自然的感知会因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相异的认识,更不用说是人对自然界那种跨时代的认识,甚至在相距甚远的“古代、近代与现代——和不同地域自然界,在对自然的感知,”了。
其实很简单,由于宗教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关系,16世纪前,世界基本是以自然界为主导,16世纪后,特别是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超出了当时人的基本生存环境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在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再也不满足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自然产物,一种“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人类的思想深处开始涌动、然后变为行动。
然而正如马克思告诫的那样:“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对自然界的那些改造,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大概意思)。所以说,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从来就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以及主次不定的周而复始。
所以说,作者对自然界存在的方式,仅局限于哲学上相对于“内因”和“外因”名称的解释上,其实,外因同样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自然界,并非它的本来面貌,它每时每刻都在变迁。
文章同样把“社会对人的影响”也概括了两个要素,一是其他人(身边认识的人)对自己“施加”的影响,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自己“施加”的影响,比如“行政”的、社会道德观的、社会俗定的,以及随时间与距离不同所产生的。
作者的这种观念,我基本同意,因为它符合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给出的定义,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的本质最为准确的归纳,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整个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
作者把社会对人的影响称作为一种由历史文明积淀形成的所谓“道理”,他认为,人不能、或者不可以跳出这个自然和社会给我们每个人设定好的模式,特别是谁要是违背了社会给人的“道理”框架,社会就会反过来处罚你,就像自然界对待人类的改造一样。
作为我们对整个社会某些不公正事情的认识,无疑作者的感叹,具有鲜明的立场和批判性,但是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它恰恰是我们人类需要不断去改造自然、完善自身的任务,从后者的高度看,作者的感叹更像是一种消极的“接受”。
因此他认为,“人在接受中所形成的发现,即认识与看法,……乃因外力强加而不自觉形成……周围人的影响……存在趋同心理,基本上与自己无关”——他认为那是“外因”的作用。有太多的“人云亦云”、因而“思维僵硬,意识模糊,而且造成个性沦丧”,总之毫无“真知烁见”可言。
那么既然那是社会根据自然的“固定化”法则,给人划出的生存圈,却又试图抨击它的迂腐性,既不可抗拒、又不可接受,“天不变,道亦不变”,人又岂能改变这看上去不适合作者生存条件的世界呢?尽管他的“道理”一再被社会上普遍存在和接受这种观念的人(比如,无意中与一位工厂的同事谈起了什么是道理这个问题)看成是“白读了几年书,连这个起码的道理都不懂”。
应该看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固定化”模式,表示了他的强烈不满,并进行了反思,他这样写道:“每个时代的所谓道理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们清楚的读到,作者是如此描写人类对世界的“接受和发现”的(请读张修林该文的前两段落,本文略)。
文中,作者似乎并不屑与去同那些迂腐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真理层面的辩论,他认为,“一切人类的先驱,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议和打击”,而且,越是倍受打击,说明该先驱对世界的发现价值就越大。因而就作者与其同事之间的问题争论方面,越是被同事们不理解,越证明他的先进性,——也许作者一厢情愿的把自己放在了“人类的先驱”位置上,而仿佛自己更靠近了珈利略。
但问题是,当他的同事在与其辩论未果时,都可能有种“鸡对鸭讲”的感觉,而真理只有一条,可在一些生活琐事上,谁去进行评判呢?所以,我们有时候在遇到类似感叹时,是否应该换个位置去考虑,迂腐的思想既然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因此,无论是从作者以上的概念性认识上,还是他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时,都表现了消极的“接受”、矛盾的“发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世界观既是年轻的,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是脆弱的,乃至在思想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像迷途的游子。
(二)“文化界定”和“意义界定”
不仅如此,文章还进一步阐述了另外一个非常崭新的理论名字:“文化界定”和“意义界定”——这种叫法恕我才疏学浅没听说过,“文化界定”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应该看成是“文化的界定”讲,也就是说,它给某一事物定下了存在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一个准则。但是“意义界定”一词却不太好懂,“文化”是个名词,是个被抽象化的物质存在,而“意义”是个形容词,是受众群体的感受,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如何强制界定它的普遍价值观?
不过作者的意思我大致清楚,他可能是想表达,这个世界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一个权威性的界定者,这个界定者以“法人”的身份,规定了我们这个大到世界、整个社会,小到某个团体、家属。文化界有标准、某件事情有无意义,同样需要界定,总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首先要面临权威的“界定”,它可能就是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社会对人影响”的“固定化”模式。
接下来他又说:“时刻是时间的具体化形式……每一时刻中事物的意义可能是变化的”,“时刻”是什么——它是个时间范围,是现在进行式,作者将时间看成是历史的长河,而时刻,是该长河里的每一滴跳跃着的水珠。
他又认为,假定,即某一领域的行为准则,都不是永恒的,权威理论需要发展,——这个我非常同意。不同意的是,他把时间解释为绝对“抽象“的产物,仅仅是把对时间的认识定位在是否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上,事实上,时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方式之一,它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而非纯粹的抽象物。
时间的可贵在于其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滴水珠,它既无穷小、又无穷大,只要宇宙存在,时间就以物质的运动形式延续着历史的痕迹。而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代代延续和发展,也正是靠着这伟大的运动,它是物质存在本质上的文明体现,而不是所谓“虚无“的构成。
《接受和发现》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包含了太多的新名词,而且又看上去非常的晦涩,“超级假定”就是其中的一个。“假定”说,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那是应该被普遍遵循的人类行为准则,“超绝”,顾名思义就是凌驾于社会一切准则的东西,它是什么?
作者回答是——宗教和它无限的力量。作者看到,在人类自有宗教以来,人对宗教的神圣地位很少有被亵渎的现象,即便宗教里的上帝,原本就是人制造出来,为希求得到一种力量的保护。
当人在一切不可抗拒的社会关系中,没有自由、或者再度失去自由的人们,便心甘情愿的希望有一种超然的力量,来解释他们命运的原罪性,或者保佑他们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不属于他们的那部分。于是,人根据自身对自然的心理需求,打造出了不为人类所控制,反而控制人类思想的一种人的异化力量,以平衡这个世界的不平衡发展。
也许作者已经看到了宗教的伟大作用和力量,它将一切富贵贫贱的人,归于平等之下,将一切虚伪向上帝忏悔,以取得灵魂的赎罪,然而出了教堂,该什么样还是照旧,原来怎么做还要继续,直到下一次的礼拜。——很不幸,这就是宗教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写照。
所以,当作者在仰慕西方宗教“超然假定”所显示的积极意义时,他的目光被那些虚伪的虔诚者所迷惑,因为所谓宗教的“超然假定”,在我们这个世界,不是被用来为自己恶劣的行为当遮羞布,就是被统治利用,用作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一度达到了顶点,西方是由红衣主教为国王主持加冕仪式,在中国却是由皇帝决定国教和它们的座次。秦始皇因为痛恨儒术,一夜焚尽天下儒书,刘邦尊孔,天下儒生便又跟着扬眉吐气起来,但后来刘邦觉得儒术“气味太浓,不甚合用”,于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道家又开始走运,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遇见了满腹经纶的董仲舒,君臣一拍即合,决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似乎又有出头之日,到了唐太宗时期,其一经信佛,便兴师动众有了唐玄奘西下取经……一直到洪秀全当年起事,装神弄鬼地到处散发西方基督教的帖子,胡说自己是奉天神明等等……
所以说,在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以及信教徒,不同的宗教和教派都可以和平相处,你上午刚去过佛庙烧过早香,下午完全可以去金碧辉煌的教堂,去感受那里别样的安静和虔诚,顺便路过咱们中国的道馆,也拜一下礼多神不怪。
宗教在中国的力量,或许仅仅在于老天保佑,又更像是一块旅游资源地,被看上去很虔诚的人,当作到此一游的纪念。所以就宗教的本质而言,中国人把其天下平等的意义,演化成了一种本国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宗教的不幸,或许是人类的大幸。
因为,历史上的每一次局部范围以上的战争,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子,波黑和塞族一个宗教两个派别都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拆成了两个国家才算完事。不仅是西方,巴印冲突主要的导火线是两国交界的克舍米尔地区,那是帝国主义设计的阴谋所至。克舍米尔巴占区,信佛的占绝对多数,与本国国教相冲突,而克舍米尔印占区,信伊斯兰的居广,又与其本国国教所不容,两个宗教都背靠国家的支持,不打才怪。
但是,这在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的,中国本来就没有真正的信教徒,即便有一些,也并非群体而居,难起风浪。也许西藏曾有隐患其中,那里是喇嘛教,佛教的一种,但它的教义,早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
西藏的稳定,其实为世界做了个样板,由此我们也发现,其中所谓宗教的“超然假定”,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人类在对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时,自然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其实既存在又不存在,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与接受和发现它们,更重要的是去创造一个每天都不同的新世界,也许,这正是我今天快乐的去评论张先生这篇佳作的原因。
(三)《接受和发现》的写作问题
我之所以称张先生此文为佳作,不是该文的辞藻有多么的华丽,他的这篇作品,远没有《去唐朝作客》来的优美,但是前者所包含的意义和作者个人的思想,是后者所根本不能够比拟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括主题的鲜明、文字的朴素,以及最重要的是应该包含作者的思想。
《去唐朝作客》虽然以历史为主线,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将作者与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了对话,但遗憾的是,读者除了看到历史人物鱼贯而入外,就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暗示,那就是作者的博学。其实,张的这篇历史题材选的非常的巧妙和厚实,完全可以写成长篇系列,但从该篇的行文看,仿佛过于匆忙,像是在赶稿。其中除了介绍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和主张外,根本看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接受和发现》不一样,虽然此文严格的看,作者的心里矛盾突出,逻辑相悖之处又不少,而且中间在讲述与同事发生争辩时,也似有粗拙之笔,但是它却具备了一篇优秀作品的两大属性,那就是主题富有现实的批判价值,以及它凝集了作者的思考,尽管它可以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是错误的,然而它却给了读者一个思辩的空间。
而从写作的角度看,张先生确实有很厚的文学功底,为评论他的这篇作品,我因此浏览了他不少文字,他的文字或多或少总是在思考问题,其风格仿佛也已经形成个性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当然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去唐朝作客》。
这篇看似独居匠心的作品,由于本身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所以暴露出某些似曾相似的模仿痕迹。二十多年前,我读过柏杨先生的《歪谈西游记》(书名有误),几年前翻过《水煮三国》、《大话西游》等,类似的写作手法,已被无名小辈滥用,把一个很有特色的历史题材,借用得让人一看就要倒胃口,而不幸张修林先生这么有水准的作家,却在利用它时,也疏于把握,实在是可惜。
一部《上海宝贝》,为卫惠获得“身体写作”的标签,其影响力使当时的中文论坛,掀起了部分“跟风”的行为主义潮流,但坦率说,后人借于模仿的作品,没有一篇达到《上海宝贝》的影响力,不是他们没有实力,盖因那些同样用“身体写作”的作品,已不具备第一个冲破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功能,模仿所能到达的高度,类似于“东施效颦”而已。
尝试别人的作品风格本无可非议,但是,近乎于临摹的创作方法,与“东施效颦”没有多少区别,自己明明尚未达到某个文学领域高度,却要被虚荣所累,结果令读者贻笑大方。这里讲一个故事:说中国历史上的晋国一度曾时兴进补,大凡有富贵人家皆以人参、鹿茸等大补身体,以至于常常出现发“羊角风”的副作用,穷人每每羡慕不已,为表示自己也是富人,常在人多地带无故倒地,抽他们的“羊角风”,一时晋国“羊角风”成风,成为时髦的顽疾。
当然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永远是希望别出心裁,而引起读者特别的关注,采取乱弹手法写作,也无非是想借古喻今,说出不方便表达的思想,不过,当我们在借用他人风格时,尤其是时下流行的痞子风格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尺度和它的思想。一篇优秀的作品,可以朴素得像篇日记,但是它传递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思想,一定要鲜明和富有作者的个性。在此让我们共勉,为我们热爱的网易部落贡献出更多优秀的作品。